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乙肝病毒 B.结核杆菌 C.疟原虫 D.酵母菌
【答案】B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乙肝病毒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
B、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B正确;
C、疟原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
D、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B。
2.在使用10×的物镜和15×的目镜观察到某植物细胞后,不移动装片的位置,将物镜换为40×后,视野的亮度以及看到的细胞数目比前一次( )
A.亮、少 B.亮、多 C.暗、少 D.暗、多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
【详解】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的体积变大;此时进入视野的光线减少,视野就变暗。因此,将物镜换为40×后,视野的亮度以及看到的细胞数目比前一次:暗、少。
故选C。
3.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水稻生长所需要的大量元素是( )
A.P、N、Mn、K B.Ca、N、P、K
C.Fe、S、P、N D.N、S、H、Zn
【答案】B
【分析】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质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有Fe、Mn、Zn、Cu、B、Mo等。
【详解】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质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有Fe、Mn、Zn、Cu、B、Mo等,B正确。
故选B。
4.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
A.798、2和2 B.799、11和9 C.799、1和1 D.798、12和10
【答案】D
【分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每条肽链的一端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详解】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特定可知,这些氨基酸的R基中存在的氨基数目为10、存在羧基的数目为8,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含2条肽链的蛋白质中含有的肽键数目为氨基酸数-链数=800-2=798,则该蛋白质中游离的氨基数目为肽链一端的氨基数和R基中的氨基数之和,即为2+10=12个;其中的羧基数目为肽链一端的羧基和R基中的羧基之和,即2+8=10个,即D正确。
故选D。
5.在下列细胞结构中,有可能发生碱基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 )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B.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C.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D.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含有DNA的结构中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即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翻译场所核糖体上存在碱基互补配对,所以D选项正确。中心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上无碱基互补配对,A、B、C选项错误。
考点: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点评: 生物细胞中含有DNA双链有的碱基互补配对,转录、逆转录和翻译过程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6.下列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试验,无对照
B.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因变量只能为气泡的释放量
C.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光照强度为无关变量,无空白对照
D.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有空白对照
【答案】C
【分析】1、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2、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
【详解】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试验,通入空气组和无氧组相互对照,A错误;
B、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因变量可以是气泡的释放量或卫生香的燃烧情况,B错误;
C、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温度为自变量,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为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无空白对照,C正确;
D、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无空白对照,自身前后对照,D错误。
故选C。
7.植物细胞膜、液泡膜上含有一种H+-ATP酶,可以转运H+,有利于对细胞外溶质分子的吸收和维持液泡内酸性环境。如图为植物细胞对H+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细胞质基质、细胞液、细胞外环境中,细胞质基质的pH最大
B.H+进出植物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植物细胞呼吸受到抑制,会影响细胞对细胞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
D.低温环境会影响细胞对细胞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
【答案】B
【分析】题图分析: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细胞内的H+泵出细胞外,也能将H+泵入液泡中,说明H+出细胞和H+进液泡均为主动运输。同时,H+也会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详解】A、据题图分析,H+运出细胞和运进液泡需要载体蛋白H+-ATP酶的协助,同时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表明H+运出细胞和运进液泡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H+运出细胞和运进液泡是逆H+浓度梯度,所以细胞质基质中H+浓度小于胞外H+浓度和细胞液H+浓度,H+浓度越小,其pH越大,故细胞质基质的pH最大,A正确;
B、H+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细胞外H+和溶质分子进入细胞需要蛋白质的协助,但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说明细胞外H+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错误;
C、植物细胞呼吸受到抑制,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减少,会影响H+的运输,从而影响细胞对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C正确;
D、低温环境会影响细胞呼吸、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移动,因此会影响细胞对细胞外某些溶质分子的吸收, D正确。
故选B。
8.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经历了( )
A.分析→假设→实验→验证 B.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C.实验→分析→假设→结论 D.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答案】B
【分析】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详解】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首先进行了豌豆杂交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出假说,再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到结论。探索过程经过了实验、分析、假设、验证、结论,B正确。
故选B。
9.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 )
A.基因更容易发生突变 B.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的表现型
C.更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异 D.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
【答案】D
【分析】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代基本保留了母体的特性。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其中存在基因的分配和重组的过程,所以变异性更大。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如果外界环境相同,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突变率也无较大差别,A不符合题意;
B、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过程中均会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均能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它们均能产生新基因,均可能改变生物的表现型,B不符合题意;
C、环境因素对两种生殖方式变异的影响没有差别,C不符合题意;
