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页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页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志皎皎如此;“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情切而意显。屈原的遭遇如司马迁所言“可谓穷矣”,然其上下求索,穷且愈奋,从郢都华堂到汨罗江畔,其疾愤惨怛的呼号,忿怼不容的刚烈,力酣气盛,不曾有丝毫隐曲。
    屈赋抒写了战国时代昂扬的士人风貌。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时代。屈原与楚王名为君臣,但在人格精神上,屈原自视为帝王的老师,而怀王初始也待他如师如友。所以屈赋斥乘舆、申己志、鸣不平,用“江离辟芷”“蕙茞菉葹”作比,用“善鸟香草”“飘风云霓”起兴,比兴,不只使他言而无隐,更帮助他抒怀言志,皎而愈明。
    司马迁说屈原“穷矣”,阮籍也得一个“穷”字,并且因为“穷途之哭”更广为人知。然而屈原在朝秦暮楚、楚材晋用的时代,天地四方,可任其游戏,未必真“穷”。屈原自沉,是他“伏清白以死直”,与“穷”也没有多大关系。
    与屈原相比,阮籍却是真“穷”!《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倒还给阮籍安排了一条返路。实际上,阮籍哪里有返路。他能像后代的陶潜,归去来么?古今论者,只有李商隐“不须并碍东西路,哭杀厨头阮步兵”,最为知音。
    司马氏砍伐七贤逍遥的竹林,制成弥天盖宇的权杖。魏晋名士隐身失所,遁地无门。上党李憙,在魏末屡拒辟招,司马师当政后,征其为从事中郎,朝夕便至。司马师怪而问他,李熹说:“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晋书·李熹传》)司马昭继之,士人的气骨遭到进一步打压。退路是没有了,逼仄的门后,倒是留了一条进路,弯身匍匐,便可过去。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岩岩若孤松之独立”,怎么也弯不下身。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但与嵇康的“孤松之独立”相比,还是少了些勇猛血性。他被迫弯下身。司马氏联姻示好,他无力明拒,只好日日大醉,一连六十余日,躲了过去;《广陵散》弦绝的次年,司马昭加九锡,公卿劝其登基,派阮籍写表文。阮籍拒无可拒,一篇写完,积郁成疾,两个月后溘然长逝。
    “一生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妻儿家室,是诗人最软的肋,阮籍怎能不低头?他成功地在司马昭那里留下谨小慎微的印象,避开权杖森冷的锋芒。然而,阮籍终究是建安风骨的传人,苦痛、抑郁、愤懑、悲哀、恐惧、迷惘……生命有多少道褶皱,《咏怀诗》就有多少种滋味。
    那是不能散发、也无从散发的滋味,阮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将它们层层包裹起来,独自咀嚼。一方面,这百味杂糅,哪里能说得明白;另一方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怎可说得明白。比兴,原为助明诗旨、畅晓诗意,而在阮籍这里,其用恰恰相反。《咏怀诗》的比兴,是严酷环境中的软猬甲和烟幕弹。诗人既要表达自己,又要保护家小,既在挣扎反抗,又在徘徊犹疑……那不是文学修辞,那是阮籍在阴霾中拨开的丝微缝隙,借一缕天光,吐几口浊气。
    (摘编自李翰《比兴的显与晦》)
    材料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具象类比的思维传统。《诗经》《楚辞》的创作与批判所遵循的“比兴”之义,便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随着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水准不断提升,比兴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展,乃至与传统文化多个支系融成一体,致使“比兴”成为学界难以攻破的“堡垒”。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文学理论上也有长足的发展。刘勰和钟嵘在对比兴内涵的认识上突破了旧说,总结了新经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并提出了“拟容取心”原则。所谓“拟容”,即描绘景物形象,略近乎“取境”;所谓“取心”,即在物象中蕴含作者的感情。这便是后来“意境”说的萌芽。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这些解释都说明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摘编自刘继才《古典诗词比兴研究漫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屈赋借助于比兴,呈现出“深而不婉”“发愤淋漓”的艺术效果,如以加高头冠、加长佩带来表明自己皎洁的志向。
    B.群雄并争、干戈纷扰,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并不见得比三国归晋、天下一统的魏晋时代好过,所以屈原只能借自沉明志。
    C.阮籍的“穷途之哭”是因为进退无路,后代的陶渊明却能够自由选择归去来,李商隐称陶渊明来去无碍,可谓其知音。
    D.比兴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变化,从最初具象类比的传统思维,改变为比兴方法所构成的传统诗歌含蓄蕴藉的艺术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有感于屈原的遭遇,说他困窘,其实他上下求索,穷且愈奋,其疾愤惨怛的呼号,未必真“穷”。
    B.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从初始的亦师亦友,转变为君臣异道,含有屈原自身人格独立,不平而鸣的因素。
    C.李憙在弥天盖宇的权杖打压之下,不得不从隐居之所匍匐而至,这是洁身自处的土人们唯一可选的进路。
    D.有着勇猛血性的嵇康不愿屈从于司马政权,以孤松独立的姿态,从容赴死,其名曲《广陵散》从此弦绝。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离骚》)
    D.“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拟行路难》)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比兴”下一个简要定义。
    5.屈原和阮籍在运用比兴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拟行路难
    (南北朝)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7.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
    [南朝宋]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
    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
    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相应。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
    10.试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鲍照南北朝诗人。②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1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 18 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14.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落
