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石之瓠》课中 一、课内分析1.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请分析他们各自的用意。 2.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3.理解下列语句,并指出这句话给你的启发: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五石之瓠》)4.《五石之瓠》一文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5.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6.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五石之瓠》中的形象特点。7.《庄子》中丰富的寓言故事形成了不少成语和典故请举出你所知道的至少三个成语或典故。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B.“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C.“石”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8两,1两=24铢。D.“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10.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以“大瓠之种”为比喻,其实是要说在纷乱的现实社会中,有一些人怀有才能却无法施展。B.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批评惠子的观点,指出有才能的人在施展自己的才华时可能是方法不对,用错了方向,而不是“才能”本身的错误。C.惠子又用大树的比喻进一步申述自己的观点,大树的遭遇是“立之涂,匠者不顾”,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D.庄子继续反驳惠子的观点,指出“无用”即是一种“逍遥”,在那远离尘世的地方,精神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比那些耍小聪明而不免于死亡的“狸狌”强多了。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三、微写作12.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请结合选文中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13.庄子的《五石之瓠》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以“读书养气”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1.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大瓠之种”出自《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它没有用处”,这里的“瓠”暗指庄子的学说,意思是庄子的学说跟“瓠”一样,大而无用。“不龟手之药”,一种药方,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到百金,“客”将秘方献给吴王的回报是裂地而封之;两者差距如此之大是因为所用之异。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究事理,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的内在价值。庄子用“不龟手之药”暗喻自己的学说,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这句话不但是庄子对惠子讲述的“五石之瓠”这一事件的点评,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庄子自己的观点。【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这句话,是对惠子讲述的“五石之瓠”这一事件的点评,即认为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不善于“用大”;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庄子自己的观点: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并非因为大所以无用。3.惠子认为大葫芦太大,装水举不起来,而把它击破了;庄子认为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做成大的腰舟,自由自在地浮游于江湖。惠子与庄子的区别在于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惠子是俗世的视角,庄子是超越现实的视角。世上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过于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概念,有的人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但是擅长做市场营销,你能说他无用吗?庄子与惠子关于“五石之瓠”的对话,启发我们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见。【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意思是: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只有不通达的见识啊!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处,指出惠子思考问题为惯常的思维所束缚,说明人应当不被成见、知识、欲念和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蒙蔽和拘囿,要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也就是庄子“至人无己”的理念。这句话启发我们:世上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过于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见。4.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开篇惠子承认葫芦内空且大,却因为它没有用处把它敲碎了。显然,惠子是从惯常的角度来思考大葫芦的价值的。庄子开门见山,指出问题的根本不是葫芦大而无用,而是人不善于使用。“不龟手之药”用在小处,让人“世世为洴游绕”,这是“小用”。“不龟手之药”用在大处,能够“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此乃“大用”。宋人以百金卖掉药方,外地人得到药方助吴军打败越军,得以“裂地而封”,化小用为大用。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天下事物有用、无用不在于事物的自身,而在于拥有之人是否善用。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通过惠子与庄子关于大葫芦无用还是有用的探讨,以及庄子讲述的“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形象地说明天下事物有用还是无用,不在于事物自身,而在于拥有它的人是否能不被成见束缚,超越自我。5.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遙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因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此题,需要读懂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然后依据所给文段内容,仔细翻译,回答问题。庄子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的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所以,在惠子看来大葫芦是没有用处的。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讲这个故事,庄子是说惠子不会利用大葫芦,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6.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文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本文运用了寓言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顺其自然,豁达无求;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从而可见惠子拘泥于成见、不够通达。7.呆若木鸡;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 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写出至少三个出自《庄子》的成语或典故,考生需要仔细回忆自己阅读过的《庄子》中的文章,找出出自《庄子》中的成语或典故,写出三个即可。如,“呆若木鸡”出自《庄子 达生》,“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游刃有余”出自《庄子·养生主》,“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害群之马”出自《庄子·徐无鬼》,“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另外还有“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等也都出自《庄子》,考生可从中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写出即可。 8.D9.C10.C11.(1)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2)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悠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其”指代的是“大树”,“患”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作为动宾短语,句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B项;“其侧”是“彷徨乎无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彷徨乎无为其侧”和“逍遥乎寝卧其下”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D。9.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典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重要的是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相应的典故。其次,在做题时,要善于联想,根据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回顾、联系相关知识点。最后,是要擅用排除法,将确定错误的选项排除,再考虑、判断剩下的选项。C项,“1斤=8两”说法错误。根据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中的“衡制”,1斤=16两。故选C。10.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其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C项,“而庄子同意他‘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这样大家就只有一同离开这个世界了”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庄子并没有同意“大了就没有用处”的说法,庄子认为惠子“固拙于用大矣”,也就是说,庄子认为惠子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另外,对“众所同去也”的理解也不正确。“众所同去也”的意思是“大家都会鄙弃它的”。故选C。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1)“龟”:皲裂;“一”:同样;“或”:有的人;“封”:封赏;“洴澼絖”:在水中漂洗丝絮;“异”:不同。(2)“夭”:遭到;“害”:伤害;“安”:哪里。参考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分土地来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合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犛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悠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12.作家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没有用处。”这与白岩松的见解不谋而合。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庄子通过两颗看似无用的“大树”和一个残疾的怪人来说明,那些看似“有用”的树和人,都会受人利用、遭人砍伐、不能长久生存下去;而那些看似“无用”的树和人却能免遭祸害、颐享天年,长久地生存下。可见,有用和无用都是相对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有大用;而一些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上却会带来祸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如同一件事物,在有些人看来有用,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而在彼时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关键时候可能有大用。也可以从“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来谈自己的理解。注意联系课文中庄子的相关论述。13.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题干要求运用比喻论论证的方法论证“读书养气”的观点,“读书养气”顾名思义,即为:人可以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修养,汲取书中的精神力量。学生根据读书的作用可以将读书养气比作吃饭喝水,增加自身营养;比作穿衣打扮,可以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等。表述时注意先表明论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精品第二课时当堂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4.1《论语》十二章精品第二课时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孔子周游列国足迹,河南·孔子还乡祠,浙江·衢州·南宗孔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