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者认为,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I 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7题每题2分,满分24分)
1.有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2.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提取下列四幅图片的历史信息,归纳唐朝的时代特征。正确的是( )
A.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5.下表是根据胡凡主编《简明中国通史》而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D.经济发展
6.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由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曹雪芹
7.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于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赵涛所指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8.有学者认为,宋代正是因为……才没有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覆辙。该句中省略号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A.发展经济 B.减免赋税
C.发展海外贸易 D.重文轻武
9.“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10.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繁荣 B.海外贸易的发展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南方人口的增长
11.《棉花帝国》一书中提到:“对于棉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将它的恒久存在视为理所应当。”在中国历史上,江淮和川蜀一带对棉花的“熟悉”开始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右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13.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4.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
A.宋代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宋代餐饮业发达
C.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D.所有市民都只能到饭店吃饭
15.2020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听到的是( )
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 B.人们争相传诵岳飞抗金的事迹
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窦娥冤》 D.人们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16.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哪选项体现宋朝是一个“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 )
A.改进造纸术 B.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C.发明活字印刷术 D.编写《天工开物》
17.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如图年代尺上标注的是中国历史上3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关于这3个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并完成统一 B.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打压 D.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II 非选择题(满分36分,共三题,每题12分)
18.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2分)
任务一:【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1)根据下面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1工具、图2作物的特点。并概述图3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分)
图1 曲辕犁 图2 占城稻 图3 交子
任务二:【史料解读——社会风貌】
(2)唐诗和宋代著述对研究唐宋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下列问题作答。
①杜甫《忆昔》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哪一治世局面?(1分)
②元稹《法曲)诗句:“女为胡妇学胡装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了民族交往对唐朝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2分)
③吴自牧《梦粱录》:“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从哪几方面记述了宋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景象?(2分)
任务三:【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3)下表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19.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地方管理】
(1)写出下表中属于宋朝和元朝中央加强对地方进行管理的制度或措施。(朝代与序号对应)(2分)
【人才选拔】
(2)下列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3分)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3)阅读下列材料,试归纳材料中提到的“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分)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4)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3分)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2分)
20.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2分)
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2分)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4分)
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2分)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2分)
唐初
贞观十三年
高宗永徽元年
武周神龙元年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天宝十三年
200
304
380
615
841
906.9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①郡县制度 ②设置通判和转运使 ③行省制度 ④三省六部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1,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无为市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达标测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朝时期传到日本的螺钿铜镜,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据中新网报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