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同步测试题
展开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4.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5.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劳动之歌,以人们采摘芣苢的六种动作,表现劳动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无衣》描写秦军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通过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渲染了真挚的战斗情谊。
C.《无衣》采用问答式句法,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的热烈场面。
D.两首诗都采用了“赋”的手法,虽然没有“比”和“兴”,却都能引发读者对所描述情境的想象。
6.《芣苢》与《无衣》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①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②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赖有:幸亏有。 ②村酤(gū):农家自酿的酒。酤,酒。
7.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苏诗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苏诗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8.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9.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10.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1.这首诗从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属于________
1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主要运用赋的笔法。
B.本诗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中,展现妇女们集体采摘的欢乐场景。
C.“采采”形容芣苢生长特别茂盛,“采之”写出采收芣苢的劳动过程。
D.采芣苢的动作变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写出了劳动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心酸。
13.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这首诗“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芣苢》所写的劳动场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15.“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17.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8.《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19.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0.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23.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选择题
24.下列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
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
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
2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26.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④①③②
2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28.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将大雨毁坏场圃和雨后初晴的明媚景象进行对比,将诗人欢快愉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尾联写出了新麦入仓后诗人的心情。其中的“怜”字表现出诗人在如释重负后难以掩盖的一点遗憾。
29.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说,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三、语言表达
30.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
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
31.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请你根据示例,再写出三条。
32.下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请通过想象再现诗句画面,补写出画线句子的场景。要求:①突出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处不超过45个字。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余晖泼洒,映照着村落四野,村巷深处到处都是晚归的牛羊。①___________________。野鸡鸣叫,声声在耳,满眼是已经秀穗的小麦,树上的桑叶稀稀落落,想必那吃足桑叶的蚕儿早已休眠,丰年在望,想想都让人高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安逸舒心,让人羡慕,令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3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活动。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紧扣主题,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90字。
3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 襭:采摘
参考答案
1.A
2.通过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3.C
4.《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5.B
6.手法:复沓(反复、重章叠唱)。
效果:
(1)层层递进,突出描写内容。《无衣》通过反复,突出了大敌当前,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芣苢》通过反复,突出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2)反复咏唱,增强感染力,强化对主题的表达。《无衣》表达了战士们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芣苢》则表达了劳动的欢欣和热情。
7.C
8.首联,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浓浓的亲情;颔联写出了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乡村生活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场景,朴素而动人;颈联,一急一多,侧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热烈,“大饼”“村酤”更是具有乡村饮食的气息。
9.C
10.“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浓浓的亲情;“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出了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乡村生活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场景,朴素而动人;“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一急一多,侧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热烈,“大饼”“村酤”更是具有乡村饮食的气息。
11.风
12.D
13.在田野上的芣苢长得多么茂盛,妇女们都去采芣苢, 手提衣襟满满装,边采野菜边歌唱,兴奋快乐,满载而归。
14.A
15.(1)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吟咏着诗关上柴门,甘愿姑且做一个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美好的田园风光,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2)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陶渊明之所以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是因为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聊为”是姑且之意,写出了内心的失望与无奈,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
16.C
17.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18.赋
19.“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20.AD
21.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22.C
23.《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4.C 25.B 26.D 27.B 28.D 29.D
30.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31.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32.①一位慈祥的老人正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倚着院门,伫望、迎候着孙儿归来 ②劳作的农民荷锄归来,停下脚步与老人悠闲地聊天,开心地谈着收成,久久不愿离去。
33.答案示例:《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34.D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巩固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选择类,选择题,混合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祭祀与史诗,农事诗,宴饷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情景默写,小阅读-课内,句子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