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各拉丹冬雪山,第1课时,作者简介,字词学习,整体感知,游踪路线移步换景,时间推移第二天,地点转换,草坝子上的营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和黄河一齐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等。
裸露( ) 黧黑( ) 骤然( )草坝子( ) 酝酿( )冻疮( )霹雳( ) 砾石( ) 虔诚( )恭顺( ) 蠕动( ) 豁然( )凄凉( ) 蜷卧( ) 腈纶( )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皱褶( ) 消长( ) 挪动( ) 衰竭( ) 演绎( ) 安营扎寨( )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懈怠:松懈懒惰。敦实:粗短而结实。熠熠:形容闪光发亮。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拟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踪。
文章按照时空顺序,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浏览文章,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找出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概括景物特征,并做好批注。勾画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1、2)
砾石堆上四面张望(5)
身处冰窟(10、11)
冰体的千姿百态,冰山的晶莹洁白、闪闪生光
听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一刻不停
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是琼瑶仙境……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感觉置身琼瑶仙境,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作者按照时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层次清晰地描述了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从远眺、近观到身处其间,描写重点从雪山转向冰塔林再到冰窟,景物特点各异,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了风景给人带来的震撼和触动。
作者在讲述这段游览经历时,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文章第5—14段在描写冰塔林时是怎样进行详略安排的?
第5段略写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6段略写近看冰山的形态
置身冰窟时看到的奇丽景象
第二天重返冰塔林,听到坚冰下的流水声
朗读第10、11段,勾画描写冰塔林美景的语句进行品析,感受景物的神韵,并写出评析文字。
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感官描写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示例: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评析:简笔勾勒冰体的奇形怪状,美不胜收,并且称这些奇形怪状为“最漂亮的这番模样”,足见作者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之情。(描写方法)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评析:从听觉角度描写,表现冰风的永不停息与凛冽。(感官描写)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评析:置身冰窟中,感觉仿佛置身于“琼瑶仙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冰窟的美丽、圣洁;“静穆”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冰窟的静态美;“晶莹和洁白”,写出冰的颜色与亮度。(修辞手法、词语运用)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评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冰窟中冰体的形状怪异、美丽瑰奇。运用对比,用人的渺小衬托冰山的巨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评析:运用大笔涂抹的方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冰的色彩美,表现冰塔林的光彩神韵。(描写方法、感官描写)
根据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缺少了神韵。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通过对“最美冰塔林”的品读,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塔林的美景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本文与《壶口瀑布》在写景手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相同:都做到了情景交融。 不同:《壶口瀑布》在写景中,更多地运用议论、直接抒情的句子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本文中作者则更多现身于景物描写之中,其景物描写更偏向于主观的感受、想象。
作者写景,重在神韵,把自己的感受、想象和客观描写融为一体,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赋予文章独特的神韵,引发读者的遐想,正好体现了本文的特色:自然风景与人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各拉丹冬的神秘、美丽、瑰奇,尤其是冰塔林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奇丽景色。可是,作者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美之时,反复描写自己痛苦的身体感受,似乎有些不大协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作者描写自己身体感受的原因。
速读文章,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语句,并理清作者的身体变化。
语句: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而我似乎已经衰竭。
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从疼痛发烧,到高原反应外加新伤剧痛,再到身体与精神的极度痛苦甚至麻木。
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作者的内心体验有哪些变化?找出描写其内心体验的语句,并理清这种变化。
语句: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要死了。”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变化:作者最先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不久就体验到高原冰河的环境艰险,哀叹“我要死了”;最后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在此地长眠。
不同的内心体验又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观景感受?
作者内心体验发生变化的同时,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
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创造力
历史的无尽、寒风的永恒、冰体的改变和冰川的消长
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作者内心的体验、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作者多次写身体感受到底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自然环境之艰险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线索体会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还有什么表达效果?
苦难美+悲壮美+体验感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壮大美时,呈现大量的苦难。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作者是怎么看待大自然带给自己的身体上的痛苦的?结合资料理解作者的情怀。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作者以身体的痛苦感受,反衬出大自然的伟力,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
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并将它与景物描写以及自己的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表现出各拉丹冬的壮美迷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诗意想象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悲壮美的色彩。
请同学们根据括号提示,赏析下列三组句子。
第一组:(精彩的描写)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语言精准又生动形象,长短句勾勒特点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
第二组:(幽默的点染)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比喻。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和对探险事业的热爱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幽默调侃之中,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
第三组:(精练的哲思)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的确”二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赞美自然、敬畏自然赞美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
请同学们结合对上面三组句子的品析,说说本文语言的妙处。
这类语言形成了文章审美的聚集点,调节着全文的节奏,闪烁着思想、精神、情感的火花,使文章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炼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
在这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巧、准确、传神的语言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自始至终都在表达心中对大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无论是精彩的描写,还是幽默的调侃,或是观景的感受,都是礼赞自然、敬畏自然的一种表现。
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礼赞之情。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将写景与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受思绪融为一体,用平实又精准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使文章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耐人寻味。
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增加对藏北、西藏的认识。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格拉丹冬雪山,作者介绍,扫清障碍,文化常识,整体感知,精读细研,“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写作 学写游记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写游记,写作目标,写作指导,写游记,交代游踪,叙描美景,抒写感受,写作实践,优秀示例,②远眺视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教案配套课件ppt,文件包含第5单元19《登勃朗峰》第1课时pptx、第5单元19《登勃朗峰》第2课时ppt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