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全套(Word版附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04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2(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04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2(Word版附解析),共9页。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导。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刎。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勿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丹”即燕太子丹。二十八年,见秦兵旦暮至,乃遣荆轲以送督亢地图及樊於期首级为名,赴秦刺秦王政。
B.“樊将军亡秦之燕”与“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C.“太子容之”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两句中的“容”字含义相同。
D.“太傅鞫武谏曰”与“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谏”字含义相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容纳、接纳”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打扮”的意思。A项,叙述正确。B项,前者是动词“到”的意思,后者是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D项,二者都是“劝谏”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与“委命下吏”(《过泰论》)两句中的“委”字含义不同。
B.“樊将军亡秦之燕”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兵以临易水”与“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两句中的“穷”字含义相同。
【答案】A
【解析】A项,都是“把……交给”的意思;B项,前者是“逃亡”的意思,后者是“丢失”的意思; C项,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D项,都是“不得志”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之暴”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B.“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与“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况”字含义相同。
C.“是以”是一组固定结构,“是”是代词,“以”是连词,翻译为“因此”,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是以”含义不同。
D.“委肉当饿虎之蹊”与“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以”是介词,不是连词。“是以”是介词宾语前置的结构;后者中的“是以”与前者含义相同。A项,二者都是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二者都表示递进关系,翻译为 “何况”、“况且”。D项,前者是动词“放置”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祸必不振矣”与“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两句中的“振”字含义不同。
B.“委肉当饿虎之蹊”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两句中的“蹊”字含义相同。
C.“灭口”文中的意思是杀掉樊於期。太傅鞫武认为杀掉樊於期,就会消除秦国攻打燕国的借口,可以暂且保卫燕国。
D.“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终”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灭口”的意思不是杀掉樊於期,而是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这里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就是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A项,前者是“挽救”的意思;后者是“舞动、挥动”的意思。B项,二者都是“路、小路”的意思。D项,前者表示对事物性质和特点的确认,相当于副词“终究”“毕竟”。后者形容词,意思是“从开始到末了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与“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怜”字含义不同。
B.“是丹命固卒之时也”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C.“田光”是战国时期燕国人,学识渊博,智勇双全,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节侠”。为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并举荐了荆轲。
D.“却行为导”与“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却”字含义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是“原本”、本来”。A项,前者是“哀怜、怜惜”的意思,后者是“可爱、姿态可爱”的意思。C项陈述正确。D项二者都是动词“后退、退后”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置之匈奴”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不同。
B.“所善荆轲可使也”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C.“愿太傅更虑之”与“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更”字含义不同。
D.“是丹命固卒之时也”与“率疲弊之卒”(《过秦论》)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前者是“终了”的意思,后者是“士兵”的意思;A项,前者是“安置”的意思,后者是“丢弃”的意思;B项,都是“交好”的意思; C项,前者是“改变”“再”的意思,后者是“竟然、却”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却行为导”与“行为迟”《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行为”含义不同。
B.“太子跪而逢迎”与“千里逢迎”(《滕王阁序》)两句中的“逢迎”字含义不同。
C.“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D.“左右无人”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都是动词“迎接”的意思;A项,“行为”都是两个词,前者是分别是“走”“替”,后者分别是是“动作”“因为”;C项,都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 D项,都是名词“身边的人”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避席而请曰”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避”字含义不同。
B.“田光俯而笑曰”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C.“燕国莫不知”与“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莫”字含义相同。
D.“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与(《鸿门宴》)“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的“足下”含义不同。
【答案】D
【解析】D项,“足下”的含义相同,都是敬辞,对对方的尊称。A项,前者是“离开”的意思,后者是“躲避”的意思。B项,前者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者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因此含义不同。C项,二者是否定代词,在句中往往做主语,意思是“没有谁、没有人”。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 “因”字含义不同。
B.“愿先生留意也”与“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两句中的“留意”含义不同。
C.“愿足下过太子于宫”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D.“丹所报先生”与“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辦”(《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报”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前者是“报告”的意思,后者是“回复”的意思。A项,前者是介词“通过”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沿袭”的意思;B项,前者是“关注、注意”的意思,后者是两个词“留下的打算”的意思;C项,都是“拜访、看望”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请无让”与“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侍坐》)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B.“诚得劫秦王”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两句中的“劫”字含义相同。
C.“以其间诸侯”与“道芷阳间行”(《项脊轩志》)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
D.“窥以重利”与“自胡马窥江去后”(《扬州慢·淮左名都》)两句中的“窥”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推辞”的意思,后者是“谦虚”的意思;B项,都是“挟持”的意思;C项,前者是“离间”的意思,后者是“从小道”的意思; D项,前者是“引诱”的意思,后者是“侵略”的意思。
【参考译文】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鞫武劝谏太子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况秦国已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太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原本完结的时候(才会考虑的事),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等田先生坐好,身边没人,太子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年轻时的情况,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冒昧地谋划国家大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承担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讲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的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之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我们)能够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京城外指挥军队,而京城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以此离间(秦国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交给谁,(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请他不要推辞。这之后,荆轲才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荆轲为上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
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
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王尚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
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前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
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
【答案】B
【解析】A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动作行为仍在继续。B项,前者是“贡献、进献”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C项,前者是“使用、采纳”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B项,二者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之行”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C项,前者是目的连词,连结两个动词,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译为“因为”“由于”。D项,前者是动词“答应”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期望”的意思。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效便计于王”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B.“文请行矣”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
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后者是“流通”的意思。A项,前者是介词“对、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由于”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测。D项,前者是副词“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倘偌,假如”的意思。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C.“秦已去魏”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D.“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副词“已经”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停止”“停下来”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动词“给予”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引申为“撤军”。后者是“相距、距离”的意思。D项,前者做动词,根据语境翻译为“率领所有的”,后者是副词,全部,全都的意思。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
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
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05修辞手法之客观选择题2(Word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04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3(Word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04文言文阅读之课内外词语推断方法1(Word版附解析),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