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二11月月考 生物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二11月月考 生物 (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二中高二11月月考 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定向运输到垂体
B. 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
C.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
D. 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下丘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一个枢纽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可作为神经中枢,可作为效应器,也可分泌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有靶器官靶细胞具有相应受体。
【详解】A、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表面有特异性受体,A错误;
B、下丘脑既有神经调节功能也有内分泌调节功能,如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中枢,下丘脑也能分泌多种激素,B正确;
C、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够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发育促进生长,C正确;
D、下丘脑既具有神经调节功能也具有内分泌调节功能,神经信号传到下丘脑后,下丘脑可转换成激素信号调节垂体功能,D正确。
故选A
2. 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犹如汽车的油门与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更为精准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入神经
B.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
C.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完全自主
D.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
B、交感神经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副交感神经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一般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与之相反,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但其活动并非完全自主,C错误;
D、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D正确。
故选D。
3.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声后迅速起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B. 调节起跑动作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
C. 该反射有多个中间神经元先后兴奋 D. 起跑反应的快慢取决于小脑兴奋的程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详解】A、起跑动作的产生是条件反射,之前有过该经验,A错误;
B、神经中枢应该位于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B错误;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故该反射涉及多个神经元先后兴奋,C正确;
D、小脑是调节运动协调平衡,与起跑反应的快慢无关,D错误。
故选C。
4.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5.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并分泌的
B. 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女性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退化
C. 雌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均可以口服使用
D. 呆小症患者不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的方式来判断甲状腺激素水平是否正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性激素的分泌调节过程是: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性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增加,血液中性激素增加后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使二者的分泌减少。
【详解】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A错误;
B、当雌激素分泌多时,可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因此长期服用雌性激素的女性会抑制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分泌,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退化,B正确;
C、胰岛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C错误;
D、由于激素分泌后会通过血液运输,因此呆小症患者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的方式来判断甲状腺激素水平是否正常,D错误。
故选B。
7.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说法, 错误的是 ( )
A.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 B细胞、T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但均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如抗体、细胞因子、溶酶体等
D. 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可导致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详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
B、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正确;
C、能够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有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溶酶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C错误;
D、被病原微生物侵染后,免疫细胞清除病原体时会出现炎症反应,可导致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D正确。
故选C。
8. 下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B.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C. 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
D. 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过程Ⅰ通过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其中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过程Ⅱ通过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属于细胞免疫,其中细胞d为效应T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为细胞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两个过程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a为B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b为T细胞或记忆细胞,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d为效应T细胞, 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B.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刺激能迅速分泌大量的抗体
D. 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大部分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抗原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详解】A、B细胞活化需要的两个信号分别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刺激及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第二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正确;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正确;
C、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能迅速增殖分化,由分化后的浆细胞分泌抗体,C错误;
D、浆细胞分泌的特异性抗体能与细胞外的特定病原体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等吞噬分解,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D正确。
故选C。
10.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以温特实验为原型。通过对照发现,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影响了尖端下的伸长区的生长。1928年荷兰科学家在实验中,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同小时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块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会向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由此说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进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故选B。
