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1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2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3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4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5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6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7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课件1第8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配套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任务一知人论世,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地缘战略,时代背景,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任务五探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小苏”并称“三苏”。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著有《嘉佑集》。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六 国 论 (宋 苏洵)
    (1) 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战国后期,全国统一已成历史必然。秦经商鞅变法,逐渐强大;六国“合纵”抗秦,但各有打算,联盟并不巩固。秦王政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全面发动了对六国的剿灭战。前230年秦灭邻近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前221年秦南下灭齐。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进入了秦汉封建大一统的时代。 秦全胜而速败,其暴灭被后人做足了文章。
    任务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通“曝”) 草芥jiè 与嬴 yǔ 洎jì 当与秦相较 tǎng ( 通“倘” )为国者wéi 无(通“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活动1:读准字音,寻找观点
    答案: (1)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活动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活动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以及文言知识。用通畅的现代汉语翻译。
    任务三:疏通句意,理清思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兵:武器。善:好。力亏:国力亏损。道: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或:有人互:交互率:都以:因为盖:表原因,因为完:保全,完整存在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介词,用邑:邑镇城:城市其实:它的实际(数量)亡:丢失,丧失固:当然,固然分析论证方法: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厥:代词,其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辈暴:通“曝”以:连词,表示结果,有“因而”“以至”的意思举:全以:拿,介词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本义是“饱”,这里指满足。弥:更加,越来越至于:古今异义, “以致”固:本来。分析论证方法: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揭示了赂秦以致灭亡的必然性。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以:拿,介词事:侍奉,动词。得:得到之:代词,指因赂秦而灭亡的道理。分析论证方法:引用古人的话,作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迁灭:被灭国而掠走国宝重器。与:结交、亲附。既:已经。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义:动词,坚守正义判断句以……为:把……作为速:招致。(成语“不速之客”)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句式:状语后置再: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洎:及,等到以:因为为:成为终:坚持到底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诚:确实。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以前。爱:吝惜,爱惜。不行:古今异义,不派出去互文:胜负存亡的命运当:通“倘”或:或许。量: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介词,用礼:名作动,礼遇之:下咽:“往下咽”或“咽下喉咙”。为……所:被日、月:名作状以:连词,引出结果,以致。趋于亡:走向灭亡无:通“毋”,不要。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势1:势力。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势2:形势苟:如果以:凭借天下之大:偌大的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下:动词,采取下策故事:古今异义,旧事。是:这。
    活动2:交流探究,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课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二部分(2、3):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论进行论述。第三部分(4、5):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任务四:精读课文,探究文本
    活动1:这一段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的?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作用?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正:赂者
    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反:不赂者
    提挈下文 统摄全篇
    (2)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点明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活动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二段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1)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通过以上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从中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1)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2)再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因而得出结论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活动3:梳理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活动4:阅读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 第一层论齐国。 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 第二层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 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解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最后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活动5:我们学过的历史,还有没有类似六国和北宋这样用贿赂以求苟安的史实呢?
    明确: 反思历史,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我们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为了世界和平而发奋图强、团结协作。
    明确:(1)呜呼——承接上段末尾,进行假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表现惋惜之意。 (2)悲夫——又回到现实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3)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活动6:作者在第4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活动7:最后一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8:第五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韩魏楚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燕赵
    感慨古今,讽喻北宋王朝(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
    活动1: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和观点的片面性。
    活动2:你认为《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禁得住推敲吗?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光:“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柳宗元《咏荆轲》:“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史记·刺客列传》:“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 “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答案:(1)不完全正确。①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②从六国方面来看,除赂秦外,其破灭的主要原因还有很多,如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③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2)论据也经不住细致推敲。①如荆轲刺秦,文中说燕国不应派荆轲刺秦,这只是因为刺杀没有成功而已,如果成功,二世即位,应该不可能如始皇般雄才大略,能够统一全国,则六国也无破灭之虞了。②如寄望六国团结抗秦,这本身就是很理想主义的想法,或者是后世人对身处局中的前人的幼稚的优越感。
    活动3:活动: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改好不好?
    明确: 这样改不好。(1)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作“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2)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 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序渐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 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 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做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五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作“借古讽今”。

    相关课件

    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论,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初读课文,文本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本文主旨,学习探究,现实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评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秦灭六国时间表,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盖失强援,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小城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教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知人论世,文体知识,背景介绍,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读,合作探究,随堂检测,结论论点不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