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 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 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 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 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 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 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曾都一中 襄州一中南漳一中 河口一中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B. 每一个染色体组中都含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C. 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 人工诱导多倍体最有效的方法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B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一个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的集合;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为多倍体。
    【详解】A、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A正确;
    B、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其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分,B错误;
    C、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单倍体含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如四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有效诱导多倍体,D正确。
    故选B。
    2.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叙述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醋酸洋红液和甲紫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2、该实验采用的试剂: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3、试剂的作用:酒精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于冲洗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其次体积分数95%的酒精溶液与15%的盐酸起到解离的作用;卡诺氏液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于固定根尖细胞;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液”使用目的相同,均是使染色体着色。
    【详解】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在着丝粒(点)分裂之后不能被牵引至细胞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A正确;
    B、卡诺氏液能固定细胞的形态,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葱根尖细胞解离,B错误;
    C、甲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由于细胞分裂前的间期时间长,所以根尖装片中的细胞大部分处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D正确。
    故选B。
    3. 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下图表示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茎尖使染色体加倍
    B. ③生产的无子西瓜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3条
    C. 四倍体植株所结西瓜的种子胚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
    D. 二倍体甲与四倍体母本进行了有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首先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用该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结的种子再种植即可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
    【详解】A、①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茎尖,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A正确;
    B、由于二倍体西瓜的染色体数目为22条,所以③生产的无子西瓜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33条,B正确;
    C、四倍体植株所结西瓜的种子胚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含有3个染色体组,C错误;
    D、二倍体甲是父本、四倍体是母本,二倍体甲与四倍体母本经过杂交获得了三倍体种子,所以进行了有性生殖,D正确。
    故选C。
    4. 下图为某雄性动物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相关基因所在的位置。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5与3、4、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 基因3与4所在染色体片段可能会发生互换
    C. 基因1可与基因8自由组合,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D. 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应含有基因1~8
    【答案】D
    【解析】
    【分析】1、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因。
    2、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详解】A、5与1、2、3、4为非等位基因,与7、8是等位基因,A错误;
    B、由于不考虑突变,则基因3可与1或2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互换,B错误;
    C、基因1可与基因8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自由组合,C错误;
    D、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完成DNA复制,应含有基因1~8,,D正确。
    故选D。
    5.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9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在家系中常常表现出隔代遗传的特点
    B.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 丙病在家系中表现为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
    D. 15号个体携带丁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图甲双亲患病,有不患病的女儿,则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乙双亲患病,儿子不患病,女儿患病,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图丙双亲不患病,儿子患病,又因9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一定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图丁双亲不患病,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据图分析,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患者家族中,可以连续几代出现此病患者,A错误;据图分析,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或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错误;据图分析,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C错误;据图分析,丁图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用基因A和a来表示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则双亲的基因型为Aa和Aa,15号个体基因型为1/3 AA,2/3Aa,则携带丁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D正确;故选D。
    【点睛】几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表现为连续,即患者的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是患者,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不连续,即常表现为隔代遗传。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近亲婚配发病率高。
    伴X隐性遗传特点:(1)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具有隔代遗传和交叉遗传现象(3)女性患病,其父亲和儿子均患病  (4)男性正常,其母亲和女儿均正常(5)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伴X显性遗传特点:(1)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2)世代连续遗传(3)男性患病,其母亲和女儿均患病(4)女性正常,其父亲和儿子均正常(5)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是患病。
    6. 下列属于生物进化中生物化学证据的是( )
    A. 脊椎动物前肢骨骼排列具有规律性
    B. 生物体内存在某些功能基本消失的器官
    C. 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有差异
    D. 不同生物DNA中碱基种类和含量
    【答案】C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化石,其次还有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核分子水平的证据。
    【详解】A、脊椎动物前肢骨骼排列具有规律性,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A错误;
    B、生物体内存在某些功能基本消失的器官,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B错误;
    C、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有差异,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C正确;
    D、不同生物DNA中碱基的种类和含量,属于分子生物学证据,D正确;
    故选CD。
    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隔离的实质是不同种群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常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 两个种群一旦发生基因频率改变就存在生殖隔离,可作为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的现象,常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等,C正确;