D、有性生殖过程需要亲本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多种类型的生殖细胞,产生新的基因组合机会多,这样导致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人患囊性纤维病,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个患病的儿子,此后该女子离婚后又与另一健康男子再婚,则婚后他们生一患此病男孩的概率是
A.1/25 B.1/100 C.1/204 D.1/625
【答案】C
【分析】该题目考查基因的分离规律以及应用,关键是通过基因频率的计算求出健康男性是携带者的概率;其次该健康的男子和携带者结婚生育一个患病男孩,根据分离规律计算即可。
【详解】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1人患囊性纤维病,说明发病率较低,而且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患病基因用a表示,则aa=1/2500,这属于基因型频率,则a的基因频率为Q=1/50,据哈温定律,P+Q=1,则A的基因频率P=49/50,则有Aa的基因型频率=2PQ=2×49/50×1/50,这个是在整个人群中的频率,占健康男人的比率=Aa÷(AA+Aa)=2PQ÷(2PQ+P2)=(2×49/50×1/50) ÷(2×49/50×1/50+49/50×49/50)=2/51,所以正常人中的携带者概率为2/51,重新组合的夫妇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2/51×1/4aa×1/2(男孩)=1/204。
11.下列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的坐标图(甲)和细胞的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图甲中,如果在A点时全部核DNA已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而其后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不含放射性同位素,则在GH段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核苷酸链的75%
B.图乙中d细胞形成f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如果e细胞变成了癌细胞,根本原因产生了原癌基因
C.图甲中③阶段包括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过程
D.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g细胞中,b、c细胞中各含有2、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分析】分析图甲: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的变化;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的数目变化;③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
分析图乙:乙图为细胞的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a→b和d表示有丝分裂;b→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c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e和f表示细胞分化过程;a→h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其中g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h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如果在A点时全部核DNA己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而其后面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不含放射性同位素,则经过①有丝分裂过程,每个DNA都有一条链有标记,因此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核苷酸链的50%,再经过减数分裂间期,DNA第二次进行DNA复制后,在GH段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核苷酸链的25%,A错误;
B、图乙中d细胞形成f细胞的过程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称为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不是产生原癌基因,而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B错误;
C、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的数目变化;图甲中③阶段染色体数恢复为体细胞数量,然后又进行有丝分裂,故包括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C错误;
D、图乙g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b有丝分裂间期,和体细胞一样含有2个染色体组、c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也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
②同源染色体之间通过互换交换片段;
③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
④染色体缺失或增加片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增添、缺失、重复和易位,其中染色体片段增添、缺失主要强调染色体上基因数量增加或减少,不是单纯的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染色体的易位主要强调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不是同源染色体内的染色体片段交换。
【详解】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①正确;
②同源染色体之间通过互换交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②错误;
③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③错误;
④染色体缺失或增加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关键要区分非同源染色体的易位与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染色体易位
交叉互换
图解
区别
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属于基因重组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13.下列有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40%:则复制三次该DNA片段时总共需要72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
D.用15N标记的精原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8
【答案】B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详解】A、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来自细菌。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普通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2/23=1/4,A正确;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4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片段中A+T的比例也为40%,且A=T,因此A=T=20%,C=G=30%,则该DNA片段中含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300×2×30%=180个,复制三次该DNA片段时总共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3-1)×180=1260个,B错误;
C、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根据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120×6=720个碱基,C正确;
D、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由于DNA分子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8,D正确。
故选B。
14.在同一草场,牛吃了草长成牛,羊吃了草长成羊,这是由于牛和羊的……。( )
A.染色体数目不同 B.不同的D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C.蛋白质结构不同 D.消化能力不同
【答案】B
【分析】蛋白质是由DNA控制合成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重要的步骤),因此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mRNA具有多样性,其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
【详解】牛和羊是不同种生物,两者细胞核内的DNA(遗传物质)不同,而蛋白质是DNA控制合成的,因此牛、羊吃相同的草,经过消化后可能摄入了相同的氨基数,但由于它们的遗传物质不同,且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由DNA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完成,因此进入它们体内的氨基数在相应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合成了不同的蛋白质,因而牛吃了草长成牛,羊吃了草长成羊,即B正确。
