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8248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8248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8248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
12月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后剩余的钠粒,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
B.钠着火后,可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
C.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少量的钠可以保存在与钠不反应的煤油中
D.当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有大量红色固体铜出现
【答案】C
【详解】A、实验剩余的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应放回原试剂瓶,即剩余的钠应放回原试剂瓶,故A错误;
B、钠燃烧后的产物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使燃烧加剧,故B错误;
C、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且和煤油不反应,故保存在煤油中可以隔绝空气和水,故C正确;
D、钠和盐溶液反应时,先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盐反应,即不能置换出金属铜,故D错误。
答案选C。
2.下列物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B. C.NaClO D.NaOH
【答案】D
【详解】A.易被氧气氧化,A错误;
B.可以和水或二氧化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错误;
C.NaClO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容易分解产生氯化氢和氧气,C错误;
D.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D。
3.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空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 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
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大 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
【答案】B
【详解】设两块钠的质量都是23g,即钠的物质的量是1mol,钠在氧气中加热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2Na2O2,23g钠完全燃烧生成39g过氧化钠,转移电子是1mol;钠在氧气在常温下反应为:4Na+O2=2Na2O,23g钠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钠的质量是31g,转移电子是1mol; 所以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第一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大,故选B。
4.如下图所示,从A处通入新制备的,关闭B阀时,C处的红色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色布条逐渐褪色。D瓶中装的是
①浓硫酸 ②NaOH溶液 ③ ④饱和NaCl溶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而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所以干燥的氯气不能漂白有色布条,含水蒸气的氯气能使有色布条褪色,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后,C处的红色布条看不到明显现象,当打开B阀后,C处红色布条逐渐褪色,说明D处可以干燥氯气或与氯气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氯气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氯气,①正确;氯气通过NaOH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②正确;C.氯气通过水会带出水蒸气,能使有色布条褪色,③错误;氯气与食盐水不反应,但进入C的为潮湿的氯气,含HClO,则C处红色布条逐渐褪色,④错误;
①②正确,故选A。
5.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①金属钠投入到溶液中
②过氧化钠投入到溶液中
③少量投入过量溶液中
④向溶液中通入气体
⑤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④⑤
【答案】C
【详解】①金属钠投入到烧杯中的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所以最终生成的沉淀是红褐色的氢氧化铁,①错误;
②过氧化钠投入到溶液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最终产生白色沉淀生成,故②正确;
③少量投入过量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是白色沉淀,所以有白色沉淀生成,故③正确;
④向溶液中通入气体,因弱酸不能制强酸,二者不反应,故④错误;
⑤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但是它易被氧气氧化成红褐色的,故⑤错误;
答案为C。
6.为了证明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选用给出的试剂和操作,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滴加溶液②加水溶解③过滤、取滤液④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⑤加稀⑥与稀硫酸反应⑦加NaOH溶液加热⑧用淀粉碘化钾
A.⑥⑦①⑤ B.⑥⑧ C.②①⑤ D.④②③①⑤
【答案】D
【分析】先将氯酸钾晶体中所含氯元素转化为氯离子,然后用硝酸酸化的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来证明氯元素的存在。
【详解】先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发生氯酸钾的分解反应生成KCl,加水溶解后,过滤,取滤液,然后滴加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操作顺序为④②③①⑤;
故选D。
7.下列装置或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制取
除去中的HCl
氯气的尾气处理
测氯水的pH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在常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生成氯气,能用于制取氯气,A正确;
B.氯气和氯化氢气体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B错误;
C.氯气与饱和食盐水不反应,应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C错误;
D.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漂白pH试纸,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D错误;
答案选A。
8.过碳酸钠(2Na2CO3·3H2O2),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用作漂白剂和氧化剂,可有效杀灭禽流感病毒。合理组合下列装置可用于测定过碳酸钠中碳酸钠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皿→I→II的顺序连接装置
B.装置b和e中盛放的试剂相同
C.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H2O和CO2进入到c中
D.若b中盛放澄清的石灰水,只用装置I可验证过碳酸钠与硫酸反应是否生成CO2(不考虑空气CO2的影响)
【答案】B
【分析】
【详解】A.稀硫酸与过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利用空气排出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时,需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因为还需要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c,所以连接顺序是装置皿→I→II,A正确;
