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蚌埠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生物(理科)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今年4月15~20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提倡全民戒烟,让儿童远离癌症”,倡导全社会关注儿童健康,让儿童远离癌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导致肿瘤恶性增长
B. 癌细胞内水分减少,同时有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等特征
C. 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易发生分散转移
D. 致癌病毒可以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在适宜的条件下能无限增殖,导致肿瘤恶性增长,A正确;
B、细胞内水分减少,同时有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等特征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不是癌细胞的特征,B错误;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分散和转移,C正确;
D、致癌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可以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B。
2. 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基因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B. I、II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C. 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发生在a〜b之间
D. 基因a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则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4、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
【详解】A、如果c基因缺少,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A正确;
B、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不属于基因,所以如果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而a、b属于一条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C错误;
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如果基因a突变,其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A。
3.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
B. 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条
C.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遗传病
D.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又分为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和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详解】A、染色体变异也会引起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症不携带遗传病基因,也属于遗传病,A正确;
B、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一部分,B错误;
C、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Aa个体是正常的,C错误;
D、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抽样调查,D错误。
故选A。
【点睛】
4. 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 )
A. 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B.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 D. 生命活动的供能都与线粒体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细胞代谢方面:都是呼吸作用提供能量;都以ATP作直接能源物质;细胞代谢需要酶催化,酶具有多种;细胞都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详解】A、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从细胞水平证明了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且都遵循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A正确;
B、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且都遵循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故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正确;
C、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细胞驱动的,细胞的生命活动大多数由ATP直接供能,这是生物界的共性,故所有生物都由ATP直接供能,能够证明生物都有共同祖先,C正确;
D、生命活动的供能大多数与线粒体有关,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所以原核生物的能量供应与线粒体无关,D错误。
故选D
5. 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
C.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D. 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
B、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存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C错误;
D、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D正确。
故选C。
6. 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D. 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因基因突变等内因而发生变化,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种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B. 共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 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肉食动物的捕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种地雀的形成离不开种群间的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详解】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实现的,A错误;
B、共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B正确;
C、捕食者一般不会把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无法生存,而且会通过捕食数量较多的物种而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因此塞伦盖蒂大草原上肉食动物的捕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错误;
D、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种地雀的形成,是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适应不同岛屿环境的结果,而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点睛】
8.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氧气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媒介。
2、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含有血红蛋白。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消化酶: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内,且消化酶通过导管运输到消化道,内环境中不存在消化酶。
3、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该物质是否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二看该物质起作用的生理过程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三看该物质是否属于细胞内特有的成分或细胞膜上的成分,则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
【详解】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氧气的作用,A正确;
B、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B正确;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9. 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③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④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①错误;
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②正确;
③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③正确;
④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④错误。
故不正确有①④,B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呼吸调节等中枢
B. 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扩张、血管收缩
C.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及其所发出的神经构成
D. 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入神经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呼吸调节中枢在脑干,A错误;
B、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瞳孔扩张、血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故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扩张、血管收缩,B正确;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C错误;
D、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大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随意地支配四肢运动,交感神经属于传神经,副交感神经也属于传出神经,D错误。
故选B。
11. 图1表示某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图2为图1中Z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效刺激X处,可引起a发生反射并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B. 有效刺激Y处,电流表指针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需要消耗ATP
D. 图2中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K+的内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c是感受器,Y是传入神经,b是神经中枢,X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A、刺激X引起的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有效刺激Y处,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先后经过电流表的左侧和右侧,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图2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③中的移动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图2中结构④为突触后膜,其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外Na+的内流有关,D错误。
故选B。
12. 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如图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中的③从突触前膜释放依赖膜的流动性
B. 若人误食发霉的甘蔗可能会引起肌肉抽搐
C. ③与④结合后,产生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化
D. 3-NP增加,乙酰胆碱含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①为线粒体,②为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详解】A、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属于胞吐,胞吐依赖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由题中信息可知,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所以若人误食发霉的甘蔗,会导致乙酰胆碱持续起作用,可能会引起肌肉抽搐,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化,C正确;
D、3-NP可以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所以3-NP增加,乙酰胆碱含量增多,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事例能够体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作用的是( )
A. 胸椎受损的患者下肢无法形成感觉 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 ,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详解】A、产生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胸椎受损的患者下肢无法形成感觉是由于兴奋无法传入大脑皮层,没有体现神经系统分级调节,A错误;
B、 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
C、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C错误;
D、排尿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14. 人体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婴儿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智力发育