故选B。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消耗;②叶绿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产生;③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较多;④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越快,细胞代谢耗能越多;⑤夜间,叶绿体中C3的还原所需的ATP可以来自线粒体;⑥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⑦在酶促反应中,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为化学反应提供的活化能更多使之具有高效性;⑨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A.3项 B.4项 C.5项 D.6项
【答案】C
【分析】1、ATP的合成场所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高温、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变性失活,低温不会破坏酶的活性。
【详解】①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产生大量ATP,而第三阶段需要消耗氧气,因此线粒体中产生大量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消耗,①正确;
②叶绿体通过光反应阶段产生ATP,而光反应阶段会产生氧气,因此叶绿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产生,②正确;
③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较少,但合成的速度较快,③错误;
④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越快,细胞代谢耗能越多,④正确;
⑤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叶绿体中C3不能被还原,⑤错误;
⑥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如无氧呼吸所需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醋酸杆菌等需氧型原核生物有氧呼吸所需的酶分布在细胞质中,⑥正确;
⑦在酶促反应中,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底物的减少量或反应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⑦正确;
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使之具有高效性,酶不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⑧错误;
⑨低温不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⑨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④⑥⑦5项正确,C正确。
故选C。
16.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分别是指( )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通常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④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 ⑤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或RNA片段
A.⑤①③ B.⑥②⑤ C.⑤①② D.⑥③④
【答案】B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据此分析。
【详解】基因通常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或RNA片段;遗传信息通常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密码子,所以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分别是指⑥、②、⑤,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和密码子的概念,并能结合本题对基因、遗传信息、密码子这三个词进行比较,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7.分析下面家族中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8和Ⅱ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Ⅲ10肯定有一个致病基因是由Ⅰ1传来的
D.Ⅲ8和Ⅲ9婚配,后代子女发病率为1/4
【答案】B
【分析】图示是某遗传病的家谱图,其中5号和6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10号,假设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则亲本5和6会有患者,所以该假设不成立,所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假设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父亲5会患病,则该假设不成立,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决定该病的致病基因是a,则Ⅰ2、Ⅲ7、Ⅲ10的基因型为aa。
【详解】A.正常的Ⅱ5与Ⅱ6生出患病女儿Ⅲ10,故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Ⅲ8的基因型都是1/3AA、2/3Aa,则Ⅱ5的基因型是Aa,所以两者相同的概率是2/3,B正确;
C.Ⅲ10的遗传致病基因来源于5号和6号,5号的致病基因由Ⅰ2传来,C错误;
D.Ⅲ8和Ⅲ9的基因型都是1/3AA、2/3Aa,所以后代子女发病率为2/3×2/3×1/4=1/9,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各种疾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 )
A.哮喘病 B.原发性高血压 C.21三体综合征 D.软骨发育不全
【答案】D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哮喘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C错误;
D、软骨发育不全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正确。
故选D。
19.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一般的说,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B.除部分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生物细胞中的DNA较多而RNA较少,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详解】A、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A正确;
B、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正确;
C、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
D、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和RNA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不是根据DNA和RNA含量的多少来确定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20.人类的性染色体 ( )
A.只存在于性细胞中 B.只存在于卵细胞中
C.只存在于精子中 D.同时存在于体细胞和性细胞中
【答案】D
【解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这样男性产生的精子就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
【详解】结合前面分析的知识:人的精子中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一条X或Y性染色体,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一条性染色体X;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XX或XY);可见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21.下图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生理活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a、b代表细胞结构,①~⑤代表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图中物质
有关叙述
A
①水
细胞呼吸产生①发生在b的内膜,消耗①在b的基质
B
②二氧化碳
该细胞从外界吸收②,所以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C
③氧气
运输到细胞内为主动运输,没有③根细胞无法完成该过程
D
④丙酮酸
产生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该过程也会合成少量⑤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据图分析:a能产生葡萄糖,故为叶绿体,b为线粒体,①是水,②是二氧化碳,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⑤是ATP。
【详解】A、根据分析①是水,细胞呼吸产生水的场所在线粒体b内膜,消耗水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A正确;
B、②是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呼吸作用产生CO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细胞从外界吸收CO2,所以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B正确;
C、K+ 运输到细胞内为主动运输消耗ATP,在没有③氧气的条件下,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所以仍然可以运输K+,C错误;
D、产生④丙酮酸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C。
22.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韭菜是( )
A.二倍体 B.四倍体 C.六倍体 D.八倍体
