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2023-1学期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一年级期末线上检测地理试卷
总分:100分时量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中国航天日(SpaceDayofChina),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定于每年的4月24日。在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透露,火星探测任务已经批准立项。下图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火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火星轨道位于戊轨道和己轨道之间 B. 火星是地外行星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
C. 火星和丙组成了天体系统 D. 火星的质量和体积与木星最接近
2. 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贝努小行星最可能位于( )
A. 甲、乙轨道之间 B. 丁、戊轨道之间 C. 丙、丁轨道之间 D. 己、庚轨道之间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系中,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甲)水星、(乙)金星、(丙)地球、(丁)火星、(戊)木星、(己)土星、(庚)天王星、(辛)海王星,火星轨道位于丙和戊之间,A错误;地外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地外行星中,火星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故B正确;火星和丙(地球)没有相互绕转,不能形成天体系统,C错误;八大行星中木星和土星的质量和体积分别居第一、二位,D错误。选择B。
【2题详解】
在太阳系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小行星带,贝努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结合上题,正确答案为B。因此排除A、C、D,选择B。
【点睛】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有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甲乙两地都是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其共同的原因是( )
A. 气候湿润 B. 大气透明度差 C. 海拔高,空气稀薄 D.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4. 下列关于太阳大气层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大气层光球表面温度最高
B. 从外到里太阳大气层可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
C. 黑子和耀斑出现的周期一定是11年
D. 发出可见光数量最多的是色球层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很多,有海拔高度、地形、纬度、天气状况等。甲、乙两地均为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但是成因不同。甲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乙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所以两地的共同原因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D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海拔很高,空气稀薄,是甲地突出特点,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题详解】
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即从外到里太阳大气层可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B正确;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气温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升高,故日冕层表面温度最高,A错误;黑子和耀斑出现的周期大约是11年,C错误;发出可见光数量最多的是光球层,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很多,有海拔高度、地形、纬度、白昼长短、天气状况等。青藏高原为我国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而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辐射最贫乏区。
2021年11月21日18时51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震中)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多地民众通过手机等提前接收到了ICL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地震预警。下图示意地震发生时重庆市和成都市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能力更强 B. 震源位于地幔
C. 纵波到达时地面建筑前后左右摆动 D. 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6. ICL地震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主要是利用( )
A. 人们对该地地质构造的研究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 人们对地震发生条件的研究
【答案】5. A 6. C
【解析】
【5题详解】
震源深度11千米,地壳平均深度为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深度为39-41千米,故震源位于地壳,B错误;纵波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使物体左右摇晃,故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能力更强,纵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能力较弱,A正确,C错误; 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故可利用这一特征,感知到纵波时,对地震提前预警,C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并不能预警,B错误;对该地地质构造和地震发生条件的研究并不能提供预防信息,A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烈度是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近日考古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奥古斯塔山脉中挖出了2.4亿年前(中生代)的巨大鱼龙化石,其中仅头骨的尺寸就超过2米,经过详细研究后被归类为新物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下列生物化石最有可能与鱼龙化石在同一时期的地层中发现的是( )
A. 被子植物 B. 哺乳动物
C. 裸子植物 D. 古老的两栖类动物
8. 下列关于该时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盛
B. 始祖鸟开始出现,鸟类开始发展
C. 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为主要代表植物
D. 现代地貌格局与海陆分布基本成型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巨大鱼龙化石生活在中生代,最有可能与鱼龙化石在同一时期的地层中发现的也应是生活在中生代的生物。被子植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A错误;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B错误;裸子植物主要繁盛在中生代,C正确;古老的两栖类动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恐龙繁盛,A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晚期,始祖鸟开始出现,鸟类开始发展,B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生代以裸子植物为主,以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为主要代表,C正确,不符合题意;现代地貌格局与海陆分布基本成型发生在新生代,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以恐龙为代表,此时陆地上裸子植物繁盛。
9. 下图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 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 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 甲—流速快—侵蚀作用—防洪堤用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是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显著,主要修筑堤坝或是其他水利设施,减少洪涝灾害的威胁,D正确,A错误。乙处是凸岸,流速慢,沉积作用显著,地势平坦,可以作为建设用地,如住宅用地,B错误。乙地水浅,不适宜建设港口,C错误。故选D。