【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旨在以教材经典实验为素材,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难度较低,属容易题。
11. 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血糖 C. 肾上腺素 D. 睾酮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细胞内的成分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A、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
B、 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不符合题意;
C、 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不符合题意;
D、 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 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 pH 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3. 下列关于对稳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贝尔纳认为,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B. 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认为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
C. 长跑比赛时,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
D. 稳态只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其他生命系统层次不存在稳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最初贝尔纳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A正确;
B、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B正确;
C、大量出汗增加散热,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C正确;
D、稳态不仅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层次,其他生命系统层次例如生态系统、种群数量也存在稳态,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 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C. 脊髓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D. 脑干中有些部位可以调节人体的呼吸、心跳等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详解】A、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
B、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B错误;
C、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C错误;
D、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中有专门调节人体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引起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糖的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加强组织对糖的利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4、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B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C错误;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功能;识记反射弧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识记神经中枢的组成及各中枢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 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相关神经中枢参加,A错误;
B、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味觉而没有作出反应,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如加强神经元之间新的的突触联系,以形成条件反射,C正确;
D、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7.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
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19. 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 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 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20. 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
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
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名师点睛】1.图解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2.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21. 一些人中暑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大量出汗、头疼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
B. 体温升高时,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
C. 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应给中暑者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D. 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1、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体温恒定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体液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抗利尿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A正确;
B、体温升高时,汗腺分泌增加,人体可通过排汗散热降低体温,B正确;
C、中暑者会丢失水和无机盐,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在给中暑者补充水分的同时,也应适当补充无机盐,C正确;
D、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渗透压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D错误。
故选D。
22. 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 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
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故选D。
23.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功能和组成的叙述,有几项正确的( )
①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②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④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⑤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①并不是所有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如扁桃体、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就无法产生免疫细胞,①错误;
②免疫活性物质并不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能产生溶菌酶,②正确;
③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是淋巴细胞,③错误;
④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④错误;
⑤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⑤正确。
综上所述,②⑤两项正确,B正确。
故选B。
24. 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B. 机体清除受损死亡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C. 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B细胞和T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
D. 溶菌酶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杀死细菌,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构成,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构成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
B、机体清除受损死亡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B错误;
C、B细胞和T细胞是在骨髓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C错误;