【答案】B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组成染色体组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各不相同。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
【详解】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说明韭菜的一个染色体组内有8条染色体,进而推知:韭菜体细胞中含有32÷8=4个染色体组,所以韭菜是四倍体。
故选B。
2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分析】1、遗传平衡定律:种群足够大,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基因突变、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等,随机交配后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变。
2、自交使纯合体比例增大,杂合子比例降低,如果没有自然选择、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等,基因频率不变。该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则Aa个体占48%,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6%+1/2×48%=40%,a的基因频率为36%+1/2×48%=60%。
【详解】(1)随机交配后,AA个体百分比是40%×40%=16%,aa的基因频率是60%×60%=36%,Aa=2×60%×40%=48%;随机交配后,A的基因频率为:16%+1/2×48%=40%。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不变,A基因频率不变。
(2)该种群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16%+1/4×48%=28%,aa=36%+1/4×48%=48%,Aa=1/2×48%=24%;自交后,A的基因频率为28%+1/2×24%=40%。因此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升高,A基因频率不变。
故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4.噬菌体内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用该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后,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规律是(细菌体内含有32S和31P两种元素)( )
A.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B.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
C.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D.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和31P
【答案】B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中只含32S。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只有少数含有32P,B正确。
故选B。
25.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①物种多样性 ②种群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④基因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分析】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基础题。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选D。
26.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植株杂交得 F1,对其幼苗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所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和染色体倍数分别是
A.AAaaBBbb,二倍体 B.AaBb,二倍体
C.AAaaBBbb,四倍体 D.Aabb,二倍体
【答案】C
【分析】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得F1的幼苗,进一步用秋水仙素试剂进行处理,抑制纺锤体形成,可以得到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的植株。
【详解】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得F1,基因型为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对其幼苗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所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AAaaBBbb,染色体组数为4组,为四倍体.
故选:C。
27.如果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患者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将使该正常人( )
A.基因产生突变,使此人患病 B.无基因突变,性状不遗传给此人
C.基因重组,将病遗传给此人 D.无基因重组,此人无病,其后代患病
【答案】B
【分析】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时,不会改变这个正常人的遗传物质,因此不会导致可遗传的变异.据此答题。
【详解】A、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时,不会改变这个正常人的遗传物质,因此不会导致基因突变,也不会使其患病,A错误;
B、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时,不会改变这个正常人的遗传物质,因此不会导致基因突变,性状也不会传递给此人,B正确;
C、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时,不会导致基因重组,也不会将病传递给此人,C错误;
D、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液输给一血型相同的正常人时,不会改变这个正常人的遗传物质,因此也不会导致其后代患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明确输血不会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也不会将镰刀型贫血症传递给该正常个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28.假设一段信使RNA上有60个碱基,其中A有15个,G有25个,那么转录成该信使RNA的DNA分子片段中G和T的个数共有( )
A.15 B.60 C.40 D.25
【答案】B
【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而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所以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详解】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若mRNA有60个碱基,则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中含有碱基数为60×2=12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双链中不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所以A和G共有60个,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则G和T的个数和A和G的个数相同,共有60个,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9.临床上发现,每出生1000个男婴,就有一人的细胞中多出一条X染色体,核型为(47,XXY),他们大多身材较高,将上肢于身体两侧水平伸直后两中指间的距离比身高要长,皮肤白皙细腻,且没有胡须和喉结等男性第二性征。医学上称为“克兰费尔特综合征”,简称“克氏综合征”。下列关于“克氏综合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精子所致
C.可能是由于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细胞所致
D.可能是男孩在青春期发育时有丝分裂异常所致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XXY综合征的形成可能是含X的卵细胞和含XY的精子(或含XX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而来的个体。
【详解】A、由题意可知,“克氏综合征”患者体内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比正常人多了1条X染色体,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克氏综合征”患者体内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从而产生异常精子(染色体组成为XY)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所致的,B正确;
C、“克氏综合征”患者体内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可能是由于母方减数第一次或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从而产生异常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XX)与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所致的,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男婴细胞中多出一条X染色体,导致其患“克氏综合征”,故这种病不可能是男孩在青春期发育时有丝分裂异常所致,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D
【分析】考点是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现象。据此解答。
【详解】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所以物种不可能单独进化,A错误.