图1是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海滨“蓝窗”景观,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图2、图3分别是喀斯特地貌和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1“蓝窗”坍塌后,残留在海水中的M部分,形成过程为( )
A. 海蚀桥—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柱
B. 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
C. 海蚀洞—海蚀穴—海蚀桥—海蚀柱
D. 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海蚀柱
11. 图2洞穴和洞穴内微景观钟乳石、石柱的成因分别是( )
A. 流水侵蚀、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流水堆积
C. 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12. 在沿海地区,冰川消融后,可演变为峡湾的冰川地貌是图3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0. D 11. C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残留在海水中的M部分是海蚀柱。由图1和所学海浪侵蚀地貌可知,海浪侵蚀向海洋突出的基岩海岸,形成海蚀穴;海蚀穴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海蚀洞;海蚀洞贯通后形成海蚀拱桥;顶部受外力作用崩塌后,海岸边形成海蚀崖,残留在海水中的部分形成海蚀柱,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图2的洞穴是溶洞,是具有溶蚀力的水侵蚀可溶性岩石形成的,故其成因是流水侵蚀(溶蚀);钟乳石(石钟乳)和石柱由于含有碳酸盐的水不断沉淀后形成的堆积体,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故选C。
【12题详解】
图3中①是角峰,②是冰斗,③是U型谷,④是刃脊。在沿海地区,冰川侵蚀作用可形成U型谷(冰川槽谷),当冰川消融后,海水灌入,形成峡湾。C正确,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中,溶洞、地下河等是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由流水沉积(堆积)作用形成的。
读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③①② D. ①②③④
14. 下列对图示判断,错误的是( )
A. M处气温较N处低 B. 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 气流a自东向西运动 D. b处盛行上升气流
15. 若该图表示某时段海陆间形成的热力环流,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
A. 白天,M表示陆地,N表示海洋,近地面风由N吹向M
B. 白天,M表示海洋,N表示陆地,近地面风由M吹向N
C. 晚上,M表示海洋,N表示陆地,近地面风由M吹向N
D. 晚上,M表示陆地,N表示海洋,近地面风由N吹向M
【答案】13. D 14. C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同一水平高度,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所以①的气压高于②,③的气压高于④;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①的气压高于④,②的气压高于③,所以气压值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4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M处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N处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水平方向上气流a由①处流向②处。说明M处气温低于N处,b处盛行上升气流;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气流a自西向东运动,C错误,ABD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选项,所以选C。
【15题详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气压比海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如果是白天,气压高的M地是海洋,气压低的N是陆地,近地面风由M吹向N,B正确,A错误。晚上情况相反,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9年10月该地区却出现了多次重度雾霾天气。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
A. A增强C减弱 B. A增强D增强 C. B减弱C增强 D. B增强D减弱
17. 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 A减弱 B. B减弱 C. C减弱 D. D减弱
18. 2019年10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 )
A. 静风天气多 B. 空气对流强 C. 大气降水多 D. 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16. D 17. B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A是太阳辐射,B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D是大气逆辐射。“秋高气爽”的天气,说明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D弱,气温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发生雾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图中B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雾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2019年10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静风天气多,A正确;大气降水多、空气对流强、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雾的形成,雾霾天气少,BCD错误。故选A。
【点睛】“秋高气爽”是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较大。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降水、大风天气不利于雾形成。
读大西洋年平均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关于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的含义,组合正确的是( )
A. ①—温度,②—密度,③—盐度 B. ①—温度,②—盐度,③—密度
C. ①—密度,②—温度,③—盐度 D. ①—密度,②—盐度,③—温度
20. 影响②呈现如图分布规律的根本原因是( )
A 洋流 B. 气压 C. 经度 D. 太阳辐射
【答案】19. C 20. D
【解析】
【详解】1.结合图示可知,①曲线大致从两极向赤道减小,符合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规律;②曲线大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符合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应该是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曲线;③曲线大致从副热带地区向南北两侧递减,符合表层海水盐度纬向分布规律。因此组合对应①:密度,②:温度,③:盐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②曲线大致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符合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应该是海水温度分布曲线。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大洋表层海水温度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不同的缘故,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温度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温度就低,D正确。暖流和寒冷主要影响局部海水表层温度,A错误;气压和经度不会影响海水温度,BC错误。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湖陆风是指发生在沿湖地区,由于湖泊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风向存在明显昼夜变化的天气现象。下图中鄱阳湖西侧的甲地湖陆风现象明显。
材料二:2021年末,鄱阳县发布了霜冻蓝色预警,为了防范农业生产受损,当地农民采用了灌溉法和熏烟法等防御措施。
材料三:根据卫星地图信息显示,赣江在入湖口处形成有明显的河口坝。