B.装置b盛放的是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e中盛放的试剂为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盛放的试剂不同,B错误;
C.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H2O和CO2进入到c中,干扰了二氧化碳的质量的测定,C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钙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若b中盛放澄清的石灰水,只用装置I可验证过碳酸钠与硫酸反应是否生成CO2(不考虑空气中CO2的影响),D正确;
答案选B。
9.有关NaHCO3和Na2CO3的性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2CO3产生的CO2体积小
B.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与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所消耗盐酸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
C.等质量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完全反应,前者消耗盐酸较多
D.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CO2一样多
【答案】C
【详解】A.根据反应的方程式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106g Na2CO3完全反应生成1mol CO2,84g NaHCO3完全反应生成1mol CO2,则当Na2CO3和NaHCO3的质量相同时,前者和HCl反应放出的CO2较少,A正确;
B.由方程式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与同浓度HCl完全反应,所消耗HCl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B正确;
C.由方程式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盐酸完全反应,Na2CO3消耗HCl较多,C错误;
D.由方程式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与同浓度HCl完全反应,生成CO2一样多,D正确;
故选C。
10.某铁的氧化物()样品,用100 mL 0.5 mol/L盐酸恰好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112 mL ,恰好使完全氧化。x值为
A.0.75 B.0.80 C.0.90 D.0.93
【答案】B
【详解】100 mL 0.5 mol/L盐酸恰好完全溶解, mol,结合氧化物中的氧生成水,且, mol, mol。中Fe的平均化合价为,被氧化为,根据得失电子守恒:mol,x=0.80;
故选B。
11.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CO3、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多种。下列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
B.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aO粉末,充分反应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
C.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Cl
D.称取3.80g固体,加热至恒重,质量减少了0.620g。用足量稀盐酸溶解残留固体,充分反应后,收集到0.880g气体,说明原固体中仅含有Na2CO3和NaHCO3
【答案】A
【详解】A.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观察到有晶体析出,一定是CO2和Na2CO3反应生成了NaHCO3,相同温度下,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选项A正确;
B.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aO粉末,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Na2CO3、NaHCO3都能生成沉淀,选项B错误;
C.取一定量固体,溶解,向溶液中滴加适量AgNO3溶液,碳酸根离子、氯离子都能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沉淀,选项C错误;
D.加热固体发生反应
2NaHCO3Na2CO3+ CO2↑+H2O △m
2 1 62
a b 0.62g
求得a=0.02,b=0.01
则原固体中NaHCO3的质量0.02×84=1.68g,反应生成的Na2CO3和盐酸反应生成0.01mol气体,由题意知共收集到0.88g即0.02mol,原固体中有0.01mol即1.06g的碳酸钠,原固体一共3.80g,所以还有氯化钠,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2.和均具有漂白性,工业上用气体制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a的操作包括过滤,洗涤和干燥
B.吸收器中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
C.工业上将制成固体,便于贮存和运输
D.通入空气的目的是驱赶出,使其在吸收器中被充分吸收
【答案】B
【分析】由制备流程可知,发生器中通入空气,可将ClO2排出,确保充分吸收,在吸收器中发生,然后真空蒸发,冷却结晶,再经过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NaClO2,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 步骤a用于从蒸发后的溶液中得到晶体,操作包括过滤,洗涤和干燥,A项正确;
B. 吸收器中的反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离子方程式为,B项错误;
C. 固体较为稳定,便于贮存和运输,C项正确;
D. 反应结束后,用空气将全部排出,确保其在吸收器中被充分吸收,D项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把握流程中发生的发应、混合物分离提纯、实验技能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的结合,易错点是选项C,吸收器在碱性环境下进行,离子方程式中不会出现氢离子。
13.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序号
反应物
产物
①
、、
、……
②
、
、
③
、……
A.第①组反应的其余产物为
B.第②组反应中与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
C.第③组反应中生成1 mol,转移电子5 mol
D.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
【答案】B
【详解】A.该反应中Mn元素的化合价由+7价变为+2价,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化还原反应中有降必有升,故双氧水作还原剂,O元素失电子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产物还有,A错误;
B.还原性;,所以氯气先氧化后氧化Br-,第②组中由产物知氯气只氧化,而不氧化Br-,故第②组反应中与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B正确;
C.第③组反应中高锰酸根作氧化剂被还原成锰离子,氯离子失电子被氧化成,生成1molCl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C错误;
D.同一化学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第③组氧化性:,第②组氧化性:,所以氧化性由强到弱顺序为,D错误。
故选B。
14.向某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得到溶液M,因CO2通入的量的不同,溶液M的组成也不同,若向M中加入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V(CO2)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HCl)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是(不计CO2的溶解)
A.若OB=0,则形成溶液M所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OH-+CO2=
