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自测试题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5516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自测试题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自测试题答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①独特的政治背景,D【解析】“赞美”说法错误,①叙述视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自测题聊城二中参考答案1.A【解析】“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可知,“头等重要的事”是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代表协调人神关系不重要。2.A【解析】“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可知,政治的本 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是政治的任务,并不是说这样就需要尽最大可能维护每个个体、集团的利益。3.B【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A项是在说以德治国。B项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诗歌能济世劝俗,拾遗补阙。符合题意。C项是在说诗人经历磨难而后创作出好诗。D项是在说诗人看待人生的态度。4.①白居易此句是在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②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虽然诗歌本质上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但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本质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政治的任务亦然,这就与诗歌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独特的政治背景。②政治的推动力。③政治具有活力性。(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6.D【解析】“赞美”说法错误。这段描写写出了人们的忙碌和欣喜,暗含了作者对人们这一生存状态的惆怅和沉思。7.C【解析】根据“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可知,老王婆整个秋天都没有停脚只是因为恰逢丰收时节,她十分忙碌,并没有借此逃避丧子之痛的意思。8.①引出下文写夜间村庄里的忙乱,与结尾部分第二天早晨的凉爽平静形成反差。②与老王婆的故事相呼应,营造紧张、悲凉的氛围。(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9.①叙述视角:《祝福》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②叙述方法:《祝福》中在“我”回鲁镇的故事中插叙了祥林嫂的故事,而文本一则主要以顺叙的方式展开。③叙述语言:《祝福》中叙述祥林嫂故事的语言简洁客观,而文本一在叙述中穿插景物描写,语言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情感张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C【解析】“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子哙”作“与子之国”的主语,“不如听之”与“子哙与子之国”之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根据前文“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国,故应在“秦伐韩”后断开,排除A项。11.B【解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12.A【解析】“答应了”说法错误。当齐王准备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齐王静观其变,齐王于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发兵燕国。13.(1)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不肖”“之梁”“举兵”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大王十分憎恶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憎”“虽然”“托”各1 分,句子通顺1分)14.①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②在齐、魏混战之时,趁机攻打韩国,打通东出函谷关之路。③率军直逼周天子的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每点1分,意思对 即可) 【参考译文】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动用泰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国,是我的盟国。秦国进攻韩国,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任其发展,不去干涉。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住禅让给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于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将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于是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去世后,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诽谤张仪,说:“张仪侍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来谴责武王的使者又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计,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什么计谋?”张仪说:“替国家考虑,东方诸国发生大的军事行动,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阻挡,直逼周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和户籍,这就是称王的大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把张仪达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进攻魏国。魏襄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心,请允许我使齐国撤军。”于是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已经处理完毕,他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既然如此,大王在秦王面前未免太抬举张仪了。”齐王说:“我十分憎恨张仪,张仪所在的地方,我必定攻打那里,先生为什么说我抬举张仪呢?”冯喜回答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的地方。张仪离开秦国的时候,就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谋划,东方诸国发生大的军事行动,这样大王可以更多地夺取土地。齐王十分憎恨我,我所在的地方,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让我这不成材的身子前往魏都大粱,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魏国、齐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大王可以趁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使秦兵东出函谷关没有阻挡,直逼周天子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和户籍,这是称王的大业。’秦王认为他说得很对,派出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国果真进攻魏国,这是大王对内使国家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的境地,却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 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15.C【解析】“叙事怀古”说法错误,应是议论怀古。16.①“菰菜莼羹”使用了张翰见秋风思归家乡的典故,但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否定了归乡的可行性,只能默默地目送征鸿南归,表达了词人宦游各地、归乡不得的愁思。②“人间俯仰陈迹”使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典故,是说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年华逝去,壮志尽付东流,表达了词人对盛年易逝、事业无成的慨叹。(每点3分;指出运用的典故1分,分析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背景】此词从登平山堂所见景物写起,转入抒情、议论,除了怀念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发了对国土未被收复的愁恨。【白话译文】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文学赏析】此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一则写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绿,连下的雨都映成碧绿的颜色,二则写出秋雨过后,山色、田野都变得更绿,仿佛为碧绿的雨丝染过似的,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这样的晴昼景色。南国的秋并不如北国那样凄凉萧索,但词人的愁情却弥漫在“江南江北”,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坐着的有仇来自自伤飘泊无定和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鲈鱼脍,就命驾而归。“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苹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苹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17.(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3)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18.①一穷二白 ②攻坚克难 ③一蹴而就 ④远见卓识(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19.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建成。该核电示范工程具有固有安全特性。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20.①比喻:把科研比作登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科研过程的艰难。②设问:先用“克服困难需要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的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1.C【解析】文中的“它们”是代词,指代“大象”。A、B、D三项中的“它们”都是指代一群非人物体,与原句用法一样;C项中的“它们”是两个事物的合称,与原句的用法不一样。22.①也关乎大象的存亡 ②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③寻找食物满足自己的食欲(每处2分,符合语境以及字数要求即可)23.【写作指导】材料叙述了黄国平的奋斗历程,交代了他执着的信念,并且借“有人说”进一步点出了写作的关键。对于“梦想”“出身”“选择”和“奋斗”等的感悟和思考自然成了写作的中心。作文可以写对某一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写总体的感悟和思考。无论选哪一种角度写作,都要力求做到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文体鲜明,内容丰富深刻,语言富有文采。参考立意: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②出身不能选择,要去的地方可以选择;③奋斗的人生最可贵;④让穷困变成前进的动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自测试题答案卷
这是一份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自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三九师联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共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