B. 性激素在青春期促进生殖系统发育
C. 促甲状腺激素可以刺激甲状腺的生长
D. 只有生长激素会促进骨骼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功能有: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生长激素的功能有: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3、性激素促进生殖系统的发育。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婴儿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智力发育,A正确 ;
B、性激素在青春期开始产生,能够促进生殖系统发育,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可以刺激甲状腺的生长,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
D、骨骼生长是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多种激素作用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点睛】
15. 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B. 激素是信息分子,同时提供能量
C.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D. 微量高效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A正确;
B、激素是信息分子,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只起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B错误;
C、激素有特异性,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C正确;
D、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作用的特点,微量高效、特异性,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难度一般。
16.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激素
D.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通过体液来运输化学物质,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D正确。
故选C。
【点睛】
17.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正确的是( )
A. 骨髓、胸腺、肾、淋巴结等构成免疫器官
B.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C. 抗原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 溶菌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②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由辅助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肾不是淋巴器官,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有的由免疫细胞形成,细胞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抗体,有的由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D错误。
故选B。
【点睛】
18. 如下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⑤是B淋巴细胞,它的活化需要两种信号的刺激
B. 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细胞因子
C.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⑦快速增殖分化并分泌②
D. 若同种病菌再次侵入,则⑦⑨的细胞周期缩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细胞④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⑤是B细胞,细胞⑥是浆细胞,细胞⑦是记忆B细胞,细胞⑧是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⑨是记忆T细胞。
【详解】A、⑤是B淋巴细胞,它的活化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接触两种信号的刺激,A正确;
B、④辅助性T细胞可以合成、分泌细胞因子,B正确;
C、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C错误;
D、若同种病菌再次侵入,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所以细胞⑦⑨的周期缩短,D正确。
故选C。
19. 如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 HIV的增殖速率与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 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HIV浓度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关系。HIV进入人体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一部分,但HIV可攻击辅助性T细胞,而且随着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辅助性T细胞,使辅助性T细胞数量下降,从而使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能力降低,最终使人体免疫能力全部丧失。
【详解】A、HIV虽对人体辅助性T细胞有攻击作用,但HIV刚侵入时免疫系统能清除部分HIV,细胞免疫还未丧失,A错误;
B、由曲线图分析可知,HIV最初入侵人体时,其增殖速率与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减少,B错误;
C、免疫系统具有监控、自稳和防御功能,因此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HIV,C错误;
D、艾滋病病人的辅助性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选D。
20. 空气中的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进入鼻腔时,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机体打喷嚏,通过剧烈排气,将入侵病毒排出。而当病毒进入细胞时,血液中的一些蛋白质会诱导吞噬细胞吞噬被感染的细胞并降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刺激鼻黏膜引起的打喷嚏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吞噬细胞吞噬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属于细胞免疫
C. 血液中相应的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但可产生识别病毒的抗体
D. 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效应T细胞能诱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凋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细胞膜的功能:选择透过性和流动性。
3、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pH一般维持在7.35~7.45。
【详解】A、打喷嚏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吞噬细胞吞噬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在吞噬细胞内部将所吞噬的细胞连同病毒一起降解,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但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识别病毒,C正确;
D、效应T细胞可诱导被病毒感染细胞发生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21.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能在核糖体上产生生长素
B. 植物茎根尖细胞可以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 生长素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D. 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
3、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植物茎根尖细胞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B正确;
C、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C正确;
D、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无关,光照、重力等因素只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D正确。
故选A。
22. 植物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的生长,形成顶端优势。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穿,侧芽生长形成侧枝。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侧芽生长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
B.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的顶端优势
C.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既可促进也可抑制生长的特点
D. 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可促进侧芽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由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侧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因为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侧芽生长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不同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A正确;
B、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芽生长形成侧枝,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抑制植物的顶端优势,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顶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顶芽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增加而抑制侧芽生长,这能够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故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既可促进也可抑制生长,C正确;
D、由题干信息可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侧芽的生长,故去顶芽或抑制顶芽的生长素运输可促进侧芽生长,D正确。
故选B。
【点睛】
23. 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中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在适当的时期处理桃可提高产量
B. 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C.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的品质
D.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在发芽前明显增加α淀粉酶的含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 促进果实发育;
(3) 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处理桃会促使其落花落果,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B正确;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用乙烯利催熟香蕉不会明显影响香蕉的品质,C正确;
D、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D正确。
故选A。
24. 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号刺激,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与光敏色素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只分布在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内
B. 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 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达到使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与光敏色素有关,光照可以提供能量,也可以提供物理信息。在接受到光照后,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C、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布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A错误;C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正确;
D、由于光照时间会影响植物开花,所以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达到使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D正确。
故选A。
25. 古人用“先春抽出黄金芽”的诗句形容早春茶树发芽的美景。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B. 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细胞分裂素主要在侧芽合成
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
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极性运输,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
C、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而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D正确。
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 野生罗汉果(2n = 28)的果皮、果肉中含有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罗汉果甜苷,但有种 子的罗汉果口感很差,人们日常食用的罗汉果多为三倍体无子罗汉果。下图是无子罗汉果 的育种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三倍体无子罗汉果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育四倍体时,要将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滴在野生罗汉果幼苗的芽尖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三倍体罗汉果植株的果实没有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
