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页
    第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页
    第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裁】五言古体诗【主旨】《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 直抒胸臆,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抒情写志,写自己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 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现 了一种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 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要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情闲适,志存高远,自然就感到居所偏僻安静。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山间的云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 真情和超脱世俗追求的高洁人格。诗歌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 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这里表现的其实是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因为“心远地自偏”,这里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诗人精神上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 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以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则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悠然”更是写岀了诗人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南山之景物。这表现的是平静、充 实、完美的自然运动,表现了自然的本性。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也在含蓄地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诗歌最后两句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又有些迷惘的情形。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忘言”暗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再精妙的寓意,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有人认为“忘言”是诗人在表达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 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述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 的高尚品德;也有人认为,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总之,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体裁】五言律诗【主旨】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译文】国都沦陷后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乱草丛生。感伤时事,我不由见花开而落泪,憾恨离别,我不由闻鸟鸣而惊心。(一说:感伤时事,花儿不由落泪,憾恨离别,鸟儿不由惊心)战事接连几个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忧国、伤时、思家,我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赏析】诗歌首联描写了春望所见,创设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形 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这一联虽是写 景,却也痛切地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颔联以“感时” 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感 时”“恨别”都浓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此联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 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此时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国家前途,担忧家人安危,不免见 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 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有相通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 深沉感情。颈联的意思是说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安史之乱时,诗人 家在廓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但家书不至,他内心万分不安。诗人用“抵万金”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这其中包含了数不清的辛酸、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 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正是战争使一封家信胜过“万金”,这 是所有受战争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 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尾联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他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 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故而“白头”而又稀疏到了 “不胜簪”的地步。“白发”是愁出 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诗人头发的变化反映出他的苍老之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 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体裁】七言古体诗(乐府诗)【主旨】这是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全诗用极凝练的方 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以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高昂士气、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译文】敌军攻城气势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秋色里,军中号角齐鸣,震天动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乘夜奔袭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低沉。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战士们手拿宝剑,视死如归。【赏析】全诗共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 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一二句中,诗人借黑云和日光,营造了意境。首句“黑云”是实写景物还是代指攻城敌 军之多,历来颇有争议。其实不妨理解为诗人是在渲染敌军兵临城下、大战在即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 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城内的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 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三、四句诗人并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的残酷和“秋色”的 美丽交织,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历来说法不一,大 致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这句紧承上句,也从侧面写战 争,与上句的雄壮有所不同,更多的是给人以悲壮之感。五、六句先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 氛就更加浓烈了。“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地,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结尾两句书写全体官军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官军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忘身报国的 深情。这里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又契合了古人“士为知己者死”"拼将一死酬知己”的价值观,含蓄地点岀了诗作的主旨。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体裁】七言绝句【主旨】这是一首托物咏史诗,诗歌借用周瑜、曹操的故事,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译文】一根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沙中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自己磨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赏析】诗歌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诗人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战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这样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同 时,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 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也跃然纸上。三、四句发议论、抒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 是反说其事,设想“如果当年没有东风的帮助会怎样”,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 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诗人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 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诗人并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以两名东吴著名 美女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又颇见风致。“东风” 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 对他的信任。在这里,诗人借史实一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暗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体裁】词【主旨】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词人通过描写梦 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抒发内心的苦闷,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也表 现了自己不被苦难所磨灭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译文】天上白云相接,就像奔腾的波涛,和拂晓的雾气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天快亮了, 银河流转,河中似乎有风帆舞动。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闻天帝情意恳切 地问我要回到哪里去。我回告天帝:我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经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不要停息,把我如飞蓬般轻快 的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展现了 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 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 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 进。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般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来到 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 又回到天帝身旁。这大概是她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 的潜意识促成的吧。她不仅回到了“帝所”,还听到天帝对她讲话,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 去。经受了人间的冷漠之后,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于 是自然引出下阕。“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上句是说作者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 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下句是说我学习作诗,空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这一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感 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 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怨嗟,有感慨。现实如此,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看,大风刮起来了,那搏击长空的大鹏 正乘着风振翅高飞。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她大声疾呼:大风啊,不住 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蓬舟”,谓轻 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 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她要去海外仙山并 非是消极的游仙思想。从前面两句可以看出,她尽管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处 于日暮途远、孤苦无依的困境中,她想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的仙境。这正反 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但仙山毕竟是不存在的,她只能在自己创造的 理想境界中求得暂时的安慰。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 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