D、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25. 下图表示在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与丁所注射的疫苗不同,识别它们的B细胞不同
B. 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抗体在血浆中长期存在
C. 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
D. 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甲时刻注射的疫苗相同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用于病原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胞沉淀,进而将抗原清除。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可以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这一过程为二次免疫过程。
【详解】A、根据图中抗体的产生量变化可知,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因此识别甲与丁时间所注射疫苗的B细胞特异性也不同,A正确;
B、注射一次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在血浆中存在时间较短,因此为了增加抗体的数量需要多次注射相同的疫苗,B错误;
C、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进而可提高免疫能力,C正确;
D、甲表示首次免疫,丙表示相同抗原的刺激使得二次免疫快而强,因此,丙时间抗体水平突然上升,且产生的量更多,D正确。
故选B。
26.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的一种常见病,俗称“痄腮”。该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得过一次流行性腮腺炎后,体内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很少再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腮腺炎病毒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裂解被腮腺炎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C. 得过一次“痄腮”后,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能保持对腮腺炎病毒的长期记忆
D. 接种疫苗可提升机体对病原体的辨认和免疫自稳功能来达到预防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作为抗原侵染机体后寄生在机体细胞中,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最终需靠体液免疫清除抗原。
由题意可知,得过一次流行性腮腺炎后,体内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很少再患,说明患腮腺炎后体内产生了对应的记忆细胞。
【详解】A、病毒作为抗原侵染机体后寄生在机体细胞中,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最终需靠体液免疫清除抗原,A正确;
B、活化的细胞毒性T绸胞具有识别并裂解被腮腺炎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功能,B正确;
C、由题意,得过一次流行性腮腺炎后,体内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很少再患,说明得过一次“痄腮”后,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能保持对腮腺炎病毒的长期记忆,C正确;
D、接种疫苗(外来抗原)可提升机体对病原体的辨认和免疫防御功能来达到预防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27. 《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过敏原特异性抑制剂,有效地阻止了花生过敏原与IgE(一种抗体)的结合,以抑制对花生的过敏反应,在过敏反应初期,IgE和过敏原蛋白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化学物质,这是患者过敏反应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过强的一种表现
B.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 IgE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其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特异性抑制剂通过阻止过敏原与IgE的结合,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可有效避免人体发生过敏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异常反应,因为有抗体参与,故属于体液免疫,A正确;
B、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一般不造成组织损伤,B正确;
C、IgE属于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其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D、特异性抑制剂能阻止过敏原与IgE的结合,进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因而可有效避免人体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D。
28. 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可以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
④二次接种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的免疫防卫功能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制取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是对新冠病毒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内部遗传物质(核酸)失活,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仍然完整,从而保持免疫原性。
2、体液免疫的过程: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①通过理化方法灭活病原体,使其内部核酸失活,失去繁殖和感染能力,该方法制成的疫苗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疫苗作为抗原会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疫苗已灭活不能大量增殖,②错误;
③接种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产生体液免疫,③错误;
④二次接种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可提高机体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④正确。
故选A。
29. 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生长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C. 生长素可由胚芽鞘尖端产生并促进胚芽鞘尖端的伸长
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表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2.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详解】A、单侧光可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但植物的生长不是由单侧光引起的,A错误;
B、生长素在植物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进而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B正确;
C、生长素可由胚芽鞘尖端产生而后向尖端下部运输,进而促进尖端下部一段细胞的伸长,C错误;
D、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效应表现为两重性,即在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的两侧可存在两种不同生长素浓度但促进生长的效果相同的浓度,D错误。
故选B。
30. 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丁可促进叶片衰老。上述物质分别是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四种中的一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
B. 乙可通过发酵获得
C. 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增强
D. 夏季炎热条件下,丁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甲是细胞分裂素;乙可解除种子休眠,是赤霉素;丙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是生长素;丁可促进叶片衰老,是脱落酸。
【详解】A、甲是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A错误;
B、乙是赤霉素,可通过某些微生物发酵获得,B正确;
C、丙是生长素,丁是脱落酸,成熟的果实中,丙的作用减弱,丁的作用增强,C错误;
D、乙是赤霉素,夏季炎热条件下,乙可促进小麦种子发芽,丁抑制发芽,D错误。
故选B。
31. 打篮球是一种全身肌肉参与的协调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出现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等现象
B. 躲避敌方进攻时,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兴奋
C. 大脑皮层向脊髓、小脑等中枢发出指令,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运动员传球时,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各级中枢神经的功能如下: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具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③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
