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龙门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二维码横贴在每张答题卡右上角“二维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做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未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绝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们的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内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事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的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日本文人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在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可称是苏东坡的“异代知己”。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信奉佛教有关。
    C. 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 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4.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 B 2. C
    3. 首先,提出日本文人“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这一观点,突出了苏轼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然后,依次从词调、用韵、仿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说明日本词人的创作深受苏轼的词作的影响。
    4. (1)青少年时期运用传统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古籍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信奉佛教有关”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内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事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可知,苏轼并不是从小就信奉佛教。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可知,是题材之多突破了前人,而不是数量之多突破了前人。
    B.“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二段说“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但二者并没有对比。
    D.“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理解错误,材料三第四段说“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撷取”应为“撷取化用”,“相同”应为“相似”。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三共四个段落,第一段总括,二三四段分论。
    第一段开头“日本文人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可知,首先提出日本文人“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这一观点,接着“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一句突出了苏轼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
    根据第二段“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第三段“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二三四段依次从词调、用韵、仿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说明日本词人的创作深受苏轼的词作的影响。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苏东坡十一岁时,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做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和第二段“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可知,青少年时期运用传统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古籍诗文的理解,是苏轼“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成功的第一个原因。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们的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可知,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是苏轼“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成功的第二个原因。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事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可知,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苏轼“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成功的第三个原因。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事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可知,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是苏轼“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成功的第四个原因。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可知,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是苏轼“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成功的第五个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酗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了外祖父家,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亲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属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功名利禄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5. 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
    B. 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前,就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C. 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后来成了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D. 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无奈之情。
    6. 下列对传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几次出仕既有“学而优则仕”的原因,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他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中大展宏图,也有正统的忠君思想。
    B. 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 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陶渊明的先祖开始,先后写了他的少年、中年和归隐后的生活,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对陶渊明归隐作了分析。
    D.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7. 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8. 陶渊明归隐后有精神的抑郁,也有生活的艰难,为什么作者却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幸甚啊,幸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 A 6. D
    7. (1)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厌弃龌龊的官场,面对多年的屈辱和郁结,爆发的文人傲骨使陶渊明决定归隐田园。(2)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3)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影响颇大。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8. (1)作者这样说,表达了对陶渊明脱离官场、最终归隐田园这一选择的肯定和欣喜。(2)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3)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4)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功名利禄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B.“与官场决裂前”错,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
    C.“但人文环境不好,实在是无奈寄居之地”错,人文环境也很好,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D.“无奈之情”错,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错。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可知,不受重用是导致他辞官的直接原因。
    结合“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可见,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也是其辞官的原因。
    结合“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可知,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其辞官的重要原因。
    结合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可知,魏晋文人世风和外祖父对他的影响也是其辞官的重要原因。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依据“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可知,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人之幸,归隐使他脱离了黑暗的官场,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田园生活,精神上自由畅快,获得了重生。
    依据“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可知,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诗歌发展之幸,他归隐后诗歌创作达到了最高境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优美的田园诗篇。
    依据“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功名利禄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中国文化之幸,他归隐后文章中关于桃花源的美好理想,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为历代抛却功名利禄的文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所。
    基于以上内容,“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也包含作者对陶渊明脱离官场、最终归隐田园这一选择的肯定和欣喜。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B.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C.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D.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B. 纵横术,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所使用的谋术统称为纵横术。
    C.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号。
    D. 翰林,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
    1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天资聪颖,通晓诗书,年轻时喜欢纵横之术以及击剑之技,崇尚侠义精神,轻财重施,好饮酒。
    B. 李白才华卓著,得到了贺知章的赞叹,并被举荐于唐玄宗,深受玄宗赏识,但仍不改狂放不羁的性情。
    C. 玄宗喜爱李白的才华,多次宴请他。李白放荡不羁,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甚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
