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章末检测(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展开
这是一份章末检测(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共13页。
章末检测(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天问一号”,开展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完成1~2题。
行星
距太阳距离
(地球=1)
大气密度
(地球=1)
主要大
气成分
表面平
均温度
地球
1.00
1.00
N2、O2
22 ℃
火星
1.52
0.01
CO2
-23 ℃
1.当“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时,已经脱离了(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与火星相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距太阳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
B.大气密度大,削弱作用强
C.N2、O2属于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强
D.大气密度大,保温效果好
202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在开普勒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一颗隐藏的类地行星(Kepler1649c),它距离地球约300光年,接受的光照约为地球的75%,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完成3~4题。
3.行星(Kepler1649c)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4.依据材料信息推测,行星(Kepler1649c)( )
A.运行的轨道环境不安全
B.可能存在固态和液态水
C.公转轨道半径一定大于日地距离
D.具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
天文观测中常出现“行星凌日现象”,即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人们将看到一个小黑点从日面移过的现象。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5~7题。
5.下列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月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6.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7.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
A.公转轨道的近似圆形 B.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C.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D.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
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8~10题。
8.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12.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的出现 B.水体的运动
C.风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14.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B.上海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15~17题。
15.图中属于古生代的地层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6.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7.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宙地层中
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
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D.元古宙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据此完成18~19题。
18.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19.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置如图1,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在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2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完成22~23题。
22.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来源于( )
A.D圈层 B.E圈层
C.F圈层 D.G圈层
23.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A圈层→B、C圈层→D圈层
B.D圈层→A圈层→B、C圈层
C.B、C圈层→A圈层→D圈层
D.B、C圈层→D圈层→A圈层
读下图,完成24~25题。
24.甲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5.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二、综合题
26.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之一,也是人们准备太空移民的理想场所。根据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1月26日,美国的“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并传回首张照片。近几十年来人类已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
地球
火星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 km
1.496
2.279
赤道半径/km
6 378
3 395
公转周期
1年
1.9年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
24时37分
质量(地球为1)
1
0.11
体积(地球为1)
1
0.15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23°26′
23°59′
(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________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____(填“长”或“短”)。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
(3)根据你对火星的了解,结合上表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盐场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3)图中①地是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分析①地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
28.读下面材料,分别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已于2017年夏在大连某船务公司建设完工。它也是世界最大的深水钻井船,还是我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12 000米,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显示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与③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_______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圈层名称、图示序号、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1.D 2.A [第1题,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已经成为火星的一部分,仍然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但是地月系是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天问一号在地球上尚未发射时属于地月系,在火星着陆后,已经脱离地月系。第2题,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外,与太阳距离较远,所以平均气温较低。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火星上大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而地球上的氧气不是温室气体。保温作用主要与大气成分有关,与密度关系不大。]
3.C 4.B [第3题,从材料可知,类地行星(Kepler1649c)距离地球约300光年,超出了太阳系的范围,但位于银河系的范围。第4题,依据材料可知,“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是类地行星,说明这颗类地行星运行轨道是安全的。是类地行星,因接受的光照为地球75%,可能有固态和液态水。接受的光照为地球75%,公转轨道半径有可能大于日地距离。无法判断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
5.B 6.D 7.C [第5题,结合材料分析,发生行星凌日现象的条件是该行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月球不是行星,火星和木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外,金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所以四个天体中只有金星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第6题,根据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判断,①是金星,②是地球,③是火星,④是木星,⑤是土星,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和土星,④⑤正确。第7题,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都具有近似圆形的特点,都能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都具有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8.A 9.C 10.B [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 h,夏季日照时数为900~1000 h,冬夏日照时数差为200~300 h。同理可计算出②、③、④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200 h、0~100 h、100 h,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①地。第9题,纬度因素可造成地表不同纬度地区冬、夏昼夜长短的差异。但对当地而言,纬度是固定不变的,故并不是当地冬、夏日照时数差异的原因(原因应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对当地的日照时数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地势高,水汽进入量少,故全年多晴朗天气,天气较稳定;造成当地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原因就应是受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所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西部地区海拔较高,所以大气层薄,太阳辐射强,但海拔高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并不会引起冬、夏日照时数的差异。第10题,太阳能发电站的选址,一方面应考虑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太阳辐射总量和发电的稳定程度),而另一方面则还要考虑应尽量靠近消费市场(即靠近城市),以减少输电距离(此外太阳能发电站选址还要考虑占地问题,但本题考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故不考虑)。而由第8题的分析可知图中四地中①地的日照时数最大,但季节变化也最大,所以发电稳定性较差,且离城市较远;而④地日照时数四地中最小;②③两地均较为靠近省级行政区,但②地日照时数长于③地,且③地除太阳能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故从能源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②地更适合发展太阳能电站。]
11.D 12.B [第11题,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图中东北部有高数值中心,所以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第12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同时耀斑爆发强度增加,容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与太阳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有些地方是正相关,有些地方是负相关。]
13.D 14.B [第13题,生物的出现、水体的运动、风的形成都与太阳辐射有关。火山的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第14题,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上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是常规矿物能源缺乏。太阳能资源能量较为分散。上海能源蕴藏量小。]