人体的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打篮球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A正确;
B、躲避敌方进攻时,主要通过眼、肢体接触获取信息,大脑皮层接感觉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躯体运动神经做出反应,B错误;
C、大脑皮层通过脊髓、小脑等中枢支配躯体运动,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正确;
D、交感神经属于脊神经,副交感神经既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当运动员传球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但副交感神经也起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因此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D正确。
故选B。
【点睛】
32. 利用灵敏电流计、神经纤维及神经纤维—肌肉标本可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图中的刺激强度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B. 图2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C. 利用图3装置无法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
D. 若图1中刺激点改为c点,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②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静息状态时,主要表现 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多),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该电位叫静息电位。兴奋时, 主要表现Na+内流(导致膜内阳离子多),产生一次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变化,该电位叫动作电位。图中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
【详解】A、图1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的原因是: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右传导时,先到b点,此时d点是静息电位,指针向左偏转;当动作电位再传到d点时,b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再向右偏转,方向相反。只能说明兴奋向右传导,A正确;
B、图2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的原因是: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时,先到b点,此时d点是静息电位,指针向左偏转;当动作电位再传到d点时,b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再向右偏转,方向相反。能说明兴奋双向传导,B正确;
C、利用图3装置,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时,向左: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向右:肌肉收缩。能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
D、若图1中刺激点改为c点,bc=cd,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向左向右双向传导时,同时到达b、d点,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D正确。
故选C。
33. 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记忆可以通过特定的RNA向海蜗牛的其他个体传递
B. 该实验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
C. 本实验的对照组需注射从未经电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提取的RNA
D. 该实验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详解】A、题中显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说明记忆可以通过特定的RNA向海蜗牛的其他个体传递,A正确;
B、该实验研究了海蜗牛记忆的形成,因而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记忆的形成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B正确;
C、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对照组需注射从未经电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提取的RNA,C正确;
D、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但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34. 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 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 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 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无需水浴加热直接观察即可;A错误。
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
C.链球菌是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C错误。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
故选D。
【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涉及蛋白质的鉴定原理、组织水肿的成因以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发生的相应变化等知识点。
35. 研究发现,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PD-1抗体和PD-L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 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逃逸免疫
C. 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D. 过度阻断PD-1与PD-L1信号通道,不会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详解】A、PD-1抗体和PD-L1抗体可分别与PD-1和PD-L1结合,从而阻止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和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T细胞正常发挥作用,进而清除肿瘤,因此PD-1抗体和PD-L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A正确;
B、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使肿瘤细胞不能表达PD-L1,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使T细胞功能不被抑制,因此可降低肿瘤细胞的逃逸免疫,B正确;
C、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并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T细胞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从而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C正确;
D、过度阻断PD-1与PD-L1信号通道,会导致T细胞无法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D。
36. 巴斯德将感染了狂犬病的兔的神经组织制成匀浆,每天取样给家兔注射。开始几天被注射的家兔都会发病,但随着匀浆放置时间延长,家兔发病的反应越来越弱,放置10~14天的匀浆失去使家兔患病的作用。这时,如果再给这些没有发病的、被注射了“过期病兔神经组织匀浆”的家兔注射新鲜病兔的神经组织匀浆,家兔也不会发病。后来,巴斯德制成了狂犬病疫苗,即过期病兔的神经组织匀浆。对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给被注射了“过期病兔神经组织匀浆”的家兔注射新鲜病兔的神经组织匀浆,家兔不会发病是由于其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 注射病兔神经组织匀浆后,家兔体内的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和狂犬病毒结合
C. 给被注射了“过期病兔神经组织匀浆”的家兔注射新鲜病兔的神经组织匀浆,家兔体内只有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 现在狂犬病疫苗多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制备,而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是凭经验制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T细胞,T细胞表面发生变化,与B细胞密切接触,并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进行二次免疫反应,当机体再次侵入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2、人被狗咬伤后,需立即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疫苗属于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消灭人体内的抗原,由于注射疫苗后产生特异性免疫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注射狂犬疫苗的同时,伤口处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血清中含有抗体,直接消灭一部分狂犬病毒。
【详解】A、由题意知,过期病兔神经组织匀浆虽然不能使家兔患病,但能够使家兔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故给被注射了“过期病兔神经组织匀浆”的家兔注射新鲜病兔的神经组织匀浆,家兔不会发病,A正确;
B、注射病兔神经组织匀浆后,家兔产生特异性免疫,体内的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和狂犬病毒结合,B正确;
