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学案设计
展开1、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条件)
(1)前提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2)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含义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
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广泛应用
5、电的应用
(1)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在纽约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2)电车、电话、电灯、电报、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
6、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了第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勒姆研究成汽油内燃机。
(3)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1885年卡尔本次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辆汽车
(5)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6)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7)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有什么影响: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
美国和德国
6、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1)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有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7、第二次工业革命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出现了垄断组织,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8、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我们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2)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善于把科学转变为生产技术;
(3)发展科技时,要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平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9、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②经济: “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兴起,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③科技: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 冷战导学案,共1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13课 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13课 罗斯福新政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从繁荣到危机,罗斯福新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