    D、生殖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但两个种群一旦发生基因频率改变未必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B.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改变,可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 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 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类型。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所以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A正确;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或新的等位基因,则可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B正确;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进行加倍处理后,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用于育种,C正确;
    D、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但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D错误。
    故选D。
    9. 长期服用青霉素的人体内会产生抗青霉素的细菌,a、b表示该类型细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表示死亡的个体,其余的正常生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经过b阶段选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大多数具有抗青霉素的特性
    B. 青霉素的使用让b中抗药性细菌比例增大
    C. 上述实验过程中,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 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的持续增加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由图可知,经过b阶段选出的细菌产生的后代,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大多数细菌具有抗青霉素的特性,A正确;
    B、由图可知,上述实验过程中,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细菌的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增大),抗药性细菌比例增大,B正确;
    C、由图可知,上述实验过程中,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细菌的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增大),C正确;
    D、青霉素抗性基因频率的持续增加是青霉素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0.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2,6受阻时,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血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 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 丙中甲胎蛋白,尿素,葡萄糖等的含量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物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错误;
    B、甲和乙之间双箭头,一个组织液,一个是血浆,过多组织液可形成淋巴液,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液,甲为血浆,丁是血细胞的细胞内液,B错误;
    C、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正确;
    D、甲血浆中甲胎蛋白可作为检测癌症的指标、尿素可作为检测肾脏疾病的指标、葡萄糖可作为检测糖尿病的指标,D错误。
    故选C。
    11. 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DNA聚合酶、尿素、神经递质等
    C. 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数目多少,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使其维持相对稳定;细胞内外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来完成的;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详解】A、血浆渗透压取决于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钠离子、氯离子等有关,A错误;
    B、DNA聚合酶在细胞核内,所以内环境成分中没有DNA聚合酶,B错误;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通过钠钾泵的主动运输来维持的,特点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C正确;
    D、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12. 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据此判断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此电位的产生与K+外流有关
    B. 突触a和b实验结果不同,原因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
    C. 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此特点与酶相似
    D. 此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转变过程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的测量值是以膜外为0电位,然后测得膜内外的电位差。神经冲动在到达突触后,突触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者抑制,该过程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静息电位的测量值是以膜外为0电位,然后测得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A正确;
    B、观察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突触ab两个后神经元的情况不同,原因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酶与之不同,可以较长时间发挥作用,C错误;
    D、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耗能的胞吐,D正确。
    故选C。
    13. 在神经纤维(图1)和突触结构(图2)的表面连接灵敏电流计,以a,b、c,d为刺激点(a点与左右两个接点等距)。根据刺激时灵敏电流计的偏转情况,探究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及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别在a,b,cd处给以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d点时指针只偏转1次,其余都偏转2次
    B. 刺激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只偏转1次,即可证明突触传递的单向性
    C. 图2需要调整接点或刺激点位置,才能证明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若仅刺激图1中某个刺激点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需要改变刺激点或接点位置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分析题图,图1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图2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其中c点所在一侧是突触前膜,d点所在一侧是突触后膜。
    【详解】A、刺激a点时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两极,电流计不偏转;刺激b、c两点指针偏转2次;由于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单向传递,刺激d,指针只偏转一次,A错误;
    B、刺激c点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刺激d点电流计指针只偏转1次,可证明突触传递的单向性,B错误;
    C、图2的电流计两极接在突触两侧,无法证明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
    D、若仅刺激图1中某个刺激点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需要改变刺激点或接点位置,观察到指针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才能证明,D正确。
    故选D。
    14. 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但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尿意产生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 婴儿因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经常尿床
    C. 排尿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
    D. 图中P点被截断,病人可能出现无法有意识排尿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各级神经中枢之间存在着分级调节,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详解】A、尿意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A错误;
    B、婴儿因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经常尿床,B正确;
    C、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进行单向传导,C正确;
    D、图中P点被截断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无法到达效应器,但此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完好、排尿反射仍能正常进行,病人将出现无法有意识排尿的现象,D正确;
    故选A。
    15. 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再给这些小鼠注射不同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定( )
    A. 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 GRP与GRPR结合后,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突触后膜上电信号
    C. GRP的释放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 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详解】A、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A错误;
    B、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GRPR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上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GRP从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若抑制GRPR基因的表达,则不能产生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突触间隙中的胃泌素释放肽(GRP)神经递质与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胃泌素释放肽神经递质受体(GRPR)结合,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可缓解或治疗瘙痒,D正确。