捕食者可以捕食被捕食者种群中老幼、病弱的个体,而使被捕食者种群中强壮的个体所占比例较大,B错误.
生存斗争和种间互助都是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原因,C错误.
任何一个物种都和其它物种之间有联系,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D正确.
【点睛】生物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无机环境,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二、综合题
31.实验小组想利用下列装置测定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有关问题。
(1)若乙装置为对照组,则其和甲装置的区别应为_____。
(2)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
①在甲、乙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_____环境中1小时。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1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移动1.5 cm。
(3)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下照射1小时,温度与(2)中温度相同。测定红墨水滴的移动距离。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5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移动4 cm。
(4)综合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强度为每小时红墨水滴向_____移动_____cm。
【答案】(1)装置中放置死亡的植物
(2) NaOH 黑暗 左
(3) NaHCO3 右
(4) 右 5.1
【分析】1、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NaHCO3溶液,可以补充光合作用吸收消耗的CO2,确保装置中甲中红墨水移动是光合作用释放的O2引起的。
2、测呼吸作用强度,在甲乙烧杯中加入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确保装置甲中气体变少是由于呼吸作用吸收O2导致的。
【详解】(1)实验中要排除微生物呼吸、瓶中空气受温度等变化影响,故在乙装置中应放置死亡的植物。
(2)①在甲乙烧杯中加入NaOH可以吸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从而确保装置甲中气体变少是由于呼吸作用吸收导致的。②测呼吸作用强度,首先应该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故装置放在黑暗的环境中1小时。③在黑暗里只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O2的利用量等于O2的吸收量,植物呼吸作用CO2的产生量等于CO2的释放量,故可以用O2的吸收量或是CO2的释放量来表示呼吸作用,甲装置中气体减少,故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1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左移动1.5 cm。
(3)①净光合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氧气的生成量、CO2的吸收量或是有机物的积累量表示,现要用该装置测净光合要通过检测气体变化来表示,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的是NaHCO3溶液,可以补充光合作用吸收消耗的CO2,确保装置中甲中红墨水移动是光合作用释放的O2引起的,以此来表示净光合。③由前面分析可知甲中光合作用时内部的气体会增多,故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5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4 cm。
(4)实际光合作用等于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通过甲乙装置对比排除装置内微生物呼吸及气体受温度变化等的影响,可知每小时净光合导致右移4-0.5=3.5cm, 每小时呼吸作用导致向左移动1.5+0.1=1.6cm,故综合来看实际光合强度导致每小时3.5+1.6=5.1(cm)
32.玉米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茎秆紫色(B)对绿色(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9号和6号染色体上,已知B基因容易转移到9号染色体上,且这种变异不影响同源染色体正常联会及配子的可育性,而缺失纯合子(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纯合的高秆紫色植株与矮秆绿色植株进行杂交,得到F1,表现为高秆紫色,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可能存在如下三种情况:
①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图甲所示,F1自交,F2的高秆紫色植株中,杂合子占______;若F1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部分AaBB型的次级精母细胞,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②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F1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2)为了探究F1中B基因的位置,某同学用F1植株与纯合矮秆绿色植株杂交。
实验结果预测:
①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B基因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②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B基因的位置如乙图所示;
③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则B基因的位置如丙图所示。
【答案】(1) 8/9 (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交叉互换 高秆紫色∶矮秆绿色=3∶1
(2) 高秆紫色∶矮秆绿色∶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1∶1 高秆紫色∶矮秆绿色=1∶1 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题意分析,玉米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茎秆紫色(B)对绿色(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9号、6号染色体上,一般来说两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高秆紫色基因型为A_B_、矮秆绿色基因型为aabb、矮秆紫色基因型为aaB_、高秆绿色基因型为A_bb。
【详解】(1)将纯合的高秆紫色植株(AABB)与矮秆绿色植株(aabb)进行杂交,得到F1,表现为高秆紫色(AaBb):
①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甲图所示,按照自由组合定律,F1(AaBb)自交,F2的高秆紫色植株(A_B_)所占的比例为9/16,其中纯合子占1/16,纯合子占8/16,则F2的高秆紫色植株中,杂合子占(8/16)/(9/16)=8/9;若F1(AaBb)在减数分裂时,产生了一部分AaBB型的次级精母细胞,Aa的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交叉互换;
②若F1细胞中B基因的位置如乙图所示,可以产生AB、ABb、a、ab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又因为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则F1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秆紫色∶矮秆绿色=3∶1。
(2)为了探究F1中B基因的位置,则需要设计测交实验,可以用F1植株(AaBb)与纯合矮秆绿色植株(aabb)杂交。
①若B基因的位置如甲图所示,则其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即后代高秆紫色∶矮秆绿色∶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1∶1;
②若B基因的位置如乙图所示,则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b∶aab∶aabb=1∶1∶1∶1,后代高秆紫色∶矮秆绿色=1∶1;
③若B基因的位置如丙图所示,则其测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为Aab、Aabb、aaBb、aaBbb,即后代矮秆紫色∶高秆绿色=1∶1。
