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课后测评
展开《芣苢》课中
一、课内分析
1.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可以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2.这首诗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3.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4.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二、古代诗歌阅读
5.《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6.《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7.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9.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10.《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1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1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参考答案
1.不能。这首诗用句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可以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然后分析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再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是否可以更换。
从诗中来看,“采、有、掇、捋、袺、襭”是一系列动作,“采”意思是“采摘”,“有”意思是“获取,据为己有”,“掇”意思是“拾取”,“捋”意思是“成把地从茎上捋取”,“袺”意思是“用一只手扯住衣襟把芣苢装进去”,“襭”意思是“把衣襟两角掖在腰带间,两手同时把芣苢装进去”;由此可知,这几个动作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这里展示的是劳作的过程,存在先后的顺序。
2.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诗歌分别运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6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①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6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②展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来概括采摘芣苢的全过程,这6个动作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看起来层层递进、有条不紊,非常连贯流畅。当几个单独的动作聚在一起进行系统内部优化之后,采摘的过程就变成了一场用肢体表达艺术的活动,把日常的劳动升华成行为的艺术。先民们对劳动的熟练程度,给人一种游刃有余的美。原本生长于草野的车前草,经过劳动者的几道工序就成了盘中餐或者是治病的药,是对先民改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采摘芣苢的人当时的劳动者,即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在周朝实行“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达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求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他们也会采摘野菜来充饥。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他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他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便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所以他们唱的诗歌是让人感到快乐幸福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虽然简单但细节描写非常典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效果?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然后理解“细节描写”这一概念,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
就本诗来看,这首诗歌主要描写采摘芣苢的过程,使用一系列动作来展现,如一开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是说在野外路旁长满了繁茂的车前菜,妇女们赶快把它采来作菜吃,这一动作表现出妇女们相互呼唤结伴前往平原旷野;“有之”,是妇女们看到芣苢,怀着喜悦的心情动手采;“掇之”,是妇女们兴致很高,一棵一棵地拾起来;“捋之”,是妇女们越采越有劲,一把一把地捋来;“袺之”,是采得多了,手提衣襟兜起来;“襭之”,是在腰带间掖起衣襟,满载而归,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考生可以圈出这些动词,然后从人物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分析效果。
3.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
本诗在形式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通过诗中的动词可以看出,这是描写人们采芣苢的过程。并且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反复的音乐感,传达出全诗欢快的节奏。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的过程。所以这是一首劳动的欢歌,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4.①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②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沽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③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然后回顾《诗经》的艺术特色,再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诗经》的艺术手法之一,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兴,是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比喻。从本诗来看,没有涉及芣苢以外的诸如节候、风景等任何事物,而是用赋体手法,只通过对芣苢形象与采芣莒的劳动节奏及过程进行了描写,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艺术手法之二是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就本诗来看,“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艺术手法之三是想象。诗中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但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诗歌虽然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以及行为动机,但通过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的情景可以让读者仿佛看到那个欢快的劳动场面。
5.《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赋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句式完全一样,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象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因此这种重章叠句式的处理诗歌,并不单调,也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反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中表达技巧以及主题思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审清题目要求“《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然后再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句,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概括总结。《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6.赋
7.“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本诗选自《诗经》,诗歌直接描写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情景,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用三节的动词变化来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把握诗歌手法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他都是在重复地一章内容。变化的动词分别是“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这六个变化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她们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劳动者收获渐丰直至满载而归的愉悦欢快心情。
8.C
9.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赋、比、兴手法”错,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信息性很好起来即可。
诗歌描绘的是春天的内容,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的采摘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欢乐在这艰难之中。
吟咏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变化的动词,如:采、有、掇、捋、袺、襭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的快乐。
10.赋
11.“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12.①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②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③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④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歌描写了妇女采芣苢的情景,用三节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所运用的手法来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反复讽咏”的意思是使用赋的形式,对事情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意思是自然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本诗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古代诗歌阅读,九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6.1 芣苢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1 芣苢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雅”,共105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