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课件,共32页。
探索与发现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目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123关注文体特征,比较本单元选文的异同,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概括主要内容。总结本单元作者的思维方法,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能举例说明阐释说明、逻辑推理、联系举证、想象联想等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01.关注文体特征 比较异同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1.关注文体特征•比较异同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回顾《百合花》《“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故都的秋》《红烛》等文章,对照表格比较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01.关注文体特征•比较异同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1.关注文体特征•比较异同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四篇课文从文体大类而言,属于实用文类中的学术性文章,又兼具科普文特点,通过下面表格进一步比较异同。01.关注文体特征•比较异同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2.梳理文本内容 辨析结构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2.梳理文本内容•辨析结构四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组合内容的?完成下面表格。02.梳理文本内容•辨析结构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2.梳理文本内容•辨析结构括号图观察以下示意图,说说本单元的四篇文章结构分别适合哪种图示,从内在逻辑关系的角度说明原因。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2.梳理文本内容•辨析结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按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展开行文,符合流程图。《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虽然也是“历程”,但它围绕着好奇与联想、探索与发现这样的科学精神组织材料,比较符合气泡图的逻辑。《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行文逻辑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比较符合括号图的逻辑。《说“木叶”》围绕木叶的暗示性,通过联想生发开来,符合树状图的逻辑。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2.梳理文本内容•辨析结构辨析四篇文章的结构,总结它们的异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纵向层进结构总分总结构行文规整,体现了典型的科学思维《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木叶”》叙说经历,内容取舍得宜,详略得当阐述概念,产生联想理论总结,收放自如结构灵活,文学思维起大作用03.绘制思维导图 阐述赏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结合文章内容,绘制思维导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获奖事由简述发现过程发现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现与超越中医药学的贡献获奖感言探索过程、成果及感想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科学精神一次观察一次实验一次猜想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概说中国建筑自成体系九大特征总体特征结构特点1.立体构成2.平面布局3.木结构为主4.斗拱及作用5.举折举架及作用6.屋顶7.着色8.建筑装饰部件9.建筑材料外观、颜色、装饰等特征中国建筑的“文法”与“词汇”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说“木叶”》木叶和树叶的区别和落叶的区别“高木”和“高树”之辨“木”的艺术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根据示意图,阐述四篇课文的内容与结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本文根据屠呦呦接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时的演讲及发表的论文编写而成,以获奖事由及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医药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为引言,继而具体写青蒿素的探索过程、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感想,由“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到“从分子到药物”叙述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历程,进而写“影响世界”到“发现与超越”,阐述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上的研究成果,最后写“中国药学的贡献”,表达“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本文叙述了加来道雄童年和青年阶段的三件小事,描述了作者成为一名卓越的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好奇、兴趣、探索、实践等科学精神在研究事业中的重要性。行文以科学精神——好奇、探索为核心,剪裁事例,意趣盎然。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本文总体是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时间和地域范围概述中国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其次分列陈说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最后又总说或者说是在更高理论层次上探究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在第二部分分条陈说九大特征时,又是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的关系。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说“木叶”》 本文以“木叶”形象引出议论话题,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阐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阐明“木”的艺术特征,区分“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既有理论知识作为主线,又有联想、发散,解说清楚明晰,行文活泼自由。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3.绘制思维导图•阐述赏析总结: 结构的形成受制于文章内容、文体、写作目标、阅读对象,更和作者的意趣相连。所谓文如其人,加来道雄文章的趣味符合作者本人的意趣,屠呦呦和梁思成身为科学家,则有着极为严谨的风格,林庚的诗人思维、加来道雄的科普语言都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行文。 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告诉我们,实用类文章有科学严谨之美,也可以有文学个性之美。04.走进学术文章 厘清概念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4.走进学术文章•厘清概念 学术类文章通常有很强的专业性,文中陌生概念容易造成阅读障碍,了解辨析重要概念是走进学术类文章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通常来源于文章中重点提出、阐述或辨析的重要概念。找出这四篇文章设置关键词。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4.走进学术文章•厘清概念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4.走进学术文章•厘清概念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4.走进学术文章•厘清概念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即建筑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与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之间所具有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例如中国建筑结束瓦顶的方式,求得台基、台阶、栏杆比例的方式等。“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如梁、柱、门、窗等。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4.走进学术文章•厘清概念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可逆性”是指各民族建筑虽然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但建筑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具有相通性。这恰似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词汇”“文法”)不同,但能够互译。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窗子和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在外在形式、构建方式上并不相同,但二者功用一致。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4.走进学术文章•厘清概念举例说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由诗人把诗歌形象中的潜在力量和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形成,即“意在言外”。 比如“木”字令人联想起“木头”“木料”等木质的东西,将茂密的“叶”排斥于疏朗的形象外,因而“木叶”暗示着落叶。必修下册第三单元04.走进学术文章•厘清概念说说“木叶”“树叶”“落木”“树”“木”这些概念有什么不同? “木叶”“树叶”“落木”三个词由“木、树、叶、落”四个字组合而成,它们不同的词义和暗示性造成了概念不同的意蕴。 “树”给人的印象是褐绿、湿润、枝叶繁密的;“木”给人的印象是枯黄、干燥、树叶落尽的;“叶”字带给人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落”字强调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按字面解释就是“树叶”,“木叶”暗含“落叶”之意,“树叶”则给人枝叶茂密的联想。“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是“木叶”的发展,显得更为空阔。感谢收看 2022.3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