    故选A。
    16.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功能
    B.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在脑干
    C. 患者若S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则看不见文字
    D. 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小脑具有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详解】A、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A正确;
    B、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是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B正确;
    C、患者若V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则看不见文字,而若S区受损则不能讲话,C错误;
    D、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成人大脑皮层发育完善,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C。
    17.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神经细胞K+内外的浓度差
    B. be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
    C. e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BD
    【解析】
    【分析】该图表示神经纤维上某位点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其中ac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cf段是静息电位的恢复。
    【详解】A、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静息状态下,K+借助通道蛋白外流引发,因此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神经细胞K+内外的浓度差,A正确;
    B、ac段是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Na+借助通道蛋白内流,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f段则是恢复静息电位,主要以K+的外流为主,B错误;
    C、ed段还处于静息电位的恢复阶段,因而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D、动作电位的大小不会随着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D错误。
    故选BD。
    18. 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d激素分泌增多,可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B.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C. 下丘脑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
    D.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同时能合成并释放e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图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e是抗利尿激素。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A正确;
    B、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故在寒冷刺激下,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
    D、e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D。
    19. 人体内分泌系统分泌多种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渗透压和体温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②激素种类多,量极少,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可维持机体的稳态
    ③若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④当机体血糖含量下降时,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液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①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①正确;
    ②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调节过程中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②正确;
    ③若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反过来对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③错误;
    ④肌肉细胞中糖原不会分解成血糖,④错误。
    综上分析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C。
    20. 为研究神经对心脏肌肉收缩的控制作用,科学家利用离体蛙心做了一个实验(注:蛙心置于人工液体环境中),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属于脑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再刺激支配第一个蛙心的交感神经,使其心率加快,当其液体转移给第二个蛙心后,该蛙心的心率也加快了。由上述实验能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 神经元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B. 迷走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完全相同
    C. 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一定相同
    D. 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反复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导致其释放神经递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完成上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突触。
    【详解】A、反复刺激支配一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心率下降,然后从这个蛙心中收集液体,灌入另一个蛙心,发现该蛙心的心率也下降了,说明迷走神经会释放有关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造成另一个蛙心的心率下降,A正确;
    B、根据题干可知,刺激迷走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下降,刺激交感神经造成了蛙心的心率加快,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神经元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不同,B错误;
    C、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受刺激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电位变化不一定相同,C错误;
    D、根据题干分析可知,反复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可导致其释放神经递质,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完成题述活动的结构基础是突触,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 为研究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神经一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
    NaCl
    KCl
    CaCl2
    NaHCO3
    NaH2PO4
    葡萄糖
    含量(g/L)
    6.5
    0.14
    0.12
    0.2
    0.01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Na+/K+的值与体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Na+/K+的值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一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在图中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这种收缩反应不能叫作反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NaHCO3和NaH2PO4 ②. 组织液
    (2)细胞可能发生渗透作用失水,甚至死亡
    (3) ①. 产生动作电位
    ②.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4)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
    (5)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
    【解析】
    【分析】任氏液是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和组织液成分差不多,可以为肌肉提供等渗环境以维持肌肉活性。
    【小问1详解】
    分析表格中的成分可知,NaHCO3和NaH2PO4是弱酸强碱盐,在酸性较强的条件下显碱性,在碱性较强的条件下显酸性,进而维持pH的相对平衡;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任氏液模拟的是神经细胞生活的组织液,因此Na+/K+的值与体液中组织液的Na+/ K+的值接近。
    【小问2详解】
    任氏液中葡萄糖浓度如果过高,则渗透压升高,神经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活力下降,甚至失去活性。
    【小问3详解】
    刺激坐骨神经,产生兴奋,并传至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
    【小问4详解】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而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
    【小问5详解】
    图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在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但是这种收缩反应不能叫作反射。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22. 血糖调节中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血糖的平衡,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机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进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最终使血糖含量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上升,此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种腺体)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2)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被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时,将形成糖尿。试分析SGLT2抑制剂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想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实验方案如下。