(3)为确认三倍体罗汉果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应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看到的染色体数目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
(4)上述育种过程可称为多倍体育种,多倍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 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部位,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形成四倍体植株 ③. 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或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 ④. 有丝分裂中期 ⑤. 42 ⑥.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及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解析】
【分析】图示为三倍体罗汉果形成过程,先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二倍体的罗汉果形成四倍体,以四倍体做母本,二倍体做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三倍体的种子,然后种植三倍体的种子获得三倍体植株,授粉期让二倍体的花粉进行刺激,可获得没有种子的三倍体罗汉果。
【详解】(1)二倍体的罗汉果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四倍体的罗汉果的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而获得的三倍体罗汉果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所以培育三倍体无子罗汉果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由于芽尖是有丝分裂旺盛的部位,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形成四倍体植株,所以在培育四倍体时,要将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滴在野生罗汉果幼苗的芽尖上。
(2)由于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或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三倍体罗汉果植株的果实没有种子。
(3)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最稳定,数目最清晰,所以为确认三倍体罗汉果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应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的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一样,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于二倍体的体细胞含有28条染色体,所以每个染色体组含有14条染色体,故三倍体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14×3=42条。
(4)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及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7. 图1为人体手背皮肤(A)接受一定刺激后引起肱二头肌(E)发生收缩而产生屈肘动作的神经传导路径示意图。图2为从蛙体内剥出离来的某反射弧的一部分,甲为神经中枢,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为反射弧中的 ____________(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B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电荷分布情况是__________ 。
(2)在F处(F表示突触)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对__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发生变化。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4)欲探究图2中左侧神经为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方法步骤是:
①微电流计的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3的神经纤维外(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②用电刺激实验位点4,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次,则左侧神经元为传出神经。
【答案】(1) ①. 效应器 ②.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③. 内负外正
(2) ①.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 ①. 钠 ②. 相反
(4)2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根据图1中B上的神经节或F处的突触结构可以判断出:A是感受器; B是传入神经; C是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F为突触结构。图2中甲为神经中枢,1、2、3、 4为四个实验位点,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E为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该反射弧只支配肌肉;B未受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F是突触结构,在F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相反。
【小问4详解】
用电刺激实验位点4,若电流先后经过3、2两电极时,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说明右侧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左侧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反射弧、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8. 如图是人体免疫过程示意图,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⑨表示相关反应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a~g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____(填字母),a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种类中吞噬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和__________细胞。
(2)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数字),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迅速消灭病原体
(3)动物的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其中________________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答案】(1) ①. e ②. 抗原呈递细胞 ③. 巨噬细胞
(2) ①. ⑥⑦##⑦⑥ ②. 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3)免疫监视
【解析】
【分析】a为抗原呈递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c为B细胞、d为记忆B细胞、e为浆细胞、f为记忆T细胞,g为细胞毒性T细胞。
【小问1详解】
图示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a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小问2详解】
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因此体内立即活跃的过程是⑥⑦。当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更强的免疫功能,其特点表现为反应迅速,产生抗体多。
【小问3详解】
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以及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要求考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 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进行极性运输时,生长素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最强的是___________。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
(3)主要由根尖产生并且与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干旱会导致植物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等明显减少,乙烯和___________含量大量增加,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促进叶片等器官脱落过程。
【答案】(1) ①. 主动运输 ②. 10-4 ③. 抑制
(2) ①. 促进 ②. 根 ③. 两重性
(3) ①. 细胞分裂素 ②. 脱落酸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小问1详解】
进行极性运输时,生长素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由图可知,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10-4 molL,由于根比茎更敏感,此浓度对于根的生长效应是抑制生长。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是促进生长,对根是抑制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由图可知,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纵观三条曲线可见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小问3详解】
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产生,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等作用,和生长素和赤霉素等有协同作用;乙烯能促进植株的成熟,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和叶片等器官的脱落。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曲线下降阶段,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
附加题:
30. 已知玉米籽粒的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且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请回答下列遗传与变异的相关问题。
(1)正常结黄色籽粒的植株甲的一个花粉母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一个精细胞如图甲所示,这说明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除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外,还发生了___________交换,请在下图方框中画出和该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次级精母细胞的另一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及基因关系的图解___________。
(2)已知基因A、a位于9号染色体上,且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Aa的植株乙,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乙所示。
①植株乙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乙的基因A是位于正常染色体上还是异常染色体上(不考虑交换),让植株乙自花授粉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可说明植株乙的基因A位于正常染色体上。
③以植株乙为父本,以正常的结白色籽粒的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结黄色籽粒的植株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丙所示。该植株形成的最可能原因是父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或上的等位基因) ②.
(2) ①. 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部分缺失) ②. 黄色∶白色=1∶0 ③. 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玉米籽粒的非糯性与糯性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经减数分裂可产生两种花粉,比例为1:1。(2)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以植株甲(A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aa)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乙,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乙所示,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A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乙(Aaa)中有一个a来自母本,还有A和a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小问1详解】
由图甲分析可知,在该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且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和图中精细胞来源于同一次级精母细胞的另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也是Aa,图示如下。
【小问2详解】
①根据图形判断,植株乙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②若A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上,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则植株乙(Aa)产生的雄配子为A,雌配子为A:a=1:1,植株乙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和Aa,全部为黄色,故黄色∶白色=1∶0。
③由题意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母本)、Aa(父本),而子代的基因型为Aaa,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则母本提供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父本提供的精子的基因型为 Aa,由此推测植株丙形成的原因是父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试题,文件包含BB蚌埠高二生物试卷pdf、BB蚌埠高二生物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