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82174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3.古诗三首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展开这是一份3.古诗三首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共3页。
一、单选题
1.《十五夜望月》中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的是( )
A.中庭地白树栖鸦B.冷露无声湿桂花
C.今夜月明人尽望D.不知秋思落谁家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盈盈:清澈的样子。
B.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C.章:文章。
二、填空题
4.读诗文《寒食》,文学常识填空
韩翃:字 ,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 》。
5.咬文嚼字。(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①倍: ②独: ③遍:
④逢: ⑤忆: ⑥遥:
6.看拼音写词语
kū qì qī xī wánɡ hóu yínɡ yínɡ mò mò tiá tiá
7.走进《十五夜望月》。
(1)作者在诗中描述了 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 天的景物。
(2)“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 、 、 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
三、诗歌鉴赏
阅读回答问题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8.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 ,天气是 ,作用是 。
9.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10.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古诗阅读。
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11.将古诗补充完整。
12.本诗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我们可以从 等处看出来。
13.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是我们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写出了景物 的特点。
14.你认为哪句诗与“不知秋思落谁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答案
1.A
2.B
3.C
4.君平;韩君平集
5.更加;独自;都;碰到;思念;在远方
6.哭泣;栖息;王侯;盈盈;脉脉;迢迢
7.(1)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 桂花;秋
(2)冷;白;无声;作者王建
8.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9.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10.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11.中庭地白树栖鸡,今夜月明人尽望,
12.秋天;杜花;秋思
13.地白;清冷寂静
14.B
相关试卷
3.月是故乡明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3.月是故乡明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共5页。
1.古诗三首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1.古诗三首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共3页。
16.表里的生物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16.表里的生物寒假预习测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