C、给被注射了“过期病兔神经组织匀浆”的家兔注射新鲜病兔的神经组织匀浆,发生二次免疫,家兔体内主要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也有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错误。
D、现在狂犬病疫苗多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制备,也即是单克隆抗体技术,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是凭经验制成的,D正确。
故选C。
37.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体B细胞介导的免疫只针对流感病毒表面蛋白HA和NA起作用;而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针对流感病毒的抗原X起作用。HA和NA极易变异,而抗原X不易变异。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注射以H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吞噬细胞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B. 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可产生与该病毒结合的浆细胞
C. 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记忆细胞可帮助人体长期预防流感
D. 注射以X制备的疫苗后,有望对流感病毒变异株起到预防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1、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
2、二次免疫:
(1)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来对抗抗原。
(2)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
(3)应用:制备疫苗。
【详解】A、注射以HA制备疫苗后,人体吞噬细胞即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人体可产生与该病毒结合的抗体,B错误;
C、由于HA和NA极易变异,注射以NA制备的疫苗后,记忆细胞不能长期预防流感,C错误;
D、抗原X不易变异,所以注射以X制备疫苗后,有望对流感病毒变异株起到预防作用,D正确。
故选D。
38. 丙肝病毒的发现者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丙肝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可入侵人体肝细胞而致病。丙肝病毒基因组含10个基因,其中NS5B基因编码的NS5B聚合酶是催化完成病毒RNA复制必需的。2013年诞生的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是一种可高效治愈丙肝的抗病毒药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B. NS5B聚合酶是肝细胞核糖体经翻译合成的
C. 索非布韦可以通过抑制病毒RNA复制从而抑制丙肝病毒的繁殖
D. 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及丙肝病毒最终都通过细胞免疫清除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丙肝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因此丙肝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2、NS5B聚合酶为蛋白质,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寄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上翻译而来的。
3、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所以丙肝病毒的清除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详解】A、丙肝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其基因可表述为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A正确;
B、NS5B聚合酶为蛋白质,病毒是寄生生物,所以NS5B聚合酶在人体肝细胞中以病毒RNA为模板经翻译合成,B正确;
C、索非布韦是NS5B抑制剂,说明其可抑制病毒RNA复制而影响病毒的繁殖,C正确;
D、细胞免疫可杀死被丙肝病毒入侵的肝细胞,但病毒的最终清除不能只依赖细胞免疫,还需体液免疫及吞噬细胞等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39. 在缺水条件下,植物叶子中脱落酸(ABA)的含量增多,引起气孔关闭,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幼苗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水情况下,ABA能抑制茎叶生长,促进根部生长
B. ABA主要由根冠等部位的细胞合成,可以抑制细胞分裂
C. 缺水情况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不利于植株的生存
D. 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ABA,则其蒸腾速率会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干旱条件下,野生型的根长度增加值大于突变型,突变型的茎叶长度增加值大于野生型,说明野生型含有的ABA能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能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A正确;
B、ABA主要由根冠等部位的细胞合成,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和脱落,B正确;
C、缺水情况下,ABA抑制野生型幼苗茎叶生长,促进根的生长,这有利于植物适应干旱的环境,C错误;
D、由于突变体幼苗不能合成ABA,幼苗气孔开度较大,其蒸腾速率较高,在施加适量的ABA后,气孔开度减小,使蒸腾速率降低,减少水分散失,D正确。
故选C。
40. 下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若曲线Ⅱ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则曲线Ⅰ可表示生长素对该植物茎的作用
B. 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根部生长素浓度近地侧为C对应的浓度,则远地侧可能为D对应的浓度
C. 在单侧光作用下,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A对应的浓度,则背光侧可能为B对应的浓度
D. 若植株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A对应的浓度,则同一枝条侧芽可能为B对应的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曲线分析能力。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越长,说明生长速度越慢。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后是茎,若曲线Ⅰ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则曲线Ⅱ可表示生长素对该植物茎的作用,A错误;
B、将植株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因此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根的生长,若根部生长素浓度近地侧为B对应的浓度,则远地侧可能为A对应的浓度,B错误;
C、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使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C对应的浓度,则背光侧可能为D对应的浓度,C错误;
D、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若植株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A对应的浓度,则同一枝条侧芽可能为B对应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记并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植物根的向地性及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据此,由题意并对比分析题图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_________(填“>”“<”或“=”)液体②处,液体①处的CO2浓度_________(填“>”“<”或“=”)液体⑤处。
(3)正常情况下,液体①的渗透压和液体④的渗透压大小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则会引起___________。
(4)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肝细胞大量合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__(填“>”“<”或“=”)⑤处。
【答案】 ①. ② ②. ③④ ③. > ④. < ⑤. 相同 ⑥. 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或液体 ⑦. 肝糖原 ⑧. <
【解析】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
(2)O2和CO2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都是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运输,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正常情况下,液体④组织液处的O2浓度>液体②细胞内液处,液体①处的CO2浓度<液体⑤处。
(3)正常情况下,液体①的渗透压和液体④的渗透压相同,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过少,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血浆的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的水分子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速率降低,使血浆中大量水分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组织水肿。
(4)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血糖含量高,肝细胞大量合成肝糖原,饭后6小时,血糖含量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故①处的葡萄糖浓度<⑤处.
