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专项:视角变换技巧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专项:视角变换技巧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经典解读,视角变换的形式,试题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吟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寓意深刻,单从观察技巧的角度讲,也值得仔细品味。“横看”和“侧看”,会得到不同的观感。假如人们习惯了横向获得的印象,那么换成侧看,岂不是另有一番新景?这种看山之法,对写作,也是一种启迪。善于应用,则不失为创新一招。
面对童话中的一草一木都能说话、寓言中的一鸟一兽都有思想的现象,很多同学都觉得很好奇,也很感兴趣,甚至一些同龄人的优秀作文中也有类似现象,可当同学们想要模仿时却只有美慕的份。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难,只要你能巧妙地转换视角。所谓视角,也即看问题的角度,用在作文中就是叙述故事、抒发情感的对象。一般同学写作文都是以“我”为角度,以“我”的心灵去感受世界,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其实,写作视角并不必拘泥于此,如果换一种角度,通过其他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构思文章,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还能使作者的思想传达得深刻、尖锐、机警、幽默。
视角转换就是不正面面对话题,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面对话题、表现中心的一种写作方法。这样可以达到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
◎舒婷《我儿子一家》从儿子的视角写了妈妈。写妈妈怀孕时反应重,爱看惊险小说,爱同小朋友玩等等。因为是写五岁儿子眼中的妈妈,就显得情趣横生;遣词造句也可以“童言无忌”,往往使人读里忍俊不禁。这种“拟儿化”的视角,让人感到新鲜活泼,幽默雅致。
◎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阿来一反常规,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一滴水的旅行来展现丽江的风情,把景物人格化,使景物富有生命力,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别出心裁的人称选择,使文章焕发出动人的风采,比如活泼的语调,如快闪般迭现的景致,丰富的地理知识,浪漫的想象,清晰的层次,生动的语言等等,都透过“我”——一滴水的视角展现出来。这样的文章和一般写景状物文章比起来,就如同在沙漠中看到一片绿洲,在泥沙中发现闪闪的金光。
◎《丑小鸭》是一篇具有自传体色彩的童话故事。对于自传者色彩的故事来说,通常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安徒生在叙述丑小鸭的故事时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他者的视角,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叙述视角,既可以对故事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做外部扫描,也可以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展示。叙述人称的选择就意味着作者有意识地撇清自我与作品所描述的艺术世界的关系,保持自我的独立和内心的清白。
二、视角转换需注意的问题
一、视角变换的形式: ①拟人化视角。即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动植物、物品和抽象概念等视角来观察人类、反映人类的生活。 一是以动植物或物品的眼光来描写人物、叙述事件、评判事件行为。如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将赤兔马拟人化,借赤兔在同伯喜的对话中,讲述关羽,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表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文章转换了叙事的视角,将原作故事“陌生化”,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二是将某一抽象的概念拟人化,并以拟人化的概念为叙述视角来描述故事。如有一篇是广告类文体作文《诚信“自白”》,广告内容为“诚信”自述其落水经历并欲寻找能够相伴一生的主人。有一篇是演讲类文体作文《我呐喊》,演讲人为“诚信”,介绍自身经历,呼唤诚信的回归。还有一篇是诊断书类满分作文《诚信的诊断书》,“诚信”成了一名病人,诊断结果为忧郁症,原因为落水遭遇。
②儿童化视角。儿童视角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以儿童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的他种面貌。儿童视角的运用,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所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如上面所举的舒婷《我儿子一家》的例子就是如此。再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就是从一个小伙计的视角切入,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因为从小伙计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内容上则更贴近读者,形式上更能吸引人,表达上也就更形象,更感人。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以若瑟夫这个孩子的视角来表现金钱至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态炎凉的冷峻现实。