    D. 安史之乱后,李白屡遭困顿,兵败后险被诛杀,又曾锒铛入狱,后来代宗要召他做左拾遗时,他已经去世。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
    (2)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
    13. 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9. D 10. A 11. C
    12. (1)(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
    (2)(李白)曾经乘着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舟中。
    13. ①李白喝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得罪了高力士。②高力士觉得受到侮辱,指摘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③杨贵妃阻止唐玄宗给李白官职。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前往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
    “赴河南”和“道寻阳”都是动宾结构,是两件事,中间断开,排除AB。
    “道寻阳”,主语省略,“道”是谓语,“寻阳”是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字……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错,谥号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侍奉玄宗,多次喝醉酒”错。原文是“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意思是: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原文并没有说“多次喝醉酒”。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言于玄宗”,正常语序为“于玄宗言”,“于玄宗”作状语,状语后置句,同时需要补充主语,(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论”,议论。
    (2)补充句首主语“李白”;“尝”,曾经;“自”,从;“著”,穿。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信息及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分析,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得罪高力士。
    结合“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分析,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高力士挑起事端,激怒杨贵妃。
    结合“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分析,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
    综合可见,因为李白的酒后放荡不羁的行为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为了报复,挑起事端,然后激怒了杨贵妃,最后杨贵妃阻止玄宗给李白官做。这样李白虽然受到玄宗赏识,但一直不被重用。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是兴圣皇帝第九代孙。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迫迁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十岁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颋任益州长史,见到李白,对他感到奇异,说:“这人天才才智超群,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就可和司马相如相比。”然而他喜欢纵横家那一套术数,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后来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每天沉醉于酣饮之中,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文章,感慨惊叹道:“你,是天上谪居世间的仙人呀!”贺知章在玄宗面前说起他,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议论当世的事情,李白于是奏上一篇赋颂。玄宗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饮酒之徒醉于市上。玄宗坐在沈香子亭里,突然之间心内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的人用水洒他脸,酒稍醒,他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款待他。李白曾侍奉玄宗饮酒,喝醉后,叫高力士替他脱鞋靴。高力士素来贵重,因而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李白自知不为皇上亲近的人所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酒八仙人”。他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赐给金帛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曾乘月色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他穿着皇帝所赐的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人一样。
    安禄山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永王李璘起兵,李白逃回彭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犯法,李白出面解救郭子仪使其免受处罚。这时郭子仪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给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将李白长期流放夜郎。适值大赦,李白又回到寻阳,因事获罪下狱。当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千前往河南,路过寻阳,释放他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职。李阳冰任当涂令,李白投靠他。代宗即位,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
    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家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文宗时,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对 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尊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5.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14. A 15. (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绿’借喻指酒”错误,这不是借喻,是借代,这是以颜色代指物体“酒”。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错误,“炉存火似红”,意思是“火炉中的余火,好似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D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杜甫为叛军所羁押,又听到唐军新败的消息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愁苦之情。故此题答案为A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用意”,考查对诗歌意境及诗句作用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抓住意象来分析。第二联“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选用的意象主要有“云”“雪”“风”,其中“云”是乱云,“雪”是急雪,“风”是旋风,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的景象。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两句先写云后写雪,层次清楚,暗示诗人独坐斗室,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坐到急雪回风,这样就通过写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身处战乱之世内心的悲凉。从结构上看,第二联所写之景是诗人看到的景象,照应了标题中的“对雪”二字, 而雪急风大也意味着天气寒冷,因此就需要取暖的物品,也使诗人更加思念亲人的消息,因此这两句放款为下文写酒器、酒、炉火等室内景象及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点睛】第2小题考查了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另外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等。另外,此题还考查了诗句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分析其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这两个意象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以美女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显了他的潇洒风姿;用“______________”四字刻画了周瑜的儒将风采。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答案】 ①. 山不厌高 ②. 海不厌深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小乔初嫁了 ⑥. 羽扇纶巾 ⑦. 半壁见海日 ⑧. 空中闻天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厌、萧、滚、羽扇、纶巾、壁、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作者在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自己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作为一名青年,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这份胸怀,在词中展现得________。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 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 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 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 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 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 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 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 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结合第一空前文“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可知这首词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因此第一空应该选择“峥嵘岁月”。
    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结合第二空前后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第二空内容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深火热”与语境相符。因此第二空应该选择“水深火热”。
    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段是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和概括,字里行间更符合语境。因此第三空应该选择“字里行间”。
    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后文“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词中展现得如何,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淋漓尽致”。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时间状语,一般放在语句的前面,排除CD。A中“这样千千万万个”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在前面,应该改为“千千万万个这样”,“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应该改为“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语句中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
    二是不合逻辑。“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改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三是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应该在“最后”后面加上“成为”。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 下面是某文学爱好者写给杂志社编辑的投稿信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修改。
    我是贵刊的忠实粉丝,贵刊的每一期我都惠存着;我也是一个初学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今把我的大作投递给贵刊,恳请编辑老师能于百忙之中认真阅读。若能倾囊相授,荣幸之至。向您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祝贵刊越办越好!
