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展开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重要)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活环境: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分类: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
-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例子:阔叶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候鸟过冬;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江水暖鸭先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南橘北枳
②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例子: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雨露滋润禾苗壮
③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例子:浅海处涨绿藻,稍深处长褐藻;一枝红杏出墙来
④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重要)
书里选用鼠妇、黄粉虫、金鱼探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技巧:提出问题就是把探究实验的标题变成疑问句
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作出假设的依据:在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
技巧:疑问句变陈述句
制订计划:
实验思路: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如果阴暗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可能是正确的。
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两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将统计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技巧:假设和结论一致,都是陈述句。
表达和交流:计算平均值
讨论题:(背诵)
这个实验所探究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答:探究什么就答什么,本题答“光”
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答:做对照实验。将动物分成两组,除了要探究的因素外,其他的因素在两个组要保持一致。
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致鼠妇做实验行吗?答: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1只鼠妇误差较大
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答:提高实验可信度,: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实验完成后将鼠妇放回适宜生活的大自然环境。
⑤对照实验(重要)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照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除了自变量变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
对照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
-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捕食关系(最常见)。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七星瓢虫不是蚜虫、猎豹不是羚羊
②竞争关系。特点:争夺空间、阳光、食物、配偶等。如: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③合作关系。特点:同种生物之间互助。如蜜蜂、蚂蚁群体内的分工与合作
④寄生关系。特点: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如:人和人小肠内的蛔虫。
⑤共生关系: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活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实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枯叶蝶
②变色龙
③骆驼尿液非常少,出汗少,背部有驼峰,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
④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
⑤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适应干旱的环境
⑥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⑦竹节虫与竹节相似
⑧雷鸟羽毛冬天呈白色,夏天变成灰色
生物影响环境实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②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疏松,排出物能增加土壤肥力
③沙地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④过度放牧
⑤草履虫净化污水
⑥苔藓腐蚀岩石形成土壤
⑦大树底下好乘凉
环境影响生物的实例:
①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例子: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池塘(√)池塘里的所有鱼(×)
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①生物部分②非生物部分
①生物部分:abc
- 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 动物(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特例:菟丝子是植物但是是消费者(没有叶绿体)
- 细菌、真菌(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例子:蚯蚓、秃鹫、屎壳郎
②非生物部分:d
- 阳光、空气、水(非生物部分)
任何生态系统中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种成分,如果没有生产者就不能固定能量,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成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太阳能/光能)。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树桩上长出的真菌,会将树桩分解成碎片,使坚硬的树桩慢慢腐烂。在树桩腐烂的过程中,还有另一类你看不见的生物在起作用,那就是细菌。森林中的落叶也是被大量细菌和真菌分解的,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可供植物重新利用。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别注意:图中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不写入食物链中。本图食物链为:草→虫→鸟
-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捕食关系。
食物链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注意:如食物链:草→虫→鸟→鹰
食物链的起始:生产者。终点:最高级消费者。也就是说,虫→鸟→鹰(×)这种写法是错的。
食物链箭头指向:捕食者。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各营养级必须是捕食关系。
食物链组成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非生物部分(阳光)、分解者(细菌)都不能出现在食物链中。
食物链:草 → 虫 → 鸟 → 鹰
生产者 一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草
生物级别最高的是?鹰
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有毒物质越积累越多,所以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注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捕食关系缺不构成食物链,因为(缺少生产者)。如果要写食物链:叶→蝉→螳螂→黄雀
注意生物书23页资料分析,很可能直接原图拿过来出食物链的大题。
②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
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何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能量(循环),能量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太阳能\光能)
就像这个食物网是由几条食物链组成的。
如何查食物链条数?从生产者开始,从上向下一条一条查,并标号。1号是草→兔→鹰 2号是草→兔→狐 这时兔已经数完。3号是草→鼠→狐 4号是草→鼠→鹰 5号草→鼠→蛇→鹰。因此食物网共(5)条链。
这个食物网生物数量最多的是(草)
这个食物网营养级最高的是(鹰)
这个食物网有毒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
当蛇变多,鼠的数量会(减少),草的数量会短暂(增加)
蛇和鹰之间(捕食和竞争)关系
该生态系统能量最终来源(太阳能)
如果这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如果以海平面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直径共20千米。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空气由多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他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这一圈层内,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例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形形色色的各类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形态各异的水生生物,无处不在的细菌、真菌等等。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①生态系统的种类
自然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海洋、森林、淡水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
②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
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生态系统:在多水和过湿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租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生态系统更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由淡水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地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