15.A 16.B 17.C [第15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是古生代的生物,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第16题,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从原核生物演化成真核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第17题,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古生代。]
18.B 19.A [第18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第19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
20.B 21.C [第20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至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对应图2中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B(上地幔)。第21题,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22.C 23.A [第22题,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即F层。第23题,火山喷发后,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后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在地表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
24.D 25.D [第24题,甲圈层是水圈,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其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以上。第25题,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非生物环境以外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最活跃的因素。]
26.。解析: 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
答案: (1)4 长
(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
(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以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水。我们认为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
27.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分析其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和天气两方面分析,海南岛南部比北部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故南部的太阳辐射量高;由图可知,海南岛中部是山地,沿海地区多平原,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南部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中东部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时间短,年太阳总辐射量低。第(2)题,盐场的位置及成因主要从降水、蒸发和地形等角度分析判断。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晒盐;气温高,有利于水分蒸发;地形平坦有利于晒盐。③地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晒盐,故四地最可能形成盐场的地点是③地。第(3)题,①地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主要从初速度、海运、安全性等方面分析,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临海,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四面环海人烟稀少,安全性强。
答案: (1)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原因:南部比北部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南部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日照时数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中东部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时数短,年太阳总辐射量低。
(2)③地。原因:地处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利于晒盐。
(3)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有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
28. 解析: 依据“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生物进化栏目中最右侧一栏,就可以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根据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特点可知古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5%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而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公元距今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煤炭的形成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地壳隔绝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据此即可推测出当时的环境特点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即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答案: (1)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9. 解析: 结合材料内容不难得出第(1)、(2)、(3)题的答案。第(4)题,当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钻井深度近12 000米,而海洋地壳平均为5~10千米,所以能钻探到地幔之中的上地幔内,此层由固态岩石组成,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莫霍界面 约为33千米。
(4)名称:地幔;序号:③;构成物质:岩石;状态:固态。
章末检测(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单项选择题
我国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天问一号”,开展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完成1~2题。
行星
距太阳距离
(地球=1)
大气密度
(地球=1)
主要大
气成分
表面平
均温度
地球
1.00
1.00
N2、O2
22 ℃
火星
1.52
0.01
CO2
-23 ℃
1.当“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时,已经脱离了(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与火星相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距太阳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
B.大气密度大,削弱作用强
C.N2、O2属于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强
D.大气密度大,保温效果好
202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在开普勒历史数据中发现了一颗隐藏的类地行星(Kepler1649c),它距离地球约300光年,接受的光照约为地球的75%,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完成3~4题。
3.行星(Kepler1649c)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4.依据材料信息推测,行星(Kepler1649c)( )
A.运行的轨道环境不安全
B.可能存在固态和液态水
C.公转轨道半径一定大于日地距离
D.具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
天文观测中常出现“行星凌日现象”,即某行星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时,人们将看到一个小黑点从日面移过的现象。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完成5~7题。
5.下列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月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6.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7.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具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
A.公转轨道的近似圆形 B.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C.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D.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
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8~10题。
8.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
10.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12.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图中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的出现 B.水体的运动
C.风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14.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B.上海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15~17题。
15.图中属于古生代的地层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6.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7.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叶虫化石存在于元古宙地层中
B.各类岩石组成的地层中都有化石
C.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D.元古宙地层中常含有恐龙化石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据此完成18~19题。
18.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19.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置如图1,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在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 )
A.A B.B
C.C D.D
2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完成22~23题。
22.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来源于( )
A.D圈层 B.E圈层
C.F圈层 D.G圈层
23.火山喷发后,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A圈层→B、C圈层→D圈层
B.D圈层→A圈层→B、C圈层
C.B、C圈层→A圈层→D圈层
D.B、C圈层→D圈层→A圈层
读下图,完成24~25题。
24.甲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5.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二、综合题
26.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之一,也是人们准备太空移民的理想场所。根据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1月26日,美国的“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并传回首张照片。近几十年来人类已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
地球
火星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 km
1.496
2.279
赤道半径/km
6 378
3 395
公转周期
1年
1.9年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
24时37分
质量(地球为1)
1
0.11
体积(地球为1)
1
0.15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23°26′
23°59′
(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________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____(填“长”或“短”)。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
(3)根据你对火星的了解,结合上表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说明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盐场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3)图中①地是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分析①地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
