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背景介绍,拓展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课文,争取背诵。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4.学生领悟古人心系天下的担当意识。
1.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2.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3.背景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4.解题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1.注意字词读音。强聒(guō) 怨谤(bàng) 壬(rén)人怨诽(fěi) 盘庚(gēng) 胥(xū)怨不恤(xù)国事 改其度(dù) 度(duó)义会晤(wù) 重(chóng)念 卤(lǔ)莽2.参考注释,自由朗读。 3.积累文言知识。
1. 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2. 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 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翻译第一段】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而:但是,表转折。故:缘故。强聒: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终:最终。见察:见,被。察,理解,谅解。卤莽:简慢无礼。具:详细地。所以:理由,原委。冀:希望。或:或许。见恕:宽恕我。
【翻译第二段】盖:表推断。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得:清楚。致:招致。(例:致癌) 怨谤:怨恨,指责。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xū)。 受命于人主、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以:用来。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固:本来。
1.王安石在书信的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2.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2)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3.司马光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从作者对司马光的反驳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1)“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2)王安石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直接反驳)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句话有什么用意?举出了有力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借助论据批驳)
【翻译第三段】习:习惯。 为善:当作好事。上:皇上。 乃:才。而:那么。 量:估量。众寡:多少。欲:想要。以:来。 抗:抵制。之:这股势力(指上文说的士大夫)。何为:为何,宾语前置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胥怨者民也:连老百姓都抱怨啊。为:因为。不见:看不出有什么
【翻译第四段】以:因为。大有为:干一番大事业,大有作为。当:应该。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而已:就是了。知:领教。
5.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①人──“习于苟且”;②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③上──“欲变此”。6.文中提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列举史实,举例论证。①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②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7.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①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②“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主题】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1.“书”“疏”的文体及其属性: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谏逐客书 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 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3 分) ②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3 分) (5)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联系作品,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3 分)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探究,深入探究,重要字音,通假释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副词简略简单,动词交往,名词缘故,动词批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5.2* 答司马谏议书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巩固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知人论世,文学成就,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读,活动二探究文本,概括本段内容,合作探究,全文思路,文章中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