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九年级下册26.3 实践与探索优秀ppt课件
展开26.3 实践与探索
第3课时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2.能运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确定方程的解. 3.了解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如图,以40 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 (单位:m)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h=20t-5t2. (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 m?如果能,需要飞行多长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 m?如果能,需要飞行多长时间?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为什么?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长时间?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以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发现以上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方程解决.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发现知道二次函数的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取值,就相当于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问题(1)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15=20t-5t2. 【活动】(师生互动)通过解方程,得到两个解,t1=1,t2=3, 所以当小球飞行1 s或3 s时,它的飞行高度为15 m. 问题(2)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20=20t-5t2. 【活动】(师生互动)通过解方程,得到两个解,t1=t2=2,所以当小球飞行2 s时,它的飞行高度为20 m. 教师: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小球的高度为20 m? 学生:讨论得出,此时小球到达了最高点. 问题(3)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20.5=20t-5t2. 【活动】(师生互动)通过解方程发现此方程无解,所以小球飞行高 度不可能到达20.5 m.教师通过上一题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 题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方程无解,原因是小球飞行的最大高度为20 m,小于20.5 m. 问题(4)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0=20t-5t2. 【活动】(师生互动)通过解方程,得到两个解,t1=0,t2=4,0 s时小球从地面飞出,4 s时小球落回地面.所以小球从飞出到落到地面用了4 s. 探究新知 探究一: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思考】下列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公共点吗?如果有,公共点的横坐标是多少?当x取公共点的横坐标时,函数值是多少?由此,你能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吗? (1)y=x2-x+1;(2)y=x2-6x+9; (3)y=x2+x-2. 【活动】(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纵坐标为0,反过来,要求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求当函数值为0时的自变量取值.学生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后,小组内交流. 观察图象,完成下表:
【活动】(师生互动)通过以上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y=ax2+bx+c(a≠0)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因此二次函数y=ax2+bx+c(a≠0)与x轴的交点个数,由b2-4ac的取值情况决定. 教师引导学生完善下表:
【归纳总结】通过本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方程ax2+bx+c=0(a≠0)根的情况、b2-4ac的取值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1 已知二次函数y=x2-(a-1)x+a-2,其中a是常数. (1)求证:不论a为何值,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一定有公共点. (2)当a=4时,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A,与x轴交于B,D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探索思路】教师提问:要证明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一定有公共点,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断,如何转化?如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学生回答:要判断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只需要将二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判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情况即可.要求四边形的面积,可利用x轴,将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后分别求面积再相加. (1) 【证明】y=x2-(a-1)x+a-2. ∵ Δ=[-(a-1)]2-4(a-2)=(a-3)2≥0, ∴ 方程x2-(a-1)x+a-2=0有实数根, ∴ 不论a为何值,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一定有公共点. (2) 【解】由题意可知,当a=4时,y=x2-3x+2. ∵ y=x2-3x+2=- ,∴ A. 当y=0时,x2-3x+2=0,解得x1=1,x2=2, ∴ B(1,0),D(2,0). 当x=0时,y=2,∴ C(0,2). ∴ S四边形ABCD=S△ABD+S△BDC=+1=. 【总结】将二次函数表达式化为一般式,求出Δ=b2-4ac的取值,运用Δ的取值,判断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 探究二:运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例2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结果保留小数点后 一位). 【探索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上面的探究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即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反过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因此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需要先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解】画出函数y=x2-2x-2的图象,如图所示. 通过观察图象发现,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大约是-0.7和2.7,所以方程x2-2x-2=0的实数根为x1≈-0.7,x2≈2.7. 【总结】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由于作图或观察可能存在误差,所以由图象求得的根,一般是近似的. 探究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活动】(师生互动) 教师:如上图,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x1,0)和(x2,0),且x1<x2,你能根据图象求出不等式ax2+bx+c>0和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吗? 学生:观察图象、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抛物线y=ax2+bx+c(a≠0)在x轴上方的点对应的x的值组成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抛物线y=ax2+bx+c(a≠0)在x轴下方的点对应的x的值组成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例3 画出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象与x轴、y轴交点的坐标是什么? (2)当x取何值时,y=0?这里x的取值与方程x=0有什么关系?(3)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0?当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0? 【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观察分析,总结规律. 【分析】因为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所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即图象上纵坐标为的点,它的横坐标也就是方程的根,也就是说,当取或时,.这里的值就是方程的根.因为轴上的点横坐标为,所以这个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横坐标为0,即时,求出的的值就是图象与轴交点的纵坐标.这个函数图象在轴上方的点的纵坐标都为正,所以当或时,y0;同理,当时,y0. 【解】(1)如图所示,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 (2)当x=或x=时,y=0, 的取值与方程 =0的解相同. (3)当或时,y0;当时,y0.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当y为某一确定值m时,相应的自变量x的值就是方程ax2+bx+c=m的根. 2.若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x0,0),则x0是方程ax2+bx+c=0的一个根. 3.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4.二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抛物线y=ax2+bx+c(a≠0)在x轴上方的点对应的x的值组成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
布置作业 教材第28页第二个练习第1,2题,第30页习题26.3第3,4题. 板书设计 26.3 实践与探索 第3课时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在x轴上方的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在x轴下方的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的解.
|
初中数学26.3 实践与探索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26.3 实践与探索精品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x≤2,0-6,x-6或x1,x1-4x22,x-4或x2,x-1,合作探究,x2h,方法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华师大版26.3 实践与探索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数学华师大版26.3 实践与探索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263实践与探索2课件pptx、263实践与探索2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26.3 实践与探索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26.3 实践与探索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263实践与探索1课件pptx、263实践与探索1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