B.若OB=BC,则溶液M为溶液
C.若OB>BC,则溶液M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和
D.若3OB=BC,则溶液M中
【答案】C
【分析】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可能发生的反应有CO2+2OH-=+H2O、CO2+OH-=,向M溶液中滴加盐酸,涉及的反应可能有H++OH-=H2O、+H+=、+H+=H2O+CO2↑;
【详解】A.若OB=0,向M溶液中滴加盐酸,立即产生气体,则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H+=H2O+CO2↑,说明M为NaHCO3溶液,则形成M的过程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CO2+OH-=,故A正确;
B.若OB=BC,即OB段消耗的盐酸与BC段消耗的盐酸相等,O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即M溶液为Na2CO3溶液,故B正确;
C.若OB>BC,则OB段发生的反应有H++OH-=H2O、+H+=,则溶液M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OH-与,故C错误;
D.若3OB=BC,可根据+H+=,+H+=H2O+CO2↑进行计算,
OB段: + H+ = ,
1mol 1mol 1mol
BC段: + H+ = H2O+CO2↑
3mol 3mol
M溶液中n(NaHCO3)=3mol-1mol=2mol,n(Na2CO3)=1mol,即n(NaHCO3)=2n(Na2CO3),所以c(NaHCO3)=2c(Na2CO3),故D正确;
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5.填空。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i.与的反应;_______;
ii.金属Fe与水蒸气的反应;_______;
iii.HClO见光分解_______;
(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为杂质),简要说明除杂方式并将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填在横线上。
i.溶液():_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 通入足量的氧气
【详解】(1)i.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故答案为:;
ii.金属Fe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
故答案为:
iii.次氯酸见光分解粉氯化氢和氧气;
故答案为:
(2)i.将溶液中Fe3+转化为Fe2+,加入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加入单质铁,并过滤;
故答案为: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
ii.将溶液中Fe2+转化为Fe3+,加入还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为了不引入新的杂质,加入氧气;
故答案为:通入足量的氧气;。
16.填空。
(1)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Fe3O4微粒的工业流程如下:
①“共沉”制备的粒子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对粒子制备有较大的影响。
若过量,过量的会生成副产物,生成副产物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实际投料时,略小于理论反应的比值,这是因为部分会直接生成粒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工厂生产印刷电路板后所得废液进行探究,要确定废液的组成及各金属离子的浓度。
取几滴废液于试管中加水稀释后,滴加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可知废液中除含有、外,还含有。甲同学取10 mL废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溶液,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重8.61 g。乙同学另取10 mL废液,加入某试剂将pH调至4.0,使其中转化为沉淀,而、仍留在废液中,沉淀经过滤、洗涤、灼烧,冷却后称重得0.32g。
通过计算可知废液中:_______mol·L,_______mol·L,_______mol·L。
【答案】(1)
(2) 0.4mol∙L-1 1.6mol∙L-1 0.8mol∙L-1
【详解】(1)①由流程可知,生成的反应物为、和,根据电荷守恒可写出该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②根据题意,三价铁与氢氧根生成和水,所以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根据题意,与氢氧根直接生成粒子和水,则部分亚铁离子被氧气氧化,所以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甲同学所得8.61g沉淀为AgCl,则g/143.5g·molmol,乙同学将pH调至4.0,只有沉淀且沉淀完全为,灼烧得到0.32 g ,物质的量为0.002 mol,由元素守恒可知为0.004 mol, mol/0.01 L mol·L,由可知
由电荷守恒:
即mol,
则 mol
求得: mol, mol·L
mol, mol·L。
三、原理综合题
17.已知:(浓)。实验室用足量NaOH溶液吸收从浓盐酸和反应体系中导出的气体。当吸收温度不同时,生成的产物可能是NaClO、、NaCl中的两种或三种。
(1)若产物为NaClO、NaCl,请写出NaOH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吸收后溶液中_______(请填写“<”、“=”或“>”)
(2)若产物为、NaCl,则参加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3)若产物为NaClO、、NaCl,则NaOH与相互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4)实验室制备氯气时高锰酸钾也是常用的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离子被还原成。写出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在室温下制氯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
(2)5∶1
(3)2∶1
(4)
【详解】(1)NaOH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吸收后溶液中
故答案为:;<;
(2)产物为、NaCl,则参加反应的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
故答案为:5∶1;
(3)产物为NaClO、、NaCl,则NaOH与相互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故答案为:2∶1;
(4)高锰酸钾跟浓盐酸在室温下制氯气的离子方程式:;
故答案为: 。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8.固体化合物X由3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回答:
(1)由现象1得出化合物X含有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2)固体混合物Y的成分_______(填化学式)。
(3)X的化学式_______。X与浓盐酸反应产生黄绿色气体,固体完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且黄绿色气体与蓝色溶质物质的量之比为1: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O
(2)Cu和NaOH
(3)
【详解】(1)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根据元素守恒,X中一定含有O元素;
故答案为:O;
(2)现象2为获得紫红色单质,说明Y中含有Cu,现象3为颜色反应为黄色,说明碱性溶液中含有Na元素,与HCl发生中和反应说明有NaOH。所以固体混合物Y的成分为Cu和NaOH;
故答案为:Cu和NaOH;
(3)中和时消耗0.02 mol HCl,则NaOH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则 g,
g,
则X中Na、Cu、O最简个数比为。故X化学式为。与浓盐酸反应生成黄绿色气体即氯气,蓝色溶液应为溶于水的颜色,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012kg 中约含有个碳原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