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琵琶行并序》课后-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561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琵琶行并序》课后-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561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琵琶行并序》课后-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8561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前课中课后同步试题精编
语文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琵琶行并序》课后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门前冷落鞍马稀C.暮去朝来颜色故 D.凄凄不似向前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色衰(姿色)B.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C.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D.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马之千里者B.铮铮然有京都声 沛公然其计,从之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得复见将军于此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青冥浩荡不见底 浩荡:形容广大、广阔B.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随随便便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D.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江州司马青衫湿C.使快弹数曲 D.妆成每被秋娘妒6.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7.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8.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9.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请你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可真难,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10.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D.不可等闲视之。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12.《琵琶行 并序》中有些环境描写的诗句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气氛。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乐声动人、听者全神贯注的气氛。C.“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烘托了孤独寂寞的气氛。D.“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与朋友饯别的凄凉情景。二、语言表达13.下面两副对联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顺序已被打乱,请重新组成对联。(只写序号)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 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1)上联: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④神归东洛 ⑤笔诤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14.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叫“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15.右面这幅图片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插图,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图片中的情景。要求:语言鲜明、生动,50字左右。16.语言综合运用。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琵琶音乐的千古绝唱,更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的真实写照。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之“良久立”,不啻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请围绕“良久立”及其前后细节,写一段琵琶女内心倒海翻江、情感变化复杂难陈的文字。要求:(1)从琵琶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来写;(2)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有心理和动作描写,富于感染力;(3)不少于200字。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琵琶行戴复古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白乐天,白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17.下列诗句中的“渠”与“为渠感激作歌行”中的“渠”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B.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C.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李贺《三月过行宫》)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18.戴复古对白居易写作持怎样的态度?他有什么见解?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一)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二)琵琶行(节选)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9.下列对《夜筝》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表现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有很强的画面感。B.首句写明月,借月点明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明净美好,衬托了弹筝女子的形象。C.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D.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20.请比较两首诗,分析二者在描写内容上的异与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夜闻歌者①白居易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她的歌唱和哭立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22.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信”,古义:实在;今义:诚实、书信。B.“冷落”,不热闹。古今意义相同。C.“颜色”,古义:人的脸色;今义:色彩。D.“向前”,古义:以前、刚才;今义:朝着前方(面)。故选B。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出官”:意思应是“(京官)外调”。故选B。3.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C项,均为介词,在。D项,动词,“创作”;动词,“认为”。故选C。4.A【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项,正确。B项,快,畅快。C项,去来,走了以后。来,助词,无实义。D项,觉,醒。故选A。5.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A项,被动句,迁谪,被贬谪。语意为这天晚上才觉得有被贬谪的意味。B项,被动句,湿,被打湿。语意为我江州司马青衫衣襟被泪水打湿。C项,省略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语意为让她又弹几曲。D项,被动句,被秋娘妒,被同行歌妓们嫉妒。语意为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故选C。6.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A项,“主人”“客”分析,互文。B项,“丝竹”,借指音乐,是借代。C项,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是互文。D项,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目不识丁、知识浅薄的人。形容陋室不陋,来访者高风亮节。是互文。故选B。7.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B项,错在“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这个地方。