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4247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文课件ppt,共18页。
1.认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各文明古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发展条件,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3.梳理各文明古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对人类文明悠久历史与发展多元化认识的理性情怀。(家国情怀)
重点: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进。难点: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探究: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或因素
文字、国家要素说;文字、城市、礼仪中心要素说;文字、城市、青铜礼器要素说;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文明产生的标志或因素:文字、阶级、国家(城市)
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①生产方式: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②社会分工: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一些人从社会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③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交易。④居住方式: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①阶级分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②阶级对立:为争夺土地和资源,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成为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斗争。
距今10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全世界大部分的人类都转向农业。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就从几个农业革命的中心地区逐渐传播到了全球大部分地区。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人口不断增加,于是村庄拓展成城镇,城镇又扩张成拥有巨大的宫殿和庙宇以及聚敛来的财富的帝国。——【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①原因: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②形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③影响: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阅读教材梳理早期文明产生过程并作出历史解释
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促使人类使用金属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在农业与畜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问题:早期人类文明出现在哪些地方?结合课本第3页图分析古代文明区域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又可分为那些类型?
特点:大多邻近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文明之间相对孤立、区域分散,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类型:海洋文明、大河文明(农耕文明)
西亚 两河文明 北非 埃及文明南亚 印度文明 东亚 中国文明欧洲 古希腊文明
根据课本第二子目填写下表。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
地处干旱,但尼罗河定期泛滥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城邦制度斯巴达寡头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神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问题探究: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材料一: 《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 1至5条是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 6至126条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127至195条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 196至214条关于人身保护…… 242至27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 278至282条是关于奴隶的规定材料二:……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 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方面,保护私有财产,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材料 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受外界的干涉……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每年会爆发毁灭性的、不可预测的洪水的底格里斯河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易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不同:①埃及的周围有很多自身然屏障②尼罗河是一条温顺的、可以预测的大河。
问题:比较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自然环境的不同,分析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对其文明造成的影响。
影响:古埃及文明稳定而保守,自信且乐观,并没有产生与两河流域法典相应的法律。
古代埃及的法老制度——强大的君权有效地填补了因缺乏法律而带来的权力真空。由于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儿子、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因而他的话就是法律。
材料 古代印度居民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可怖的威力,比较其他地区的人更为深刻。印度地方在雨季当中常有热带风暴发生,当此之时,狂风暴雨数日不停。同时,洪水经常爆发,引起河决,水灾乃遍及于整个平原地带,雨季过后,旱灾蝗灾又相继而来……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它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材料 在进入印度之前,雅利安人分为军事贵族或武士、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普通牧民三类群体……(征服印度后)那些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和沦为卑微奴隶的人被视为最低贱的等级…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立下来。四种社会群体分别成为种姓制度中的四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朱寰等《世界古代史》
问题:分析印度种姓制度产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自然原因: 频繁的自然灾害促成宗教的发展
社会原因: 雅利安军事征服和社会分化
分析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的原因。
(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化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杀伐奔袭的特点。(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朝代更替频繁。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1.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主要由于( )A.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B.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C.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D.专门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
3.古代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古代希腊发展起众多的城邦,有的实行民主政治。这反映出( )A.欧洲文明领先世界 B.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C.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联系 D.非洲文明相对落后
4.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几种文明都是从大河边的平原或河谷发展起来的。这一现象表明制约早期文明产生的基本因素是( )A.文化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视野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自然环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资本主义社会,教材结构,第一单元,《汉谟拉比法典》,人类文明的产生,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手工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课内容课件ppt,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后作业,教学效果预测,感谢聆听敬请指正,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生产力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