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沪科版物理八年级整册 全册PPT课件+教案+练习+章末复习+期末总复习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一课时 力与运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一课时 力与运动(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梳理,高频考点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总复习 教学目标1.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记住惯性的概念,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会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力的合成情况。4.知道平衡力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5.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所用的方法。6.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能用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释简单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7.能说出连通器的特点,并能举出一些常见连通器的实例。8.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9.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某些现象。了解飞机的升力。10.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11.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表达式。1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记住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轮船的工作原理。1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14.知道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15.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计算,知道功的单位。16.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17.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18.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19.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公式的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5.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压强的计算,连通器原理及运用。6.大气压强的存在,用大气压强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7.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8.浮力的产生、方向以及称重法测浮力。9.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与浮力有关的问题。10.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1.力臂的画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12.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和工作特点。1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14.功率的概念、意义及简单计算。15.机械效率的概念,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16.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17.物质的组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授课时数4课时第一课时 力与运动教学过程一、核心知识梳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分析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牛顿第一定律的成立条件,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原来静止的物体还是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揭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实验探究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注意事项(1)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初速度相同。(2)将毛巾或棉布铺在水平面上,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大小,但不能铺在斜面上,否则三次实验中,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不相同。(3)为了避免重力和支持力对实验的影响,要使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此时,重力和支持力效果相互抵消,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到阻力的作用。控制变量法和科学推理法(1)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逐次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是为了逐渐减小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的阻力。(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的,运用了科学推理法。虽然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但它是正确的。惯性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分析(1)惯性的普遍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2)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大小无关。(3)惯性与力的区别: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有大小无方向,力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说“某物体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某物体受惯性作用”,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应用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力的合成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分析(1)同一性: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2)非重复性: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考虑了合力,就不能再考虑分力,考虑了分力,就不能再考虑合力。(3)等效性:合力并不是分力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运用等效替代原则,即合力的实质为分力的“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实验结论(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即F=F1+F2,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较大的力减去较小的力,即F=F1-F2(F1>F2),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注意事项(1)实验中要使用橡皮筋和钩码,通过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伸长的长度来反映力的作用效果,利用钩码提供对橡皮筋的拉力。(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一定要相同。(3)尽可能地减小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4)为了得到实验的普遍规律,应改变力的大小及橡皮筋的伸长,多做几次实验。平衡力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的力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分析(1)物体同时受两个力的作用。(2)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注意:物体受平衡力时,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即平衡力的合力为零。与相互作用力区别二力平衡的条件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操作要点(1)将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目的是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2)在右盘中增加一个砝码,目的是探究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实验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简记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注意事项(1)实验中保持两个定滑轮等高,为了减小轻质纸板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使轻质纸板与桌面分离,保持轻质纸板与桌面平行。(2)实验中通过改变托盘中所加砝码的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3)应保持两个托盘和两个滑轮相同。 二、高频考点归纳考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例1 被细绳拴着的小球在水平面绕O点做圆周运动,轨迹图如图中虚线所示,不计阻力,某时刻细绳断,小球速度为v,过一段时间小球出现在P点,速度为v′(如图)。v v′(选填“>”“=”或“<”)。作图找出细绳断时小球的位置,用点在轨迹图上表示。 解析:被细绳拴着的小球在水平面绕O点做圆周运动,由于不计阻力,某时刻细绳断时,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细绳断后小球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即v=v′,又因为细绳断后小球做的是直线运动,故过P点,沿速度v′方向作反向延长线,与圆相切于点M,M即为细绳断时小球的位置。答案:= 如图所示 考点二 惯性及惯性现象例2 水平路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时如图所示,人向前倾的原因是( )
车辆对人施加一个向前的力 车辆具有惯性 人受到向前推的力
D. 人具有惯性
解析:水平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车上的人下半身随车停止运动,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会向前倾。发生这一现象是因为乘车的人具有惯性。
答案:D 考点三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例3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 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 和 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 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 对实验的影响。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 ,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解析:(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的。(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拉力和重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B图木块和桌面之间的摩擦为滑动摩擦,A图小车和桌面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C图只有滑轮间的摩擦,小车不再受摩擦力,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B、A、C;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答案:(1)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拉力 重力 拉力 (3)B、A、C 摩擦力 (4)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 考点四 力和运动的关系 例4 (多选)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22年由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办。冰球是比赛项目之一,近年来越来越被大众喜爱。图为帅气的冰球运动员训练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在加速滑行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B.运动员手持球杆击球时,球杆对球的力与球对球杆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运动员滑行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D.运动员站在水平冰面上时,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解析:运动员在加速滑行过程中,速度变大,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A错误;运动员手持球杆击球时,球杆对球有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球对球杆也有力的作用,所以球杆对球的力与球对球杆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正确;运动员滑行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运动员站在水平冰面上时,冰面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答案:BC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四课时 机械与人(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高频考点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三课时 浮力(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沪科版物理八下 期末总复习 第二课时 压强(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梳理,高频考点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