③特殊人物视角。即以特殊人物如名人(包括历史人物、名著人物、神话传说人物等)、特殊身份的人(如战犯、贪官污吏等)的视角来观察人类、反映人类的生活。 如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小重山〉的选择》,文章以岳飞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一天十二道金牌,“我”痛苦煎熬着,是退还是进?退能活,进则可能下地狱或绞死,怎么办?“我”想起李纲和宗泽,“我”仿佛听到了寡母孤子的呼喊,仿佛看到了满地横尸,于是“我”最终选择了拔寨进军。
④多主体视角。即文章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叙述视角,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个事件或表现同一个主题。围绕同一话题,选择多个视角,或前后对比,两两衬托,凸现主题;或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话题的不同侧面,见仁见智。如高考优秀作文《人生是什么》,从多视角切入并拟如下的三个小标题:爸爸,人生是逗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妈妈,人生是感叹号,充满激情,永不言败;我,人生是问号,上下求索,不断进取。三种身份,三种符号,从而丰富了“人生”的多重内涵。
⑤第二人称视角。变换记叙文中常见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直接使用较为少见的第二人称,很快就能营造起一种真实的情境,容易激发作者的倾诉欲,使作者迅速进入角色。第二人称行文最独特之处,是其拥有无可比拟的抒情性。情感激荡时,作者可以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衷肠。当作者的抒情对象不是人,而是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时,以“你”来行文就更加真情洋溢了。使用第二人称,可以全文使用,也可以起初使用其他人称叙述,等到感情掀起高潮时,自然而然地转入第二人称,进行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
如刘湛秋《雨的四季》,文章前5段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到第6段改称“你”:“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总之,变换一下叙述视角,最大的优势是使文章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即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造成一种新鲜感,使叙述不落入俗套,令人耳目一新。运用这种写法能使文章灵活多变,写作素材充满新鲜感,让平淡的题材顿时生色。
二、视角转换需注意的问题: ①要充分把握“对方”的特征。以“物”的视角来构思行文,“物”说“物”话,“物”做“物”事,“物”有“物”的具体动作。以特殊人物的视角来构思行文,就要符合特殊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平经历等。
②要把换位后的“角色”放置于故事的现场,以它的角度来体会,并自始至终保持一致。 ③要注意视角的转换是“熟悉的陌生化”,即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人或事,造成一种新鲜感,使叙述不落入俗套,令人耳目一新。它应该是自然合理,有真实感的,不要胡乱嫁接。
写作导引范文展示名师点评
题目:请以“阳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阳光”是一个开放性的作文题,并不难写,但要写出创意就难了。“阳光”可以实指滋养万物的、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阳光。“阳光”还有虚指的意义,用以比喻一切美好的或能够带给人美好感受的人和事物,可以是亲友、师长、朋辈之间的爱,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包容,还可以是人物内在的美好品质……此外,还可以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写“阳光”。读懂题目后,就要根据题目来立意。立意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需要我们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自己有话可说的主题。
具体来说,如果选择写实实在在的自然界中的阳光,可以设置在一个具体事件的特定环境、场合中,并借助所选取的这一具体事件来深入挖掘阳光在自然属性外的其他意义,以使作文立意免于肤浅。所以,写自然界中滋养万物的阳光时,也需要把目光投向阳光以外。如果采用虚写的方法,写阳光的比喻义,那么就要把阳光所喻指的那些美好的精神品质、美好的人和事物巧妙地融入所写的事情中,也就是说,要把这些作为作文表现的主要内容。所以,具体写作时,我们总避免不了虚与实的结合,根据具体表达的需要,对其中一方加以侧重,这样的处理应当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写法。
