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人教版)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1页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2页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3页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4页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5页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6页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7页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第8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16讲(人教版)
    第1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考 纲] 1.商业的发展。2.古代的土地制度。3.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课 标]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的发展与繁荣(1)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兴起。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2.秦汉以来的艰难发展(1)统治者多推行____________政策。(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3.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1)发展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2)发展的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易混易错】 “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重农抑商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2)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5.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________和晋商。交子 徽商 【思维升华】 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表现包括货币、城市、对内贸易、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商品交换经历了从以物易物到货币经济两个阶段,货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坊市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发展历程(1)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3)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时,________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____________”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泉州闭关锁国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国有(2)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私有(3)历朝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________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细节点拨】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后期与宋代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被改造为公有制。均田制五、“重农抑商”1.原因(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概况(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细节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在后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1)它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2)它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限制其发展,妨碍了工商业资本的积累。(3)它使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4)由于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传统的治国主张,但“重农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限制商业的发展。六、“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3)清政府的自大心理,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影响(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粤省历史:广州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广州成了海外贸易的中心。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在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是广州“十三行”。(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的商业主题1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变化(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换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史料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史料一 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明]《醒世词》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 史料反映出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宋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史料三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唯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史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代贸易场所打破坊、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表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表明商品经济对城市功能进步的促进作用。(1)发展历程: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2)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由盛转衰。主题2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重农抑商:①时间:从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②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基础。③评价:前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闭关锁国”:①含义: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②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③目的:维护专制统治。④评价: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题1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商鞅变法,即已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史料一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战国]韩非《韩非子》 闭关锁国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史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 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推行闭关锁国的根源。史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主题2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及认识误区(2)“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赋贸易”。如郑和下西洋。(3)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如清朝限制中外贸易于“十三行”。(1)沿革:①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②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主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其规律(2)规律:①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④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标志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况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5.不利因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造成国内市场狭窄;缺乏资本原始积累,难以扩大再生产;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海外市场。6.对资本主义萌芽四“性”的认识(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例1 (2014·全国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 A审题突破 从材料关键词“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故选A项;“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B项;“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与材料意思不符,故排除C项;从“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明代区域经济有所发展,因此“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例2 (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 A审题突破 本题以唐朝对市的管理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以及“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的信息可知,唐朝前期非州县不准设置市,后期依据户口数量和市场变化可以设置,从而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不满三千户……不得置市官”未体现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能置市,故排除B项;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例3 (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 D审题突破 本题以乾隆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关东”应该指的是现在的辽东一带。从材料描述的现象判断,A项正确;从辽东到上海,路途遥远,B项正确;原先辽东的经济相对落后,到乾隆时期,大量农产品南运,表明这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从未改变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例4 (2014·重庆高考)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 D审题突破 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均田制的概念。均田制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国家将掌握的部分土地和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故A、B 项错误,D项正确。受田农民除向国家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项错误。1.“文化牌”“文明牌”“遗产牌”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宋代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B.进行“坊”“市”严格区分的规划C.在城内四方建立游乐场所——“瓦子”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答案】B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北宋时“坊”“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题点】 经济发展战略隐含的历史信息2.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其主要目的是(  )A.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B.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禁绝一切对外交往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题点】 理解核心概念——“闭关锁国”【答案】C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就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体现,无此证者不得出海。本题易错选为D项,当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所以说“禁绝”一切对外交往是不正确的。]【题点】 主干知识——古代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 [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国家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故选D项。]4.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被淹没了,翻翻古代史书,只有郑和等少数航海家被史书立传。这种文化现象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源于(  )A.中国是农耕文明的社会B.受西方文明侵蚀的结果C.中国地大物博,缺少开拓意识D.“重农”比不过“重商”观念【答案】A [C、D项表述明显错误。A、B项相比,A项是内因,是根源,故选A项。]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题点】 新史观——文明史观5.“辽宁号”航母副总设计师吴晓光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究其原因有(  )①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 ④指南针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 [可用排除法。题干中提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即要总结不利因素,而指南针的使用,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项,选A项。]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题点】 古代生产方式、经济政策的影响更多精品资料请添加微信:2777464395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4讲(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4讲(人教版)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4讲(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4讲(人教版)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1讲(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1讲(人教版)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