因为“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不能简单理解为“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个互文句的意思: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故选B。8.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A项,曲解文意,错在“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这个地方,这是对歌女不愿见人的原因的误读。结合后文可知: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昔日的她是青春靓丽,“五陵少年争缠头”,而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故选A。9.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C项,“相逢何必曾相识”多用在第一次见面的场合,而不能用于“我们一起流汗,一起流泪”的熟人语境。故选C。10.B【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与例句一样,都为“随随便便、轻易”,其它几项都都为“平常”。11.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句类试题。A项,“衬托音乐前奏昂扬”说法不当。B项,“反衬音乐前奏成功”说法不当。D项,“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说法不当。1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作用分析。A项,“苍劲悲壮”错误。此句写秋天景色,枫叶、荻花(就是芦苇花之类的)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写景中也透漏了作者些许的悲凉感情。气氛应是一种浅淡的“悲凉”。13.(1)上联:①④;下联:②③(2)上联:⑤②⑥:下联:①④③【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联式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此题,首先找出结构相同的短语,组合成句,再根据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确定出上下联。(1)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2)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诤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祭祀。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14.示例: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期间他所写的《琵琶行》一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本语段主要讲“浸月亭”的来历,由第一句话可知,该亭子是“周瑜点将台”的故址;紧接着介绍叫“浸月亭”的原因: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最后提炼概括,不超过规定字数,语义通顺即可。15.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一袭青衣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与清风明月相应和。【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力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解答此题,要联系《琵琶行》中诗人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组织语言时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句 式的整散结合,力求语言生动形象。16.听罢杜司马的生平叙述,竟与我也有几分相似,沦落天涯的相知客,与我心中的那份酸楚产生了共鸣。再美好的事物都会有凋零的时候,我的容华不再,他的繁华难再。美丽庞大的开场未必就会有一个烟花灿烂的收场,无论怎样都还是要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我的琵琶犹在,却难以弹出一曲青春的曲子,杜司马的才华犹在,却难以抒出一段似锦仕途。是惺惺相惜还是怜悯之情?他竟要给我写一首新的《琵琶行》,他是要以此来安慰我们共同的遭遇,还是给未来一份寄托?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就让我再弹一曲这人生之曲吧。【详解】 “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从内容上看,要将琵琶女的内心活动由隐到显地表现出来,同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经历,以及此情此景。从形式上看,不符合第(1)项要求,8分以下给分;缺少一种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各扣3分;语言生涩无感染力,结构不够完整的,扣2分;每少20个字,扣1分。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17.C18.不理解,批评。他认为白居易是一个通达的人,不应该如此放不下自己的贬谪遭际。既然忍受不了,可就近隐居,向陶渊明学习,而不应该对着一个商妇流眼泪。【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渠”,代词,他。B.句意: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与我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渠”,代词,他们。C.句意:御沟里的水荭白蒿把行宫的围墙拥绕,淡红柔绿像宫女的红颊翠眉般妖娇。“渠”,沟渠。D.句意: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渠”,代词,指水塘,它。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的含义是白居易平生豁达,这次感慨自己的被贬遭遇很是不理智,不释然的行为。因此可知,作者对白居易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和批评。“弗堪谪宦便归去”中,作者为白居易指明了道路,在承受不了贬谪之苦时可以辞官归隐,他应该向陶渊明学习,寻黄菊为伴,而不应该哭哭啼啼感慨商妇遭遇的同时感慨自己仕途不顺。19.C20.异:①《琵琶行(节选)》详细描写了弹奏的整个过程;《夜筝》不详写过程,只突出“声停处”这一细节。②《琵琶行(节选)》重点描写了诉诸人听觉的音乐本身的特点;《夜筝》未正面描写听到的音乐。③《琵琶行(节选)》细致地描写了演奏者的动作,《夜筝》则突出了演奏者的形象。同:①二者均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②二者均描写了一个伤感的演奏者形象。【解析】1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结构的分析、语言特点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C项“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错,表现了弹筝女子旁若无人,专注演奏的情景和精神状态。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描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翻译整首诗,明确描写对象,概括形象特点。从内容安排、意境营造、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赏析。本题是比较阅读,作答时答案应分成两个方面,即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内容上看,《琵琶行》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详细描写整个演奏过程,展现琵琶女悲惨的身世遭遇。而《夜筝》诗人注重对素材的剪裁提炼,对音乐的描写只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引起读者对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据此整理答案即可。21.D22.相同点:都用秋月来渲染气氛,显示了两诗基调的凄凉压抑。不同点:《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解析】2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解读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错,诗人表现出了同情的心意。故选D。2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属于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两首诗进行比较前当然是需要充分的了解相关内容,所以翻译是前提。然后宏观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即相同点和不同点。宏观上建议从以下角度思考,比如描写环境时借助了何种意象,比如“用秋月来渲染气氛”,虽然明着问的是表现手法,但不能遗漏所表现的情感,比如“凄凉压抑”。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如《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比如《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题组,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组,选择 简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8.3* 琵琶行并序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