【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 可卡因可引起人体多巴胺作用途径的异常,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释放到[ ]_____________(内环境成分)中,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 ]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产生兴奋,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据图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③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答案】(1) ①. ①突触小泡 ②. 胞吐 ③. ②组织液 ④. ③特异性受体 ⑤. 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2)会被多巴胺转运载体转运回突触小体
(3) ①. 上升 ②. 减少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之间相接的结构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分析图示,结构①是突触小泡,结构②是突触间隙(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结构③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小问1详解】
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①突触小泡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多巴胺以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到②突触间隙(组织液)中,多巴胺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③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因Na+内流,所以突触后膜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小问2详解】
神经递质作用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后就被灭活或转移至突触小体。由图可知,突触前膜上有多巴胺转运载体,所以多巴胺在发挥作用后就被转移至突触小体中。
【小问3详解】
分析图示,可卡因可以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载体。吸食可卡因后,会封闭多巴胺转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上升。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数量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考生熟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具备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
43. 甲状腺激素(TH)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能使靶细胞代谢速率加快,氧气消耗量增加,产热量增加。下图为TH分泌的调节途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环境中,机体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的形式传导,进而引起下丘脑的_____兴奋,再经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分级调节作用,TH分泌增加,TH作用于某些靶细胞后,激活了线粒体膜上的相关蛋白质,导致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无法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此时线粒体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_____。
(2)当血液中的TH浓度增高时,会_____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TH含量维持正常生理水平。该过程中,垂体分泌TSH可受到TRH和TH的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垂体细胞有_____。
(3)TH对垂体的反馈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TH进入垂体细胞内,抑制TSH基因的表达,从而_____;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降低垂体细胞对TRH的敏感性,从而_____TRH对垂体细胞的作用。
(4)人在幼年时缺乏TH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TH分泌不足会导致神经系统_____,表现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答案】(1) ①. 神经冲动##电信号##局部电流 ②. 体温调节中枢 ③.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 ①. 抑制 ②. TRH和TH的特异性受体
(3) ①. 降低TSH的合成 ②. 降低 (4)兴奋性降低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寒冷刺激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达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正常情况下,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合成ATP,由于此时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无法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则能量转化方式为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小问2详解】
当血液中的TH浓度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维持TH含量的稳定,这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由于垂体细胞含有TRH和TH激素的特异性受体,所以垂体分泌TSH可受到TRH和TH的调节。
【小问3详解】
TH抑制垂体分泌TSH,一方面是由于TH进入垂体细胞内,抑制了TSH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TSH的合成减少,使其分泌的TSH减少;另一方面是降低垂体细胞对TRH的敏感性,从而降低TRH对垂体细胞的作用,使垂体细胞分泌的TSH也减少。
【小问4详解】
TH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因此成年人TH分泌不足时,会导致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进而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44. 下图表示机体首次和再次接触新冠病毒时,免疫系统协调配合发挥免疫效应过程, ①-⑦代 表免疫细胞。
请回答:
(1)上图中 APC 称为___________细胞。 ②所分泌的_______________能促进相关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图 中能进行分裂分化的细胞有记忆 T 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2)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时, B 细胞的激活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过程的作用。
(3)为了更好地预防新冠肺炎,专家建议在接种两针新冠疫苗的基础上接种第三针加强针。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建议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抗原呈递 ②. 细胞因子 ③. ①②③⑤
(2) ①. 病原体与 B 细胞接触 ②. 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 细胞结合
(3)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④能产生抗体,是浆细胞,①是B细胞,⑤是记忆B细胞,⑦是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⑥记忆T细胞,③是细胞毒性T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分析,APC能在抗原初次入侵时吞噬抗原,所以它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相关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图中能进行分裂分化的细胞有记忆T细胞和①B细胞、②辅助性T细胞、③细胞毒性T细胞、⑤是记忆B细胞;
【小问2详解】
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的激活需要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以及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这两个过程。
【小问3详解】
接种加强针目的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45. 下图是生长素与其作用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图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生长,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y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茎的背地生长现象,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z范围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植物体内 ②. 微量有机物
(2) ①.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 色氨酸 ③.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f<y<2f (4)0<z<f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3、生长素的原料是色氨酸,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小问1详解】
生长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小问2详解】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看图可知:图甲中A点和E点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小问3详解】
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故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以保证背光侧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侧。
【小问4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种群某增长曲线,其增长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二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如下图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