28.读下面材料,分别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据示意图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已于2017年夏在大连某船务公司建设完工。它也是世界最大的深水钻井船,还是我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12 000米,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 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显示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与③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_______地壳较厚。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圈层名称、图示序号、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1.D 2.A [第1题,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已经成为火星的一部分,仍然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但是地月系是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天问一号在地球上尚未发射时属于地月系,在火星着陆后,已经脱离地月系。第2题,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以外,与太阳距离较远,所以平均气温较低。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火星上大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而地球上的氧气不是温室气体。保温作用主要与大气成分有关,与密度关系不大。]
3.C 4.B [第3题,从材料可知,类地行星(Kepler1649c)距离地球约300光年,超出了太阳系的范围,但位于银河系的范围。第4题,依据材料可知,“有望供生命繁衍生息”,是类地行星,说明这颗类地行星运行轨道是安全的。是类地行星,因接受的光照为地球75%,可能有固态和液态水。接受的光照为地球75%,公转轨道半径有可能大于日地距离。无法判断是否有适合生物呼吸和生存的氧气。]
5.B 6.D 7.C [第5题,结合材料分析,发生行星凌日现象的条件是该行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月球不是行星,火星和木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外,金星在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所以四个天体中只有金星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第6题,根据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判断,①是金星,②是地球,③是火星,④是木星,⑤是土星,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和土星,④⑤正确。第7题,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都具有近似圆形的特点,都能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都具有各行其道的运行环境;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温度适宜,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8.A 9.C 10.B [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 h,夏季日照时数为900~1000 h,冬夏日照时数差为200~300 h。同理可计算出②、③、④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200 h、0~100 h、100 h,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①地。第9题,纬度因素可造成地表不同纬度地区冬、夏昼夜长短的差异。但对当地而言,纬度是固定不变的,故并不是当地冬、夏日照时数差异的原因(原因应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对当地的日照时数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地势高,水汽进入量少,故全年多晴朗天气,天气较稳定;造成当地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原因就应是受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所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西部地区海拔较高,所以大气层薄,太阳辐射强,但海拔高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并不会引起冬、夏日照时数的差异。第10题,太阳能发电站的选址,一方面应考虑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太阳辐射总量和发电的稳定程度),而另一方面则还要考虑应尽量靠近消费市场(即靠近城市),以减少输电距离(此外太阳能发电站选址还要考虑占地问题,但本题考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故不考虑)。而由第8题的分析可知图中四地中①地的日照时数最大,但季节变化也最大,所以发电稳定性较差,且离城市较远;而④地日照时数四地中最小;②③两地均较为靠近省级行政区,但②地日照时数长于③地,且③地除太阳能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地处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故从能源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②地更适合发展太阳能电站。]
11.D 12.B [第11题,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图中东北部有高数值中心,所以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第12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同时耀斑爆发强度增加,容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极昼与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相关,与太阳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有些地方是正相关,有些地方是负相关。]
13.D 14.B [第13题,生物的出现、水体的运动、风的形成都与太阳辐射有关。火山的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第14题,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上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是常规矿物能源缺乏。太阳能资源能量较为分散。上海能源蕴藏量小。]
15.A 16.B 17.C [第15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是古生代的生物,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第16题,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从原核生物演化成真核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第17题,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属的化石群,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属中生代,三叶虫化石所在的地层属古生代。]
18.B 19.A [第18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第19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
20.B 21.C [第20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至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对应图2中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B(上地幔)。第21题,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22.C 23.A [第22题,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即F层。第23题,火山喷发后,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后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在地表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
24.D 25.D [第24题,甲圈层是水圈,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其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以上。第25题,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非生物环境以外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最活跃的因素。]
26.。解析: 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
答案: (1)4 长
(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
(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以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水。我们认为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
27.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海南岛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是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分析其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和天气两方面分析,海南岛南部比北部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故南部的太阳辐射量高;由图可知,海南岛中部是山地,沿海地区多平原,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南部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中东部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时间短,年太阳总辐射量低。第(2)题,盐场的位置及成因主要从降水、蒸发和地形等角度分析判断。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晒盐;气温高,有利于水分蒸发;地形平坦有利于晒盐。③地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晒盐,故四地最可能形成盐场的地点是③地。第(3)题,①地在航天发射方面的突出优势主要从初速度、海运、安全性等方面分析,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临海,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四面环海人烟稀少,安全性强。
答案: (1)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原因:南部比北部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南部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日照时数长,年太阳总辐射量高;中东部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日照时数短,年太阳总辐射量低。
(2)③地。原因:地处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利于晒盐。
(3)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有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
28. 解析: 依据“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中生物进化栏目中最右侧一栏,就可以写出植物的演化规律。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根据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特点可知古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5%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而中生代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指公元距今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煤炭的形成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地壳隔绝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据此即可推测出当时的环境特点应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即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答案: (1)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29. 解析: 结合材料内容不难得出第(1)、(2)、(3)题的答案。第(4)题,当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钻井深度近12 000米,而海洋地壳平均为5~10千米,所以能钻探到地幔之中的上地幔内,此层由固态岩石组成,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莫霍界面 约为33千米。
(4)名称:地幔;序号:③;构成物质:岩石;状态:固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