思路要点举例: 1.乐于奉献。阳光下,万物生长,草木荣枯,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是一次对阳光下小树丛的观察,却让“我”有了不同的体会:正因为有了太阳的无私奉献,万物才能如此欢畅地茁壮成长,“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温暖。 2.赞美母爱。“我”生病了,不过还好有妈妈的精心照顾与安慰。在战胜病魔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发现自己正是在母爱的阳光下才得以健康成长的。母爱真如阳光般温暖、伟大。
3.学会坚强。学习或生活中总会遭遇困难,能让“我”战而胜之的,除了师长的鼓励,还有“我”不服输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它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阳光。所以,“我们”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及敢拼敢闯、不服输的性格。沐浴在这样的阳光下,“我们”才能获得成长。 4.学会感恩。有一次,“我”为母亲精心挑选了生日礼物,收到礼物的妈妈异常激动,好像沐浴在阳光中一般充满光彩。“我”终于知道人要有感恩之心,也知道如何增进“我”和妈妈之间的感情。懂得感恩与回报,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变得无比温暖。
5.学会宽容。同学误解了“我”,还到处跟別人说“我”的坏话,“我”很生气。但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平复了心情,没有与他争论,而是选择宽容。同学后来弄清了真相,愧疚地向“我”道歉,“我们”之间的友谊更深了。宽容,就是照耀“我们”友谊的阳光。
阳 光 今天是9月5日,开学第四天。我盯着墙上的钟,等分针再走半圈,我就会走进这层楼最边上的一间教室,开始自己教学生涯的第七节课。 下课铃声响起,我起身收拾好课本走出办公室,沿着走廊径直往前走。天气晴朗,阳光格外明媚、灿烂。
离教室门口还有些距离时,我就听见里面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显然,大家刚进入初中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我刚进教室,大家都像有所感应似的同时停止说话,各自回座位坐好,低着头拼命找事情做。我的眼睛准确无误地定位到那个男孩身上,他侧着身体,一动不动地盯着窗外。他没有同桌,一个人坐在教室最边上的角落。
上课铃响起,那个男孩终于转过身来,不过在大家都抬头的时候,他低下了头。开学第一天,我在正式成为教师后上的第一堂课上,就注意到他了。他是一个好像永远只适合待在角落,浑身散发着失望与自卑气息的男孩。下课后的第一件事,我就直奔办公室查询了他的个人资料。果然——父母离异。 正式开始上课了。
“那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先对昨晚家庭作业中的作文做些评价。”我扫视了班级一圈,视线最后落在那个男孩身上——他依旧低着头。“总体上大家都完成得很不错,尤其是李——”我停住了,我注意到他在我刚说完姓氏时浑身瑟缩了一下,但依然低着头。我在脑中飞快搜索着班级中还有没有姓李的学生,哦,幸好还有。
“这里我就先不点名了,才开学,我怕这位同学有些难为情,以后多的是表扬的机会。”我装作无意地向他那儿瞥了一眼,正好对上他的目光,他又急忙低下头。 是的,我确实想改变他,但这不是善意的谎言。凭我所读过的寥寥无几的书和愚笨的头脑,我断定这是一位有才华的学生。
接下来的一周,我发现他的作文似乎写得越来越好了。我也从不吝啬表扬,哪怕每次看到的都是他埋得深深的脑袋。不过我也渐渐发现,他的头在埋下后会微微地抬,而且一次比一次高。终于,在某天我表扬过他的作文之后,我下意识地瞥向他,结果看到的不再是他埋下的脑袋,而是他通红的脸。他当天交上来的作文里有这样的句子:“老师,您就像阳光,是您照亮了我的生活,并且温暖了我……” 我希望在若干年后,如果这个男孩也成为一名教师,他会给学生上一堂名为自信的课,也把阳光照给别的孩子。
视角独特,主题突出。这篇文章的独特视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考生作为一个青少年,写的却是想象中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节,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视角和想象中老师的视角重合在个起,表现出青少年对尊重、关爱的渴望,颇为震撼人心。 想象丰富,充满张力。文章的情节是考生借助想象虚构的,但并非随意编造,它完全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上。文中老师的行为恰恰满足了学生对老师给予尊重与关爱的渴望,学生的转变又恰恰表现了考生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与思想的张力,非常感人。
情节完整,细节生动。这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转变的经过。可贵的是考生在短短几百字的叙述中能够把情节写完整,尤其是对学生在转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专项复习:考场作文诗歌的引用技巧 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乡愁》,生日祝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文整体写作技巧与实践(精品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实用文整体写作技巧与实践(精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