    ①实验组:用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取适当滤液(保持血糖浓度等不变)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肾上腺 ②. 甲状腺
    (2)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进而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浓度的目的
    (3) ①. 胰岛A细胞 ②. 胰岛B细胞 ③. 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 ④. 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1详解】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甲状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小问2详解】
    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2)被重吸收回血液。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将形成糖尿。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功能,进而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浓度的目的。
    【小问3详解】
    实验过程应遵循对照原则,故应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直接培养胰岛B细胞作为对照,两组中是否含有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为实验的自变量。如果实验结果为: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说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综合上述分析,实验方案为:
    ①实验组:用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取适当滤液(保持血糖浓度等不变)培养胰岛B细胞。
    ②对照组: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23. 水稻(2N=24)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1)某水稻品种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s和N,n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C或GUG。

    ①基因S发生转录时,作为模板链的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_链。
    ②如果进行水稻的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③某基因型为SsNn的植株为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型,其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稻的高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利用方法Ⅰ培育优良品种时,获得hR植株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用方法Ⅱ培育优良品种时,先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共有_____种。若将F2代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去除雄蕊,用F2代矮秆抗病植株的花粉随机授粉,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易病植株占_______。
    (3)现有三个水稻品种:①的基因型为aaBBDD,②的基因型为AAbbDD,③的基因型为AABBdd。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请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利用以上三个品种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用文字简要描述获得过程即可):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12 ③.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2) ①. 花药离体培养 ②. Ⅲ ③.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④. 5 ⑤. 4/27
    (3)①与②杂交得到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③杂交得到杂交二代,杂交二代自交,可得到基因型为aabbdd的种子,该种子可以长成基因型为aabbdd 的植株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表示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观察发现,b链第3、4、5个碱基为TAC,说明S基因转录时,以b链为模板,转录出起始密码AUG。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高秆抗病(hhRR)的过程,其中Ⅰ为单倍体育种,Ⅱ为杂交育种,Ⅲ为诱变育种。
    【小问1详解】
    ①图1表示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观察发现,b链第3、4、5个碱基为TAC,说明S基因转录时,以b链为模板,转录出起始密码AUG。
    ②水稻没有性染色体,染色体组成为2N=24,即有12对染色体,所以进行水稻的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12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③共同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S、s和N、n若组成基因型为SsNn的植株自花传粉,后代出现了4种表现型,其原因是减数分裂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小问2详解】
    ①图2中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一般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hR。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Ⅰ-Ⅲ)中,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Ⅲ诱变育种,其原因是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
    ②将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自交获得子代(F2),F2代植株中自交后代基因型共有9种,其中纯合体为4种,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即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为5种,分别为HHRr、HhRR、HhRr、hhRr、Hhrr。若将F2的全部高秆抗病植株H_R_,去除雄蕊,用F2矮秆抗病植株hhR_的花粉随机授粉,其中雌配子种类及比例=HR:Hr:hR:hr=4:2:2:1,雄配子种类及比例=hR:hr=2:1,则杂交所得子代中的纯合矮秆抗病植株hhRR占2/9×2/3=4/27。
    【小问3详解】
    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把基因型为①aaBBDD的品种,基因型为②AAbbDD的品种进行杂交,并将得到的杂交一代与基因型为③AABBdd的品种杂交,得到杂交二代。再将杂交二代自交,就可以得到基因型为aabbdd 的种子,该种子可以长成基因型为aabbdd 的植株。
    24. 某地在1万年前是由许多小山(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河流连结起来,山上有很多地雀。之后,气候逐渐干旱,河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小山,在各山中生活的地雀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地雀)。如图所示

    (1)一万多年后,D山中的__________称为地雀种群的基因库。
    (2)现在,有人将四座山中的一些地雀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山的地雀(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地雀之间存在__________,它们属于两个__________(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的地雀(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000年前,A山的河中生活着甲水草(四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4)如果C山中地雀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浅灰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aa个体约占_____________。环境变化后,种群地雀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所有地雀的全部基因
    (2) ①. 生殖隔离 ②. 物种 ③. 基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数目增加,形成乙水草。
    (4) ①. 50% ②. 25%(或)
    ③. 21.4%

    【解析】
    【分析】1万年前四座小山彼此之间通过河流存在联系,1万年后河流干枯,四座小山分隔开,山上的地雀形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自然选择对不同环境的下的地雀进行了不同方向的选择,可能产生了新物种,也可能没有。
    【小问1详解】
    种群的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的集合。
    【小问2详解】
    A、B两山的地雀(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地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产生生殖隔离后,a、b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C,D的地雀(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说明c、d还是同一物种,子代的差异属于基因的多样性。
    【小问3详解】
    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甲的两倍,考虑到秋水仙素或者低温能加倍染色体,因此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时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数目增加,形成乙水草。
    【小问4详解】
    黑色和浅灰色是一对相对性状,A的基因频率为50%,a也是50%,aa个体的数目就等于1/21/2=1/4,AA个体数目为1/2 1/2=1/4,Aa个体数目为1/2,环境变化后,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可以采用假设法,假定AA,Aa的个体数量分别为25,50个,aa的个体数量25个,一年后,AA=25+25×10%=27.5,Aa=50+50×10%=55,aa=25-25×10%=22.5,则aa=22.5÷(27.5+55+22.5)=21.4%。
    【点睛】本题考察了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相关知识,熟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pdf、高一生物答题卡曲pdf、高一生物答案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pdf、高一生物答题卡曲pdf、高一生物答案1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