    【答案】①“惠存”改为“保存”;②“我的大作”改为“拙作”;③“认真阅读”改为“审阅”;④“倾囊相授”改为“不吝赐教”;⑤“您们”改为“您”。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此处说自己的收藏,改为“保存”。“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词。结合“我的”分析,改为“拙作”。“认真阅读”,语气不当,一般用于自己。此处是恳请编辑老师的,改为“审阅”。“倾囊相授”,把所有的技能、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改为“不吝赐教”。“您们”,“您”,会意,从你,从心,表示尊重。后面不能加“们”,改为“您”。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如果我们没有了乡愁,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答案】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要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应注意构建相同的结构,分析语句可知,可以把“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作为参照句,“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可以拆分为两个句子,即“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和“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可以改为“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据此可以得出答案。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国庆假期中,正读高一的李华同学走亲访友,返校后和同学们谈论所见所闻。阿姨家窗明几净,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阿姨说,家里收拾得干净,住在里面很舒服。黄伯的书房书桌上有点凌乱,但他说“你信不信,哪本书搁在哪儿,我全都清清楚楚”。钟老师在家修改稿子,大声地读,他说,自己写的东西,一定要读一读,只有读,才能发现那些“不顺”的地方,如果只是看,会跳过去的……
    请问,你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请选择其中一件或几件,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选准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阅读材料中所举的事例,可以从中窥见读书学习与为人处世之道。比如,从阿姨和黄伯的事件中,可以得出“一屋不扫,是否可以扫天下”的理性思辨话题。阿姨坚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认为唯有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而黄伯则认为外在的环境并不会影响他内心的条理与秩序。而对我们的启发而言,阿姨就像秉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为人处世观点之人一样,而黄伯则认为做人立志应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这两者体现了是否要过分关注细节、关注小事的思辨性论证。而对于钟老师的事例,他之所以提倡修改稿子时一定要大声读一读,是因为出声读,可以把文字和口语结合起来,用人们对口语的感性知识去衡量作文中的书面语通不通,是否有语病;出声读,可以发现句意不连贯、思路不畅通、结构不严谨等问题;出声读,还可以发现材料是否充分,主题是否集中突出;出声读,也可以发现断句标点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格式正确与否。而从他身上体现的出声读,反复读,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的写作方式,其实也可以延伸到做任何事都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上来。
    写作时,可以围绕阿姨和黄伯的矛盾观点出发,或基于生活观念展开自己的思考,或上升到成大事是否需要拘小节的思辨性讨论上来,或支持阿姨的做法,并由此指出连细节都做不好,我们就更不可能做好大事;或支持黄伯的观点,认为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也可以给予钟老师的事例展开写作,探讨我们在治学、为人、做事等方面都需要学习他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
    立意:
    1.精研细节,精益求精。
    2.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相关试卷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语文试卷(扫描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4月语文试卷(扫描版无答案),共8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知识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