    鲍 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①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咨嗟:赞叹。
    15.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16.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妙”。所谓稚就是稚拙,老就是老练。这个评语颇有见地,也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三、情景默写
    17.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______,____?”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
    (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_____?____。”
    四、选择题
    19.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20.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甲]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那大抵是作为“行卷”走后门用的),潇潇洒洒地出门了。[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2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是B.逼仄C.打点D.潇潇洒洒
    2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B.乙C.丙
    五、语言表达
    23.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不超过30字)
    鲍照在诗歌中常以边塞健儿自喻,抒发自己欲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慷慨顿挫之中,自有一股昂扬之气。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说:“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正义之师的热情歌颂,抒写了他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爱国之歌。同时,他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战场上的战士,有的“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有的在军中“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而思妇回想“执袂分别已三载”,征人却“迩来寂淹无分音”。于是朝悲戚戚,暮思绕绕。这些诗形象地写出了征夫思妇的痛苦,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4.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引用了鲍照《拟行路难(其二)》的诗句,请引用《拟行路难(其四)》的诗句拟写下联。
    上联:“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婉转深沉,流露弃妇哀怨悲苦意。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拟行路难(其四)》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想说明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
    1.A 2.C 3.B
    4.比兴是运用具象类比,在描绘景物形象中蕴含作者感情,从而情理交融、抒怀言志的文学修辞手法。
    5.①区别:屈原妙用比兴,使深邃意旨更加明白晓畅;阮籍恰恰相反,用杳冥惝恍的比兴,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心声。②原因:屈原生活在策士脱颖而出,楚材晋用,天地四方任遨游的精神自由的大时代,他可以畅所欲言;阮籍却生活在权杖森冷,士人气骨屡遭打压的黑暗时期,他只能借比兴一吐胸中浊气,隐喻难言之隐。
    6.C
    7.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8.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9.A
    10.首先运用比喻修辞,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其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强化了不甘寂寞、怀才不遇(门阀制度下寒门难仕)的激愤之情。
    11.B
    1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②不同点: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13.B
    14.参考答案: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5.对比。将杂树和梅花进行对比,杂树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终没有耐寒的品质;而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对比突出了梅花骄傲独放的高贵品质。
    16.“稚”体现在:①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②语言朴实无华,无雕琢,只是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确有几分“稚”趣。
    “老”体现在:①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②“零落逐寒风”的“杂树”,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象征。这一点又显示出它的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
    17.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18.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19.D 20.A 21.A 22.C
    23.鲍照热情支持保家卫国的战争,但又控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24.示例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磊落诗才,尽泄寒士慷慨激愤情。
    25.运用比喻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优秀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优秀随堂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拟行路难·其四》《客至》《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原卷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无衣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表达,小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