33.如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中①、②、③发生的物质合成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中心法则)___________。
(3)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___________;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个密码子,这一现象称作密码子的___________。
(4)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α链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 DNA的复制 转录 翻译 tRNA 简并性 27%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是DNA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明确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详解】(1)人体细胞中①表示的是DNA复制过程,②表示的是转录过程,③表示的是翻译过程。
(2)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DNA→DNA,DNA→RNA,RNA→蛋白质,则图示为:
。
(3)翻译过程中tRNA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密码子编码,这是密码子的简并性。
(4)由题意知,α链是mRNA,其中G+U=54%,G=29%,则U=25%,α的模板链中的G=19%,则α链中的C=19%,所以α链中的A=100%-29%-25%-19%=27%。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34.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果之一是将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_____。要使其可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这样得到的可育后代是几倍体?_____。
(2)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如图所示),请在下面填出下图中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3)假设你想培育的一个作物品种,它的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其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_____。
(4)在杂交育种中,从F2代才能开始选种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 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八倍体
(2) 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 种群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3)杂交育种
(4)(F2代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分析】分析题图: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所以图中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和基因重组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②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记,所以③是生殖隔离。
【详解】(1)由题意可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产生的生殖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偃麦草是二倍体,产生的生殖细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二者杂交是产生的后代有四个染色体组,属于异源四倍体,子一代在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形成可育生殖细胞的几率很低,因此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要使其可育,使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幼苗或正在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八倍体,使不育植株成为可育植株。
(2)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②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③是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3)想培育一个稳定遗传的作物品种,它的性状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其最简单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即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杂交→自交→选优获得作物品种。
(4)由题意可知,在杂交育种中,通过杂交,F1代只有一种性状表现,自交后的F2代中会出现多种性状,其中就有符合育种要求的性状,故从F2代才能开始选种的原因是F2代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三、实验题
35.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灰体对黄体为显性,但是不知道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段),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果蝇与一只黄体雄果蝇杂交,F1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同学乙取F1中的黄体雌果蝇与灰体雄果蝇杂交,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请从同学甲的实验F1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组合_____(不能与同学乙的方案重复)证实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1)不能
(2) 灰体♀:黄体♂=1:1 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
(3)灰体♀×灰体♂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
【详解】(1)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灰体对黄体为显性,若控制果蝇灰体和黄体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灰体雌(Aa或aa)与黄体雄果蝇(aa或Aa)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是♀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若控制果蝇灰体和黄体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则灰体雌(XAXa)与黄体雄果蝇(XaY)杂交,后代也是♀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因此不能判断出控制果蝇灰体和黄体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如果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黄体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当其和灰体雄性XAY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Y=1:1,表现为灰体♀:黄体♂=1:1;如果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黄体雌性基因型是aa,当其和灰体雄性Aa杂交,子代Aa:aa=1:1,且在雌雄表现一致,所以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
(3)如果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同学甲的实验F1基因型有XAXa、XaXa、XAY和XaY,可以选择灰体雌(XAXa)和灰体雄(XAY)杂交,子代XAXA:XAXa:XAY:XaY=1:1:1:1,表现为雌性全为灰体,雄性既有灰体又有黄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共5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