(1)乙地是鄱阳湖畔的著名沙山,该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沙山面积增长最快的季节是____。
(2)从大气保温作用的角度解释熏烟法防霜冻的原理。
(3)说明入湖口处河口坝的形成原因。
【答案】(1) ①. 风力堆积 ②. 冬季
(2)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3)河流沿途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地势逐渐趋于平坦,在湖水加之受到湖水的顶托作用,流速逐渐减慢,河流搬运泥沙的逐渐沉积,因此在河流入湖口处形成沙坝;随着河口坝的逐步生长,赣江被分流成北、中、南三大分支,流水动力减弱,在洪水期不断摆动,伴随着泥沙的继续沉积,河口坝面积增大逐渐平原化。
【解析】
【分析】本题以鄱阳湖及西侧的湖陆风、湖区灌溉法和熏烟法等防御霜冻措施和赣江入鄱阳湖的河口坝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主要涉及大气的热力作用、外力作用和流水堆积地貌等地理问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风力和流水地貌,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乙地的沙山位于湖泊沿岸地区,该地区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因此此处的沙源应来源附近湖泊底部流水沉积的河沙,但湖泊水位降低时,也就是冬季时,湖泊沙源裸露,因为该季节鄱阳湖处于枯水期,湖滩出露面积大,沙源丰富。此时冬季当地温差大,风力强劲,风力携带湖底泥沙运动上岸,遇到河岸地势较高的丘陵阻挡,风力减弱,沙尘逐渐堆积形成沙山。
【小问2详解】
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夜晚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较弱,对地表的保温作用较差,此时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和尘埃颗粒,二氧化碳和尘埃颗粒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小问3详解】
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注入湖口处,湖底地势逐渐趋于平缓,在加之有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在河流入湖口处形成河口坝;然后河流逐渐分叉分成北中南三支,进一步沉积泥沙,河坝逐渐增大形成平原。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麻黄洞位于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境内,是一种单入口水平洞穴。洞内CO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周期性特征,下图为冬、夏季节洞内外通风情况。当地居民为治理石漠化,采用稻草秸秆覆盖种植毛竹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1)判断图a、b对应的季节,并说明它们的通风差异。
(2)分析麻黄洞内CO2浓度夏高冬低的原因。
(3)说明用稻草秸秆覆盖方式种植毛竹的原因。
【答案】(1)图a为夏季,图b为冬季;夏季限制性通风(通风弱),冬季积极性通风(通风强)
(2)夏季雨热同期,生物作用强,上覆土层中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活动作用释放大量C02,溶入水中随岩溶管道或基岩裂隙下渗进入洞穴中;夏季洞穴内生物呼吸作用强排出CO2多;夏季溶蚀作用强,洞穴内滴水脱气排出CO2多;夏季洞内外气流交换弱,C02积累多。
(3)喀斯特地貌难以保存地表水,不利于毛竹成活:稻草秸秆覆盖可减少地面蒸发;降水时稻草秸秆自动储水,提高土壤含水量;秸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覆盖抑制杂草生长
【解析】
【分析】该题以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麻黄洞冬、夏季节洞内外通风情况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考查了热力环流、喀斯特地貌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a图洞内外大气流动是底部由洞内流向洞外,b图洞内外大气流动是底部由洞外流向洞内。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夏季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气温低,形成高压,洞外气温高形成低压,高压流向低压,底部大气由洞内流向洞外,因此a为夏季;冬季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洞内气温高形成低压,洞外气温低形成高压,底部大气由洞外流向洞内,因此b为冬季。而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因此夏季洞内外温差较小,环流较弱,通风较弱;而冬季温差较大,环流较强,通风较强。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该洞应为喀斯特地貌区发生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洞,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之一就是CO2丰富,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夏季雨热同期,生物作用强,上覆土层中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活动作用释放大量C02,加之流水溶蚀作用的影响,CO2溶入水中随岩溶管道或基岩裂隙下渗进入洞穴中,在沉淀作用影响下,洞穴内的滴水脱气排除CO2多;此外,夏季洞穴内生物呼吸作用强排出CO2多;同时根据上题可知,夏季洞内外气流交换弱,C02积累多。
【小问3详解】
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受到流水溶蚀作用影响,该区域地表水缺乏,且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对于毛竹生长不利。用稻草秸秆覆盖方式可减少地面蒸发,降水时稻草秸秆自动储水,提高土壤含水量,另外秸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覆盖也可抑制杂草生长。
2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图1),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图2示意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3示意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地表径流和下渗的影响。
(2)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异同,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宁夏中卫压砂西瓜非常著名,当地人在瓜地地表铺一层砂石(如图1),请指出这种做法的原因。
【答案】(1)砂石覆盖层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
(2)砂田与裸田的蒸发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较相似;砂田的蒸发量总小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3)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大昼夜温差,利于瓜果的糖分积累。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农业区位条件的改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于砂石覆盖地表,从而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地表径流的流速减慢,下渗增多,有效削减了地表径流量。
【小问2详解】
异同点既要说明相同点,也要说明不同点。读图2可知,相同点在于:砂田和裸田蒸发量随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似。不同点在于:整体而言,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的蒸发量。由此可知,由于砂石的覆盖,可以有效减弱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蒸发量,保持土壤水分。
【小问3详解】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在地表铺设砂石,可以增强下渗,同时减小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瓜果的种植和生长。其次,在地表铺设砂石,砂石的增温快,降温快,有效增大了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提高瓜果品质。
【点睛】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8月暑期作业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8月暑期作业检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量,5°B, 据图推测2007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国际学校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国际学校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含解析),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