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
展开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们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极大的灵活性,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B.因为中国匠师们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得到人民认可,所以中国建筑能自成体系。
C.不同民族的建筑体系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式,而一些建筑的形式原先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D.国外一些建筑体系早就以砖石为主要材料,而中国建筑体系中木框架仍是主要结构方法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语言文字中的“文法”和“词汇”为喻,来阐明中国建筑的形式。
B.文章解释了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意,分析了二者对中国建筑的重要作用。
C.文章让读者结合对“大文章”“小品”的感受体会建筑规模的大小,恰切明了。
D.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中“文法”和“词汇”的不同,阐明中国建筑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上的影壁、牌楼等多是出于装饰性的考虑,但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
B.尽管建筑“文法”是惯例法式,但有大如宫殿、庙宇,小如山亭、水榭等不同的建筑“文章”,可见建筑并不用遵循“文法”。
C.建筑的“文法”“词汇”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而来的,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超越建筑材料的限制。
D.中国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法曾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梁架木材依然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4.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从中国人民在长期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考验,而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B.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C.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D.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只不过西方建筑体系很早将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C.中国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不相同,其“内容”也是相同的。
6.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从隋唐至北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
巧妙组合单体建筑,使之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
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休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
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重视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
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材料二: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榇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B.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秩序的特殊需要。
C.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能够得到一定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各旅游景点对其营造技艺有较大的需求。
D.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一般只是用来隔断,划分内部空间。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了建筑的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
B.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这使其适应性比较强,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
C.中国的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梁架由枋、禳之类的横木牵搭。
D.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前者讲中国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美学与传承,后者讲其基本特征。
9.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一项是( )
A.四合院,北边为正房,南边为倒座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它们围合构成一进院落。居住者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其设计中。
B.苏州园林的规划很自由,其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没有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出了较为丰富的景观。
C.山西王家大院有的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D.保定直隶总督署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创新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技,则真是问题了。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世界建筑工程对于钢铁及化学材料之结构愈有彻底的了解,近来应用愈趋简洁。形式为部署逻辑,部署又为实际问题最美最善的答案,已为建筑艺术的抽象理想。今后我们自不能同这理想背道而驰。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表现中国精神的途径尚有许多,“宫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将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验,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的可能创造有特殊富于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节选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有删节)
10.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它们的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则是砖石,说明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文中“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一例,证明了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11.下列对“如同致力于新文学的人还要明了文言的结构文法一样”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传统建筑艺术,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
B.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不能抛弃传统建筑艺术。
C.在大力追求和发展新形式建筑结构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重新检讨过去建筑结构上的逻辑。
D.“宫殿式”建筑是表现中国建筑精神的途径之一,我国艺术背景丰富,有更多可发展的方面。
12.作者认为“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其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的“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材料二: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以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画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殿堂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材料三:
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800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13.下列对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意是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
B.材料三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所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选文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内容上既有对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D.三则材料语言浅显易懂,朴素如话家常,读来使人感到亲切,作者就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使读者欣然接受他的观点。
15.如何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三、选择题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遵循 婉惜 浮雕 琉璃
B.遗址 粱架 葱岭 辉煌
C.提炼 回廊 隐藏 厢房
D.防碍 负重 轮廓 纯粹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抱厦(xià) 翘起(qiào) 额枋(fānɡ) 言简意赅(ɡāi)
B.屋脊(jī) 帷幕(wéi) 殷代(yīn) 砖石墁地(màn)
C.接榫(shǔn) 点缀(zhuì) 戗兽(qiāng) 凤毛麟角(jiǎo)
D.哺育(bǔ) 门槛(kǎn) 穹宇(qiónɡ) 如翚斯飞(huī)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国庆节前市旅游局加大了对本市旅游市场的整顿力度,很多涉旅单位积极配合,服务质量大为改观;但也有一些私人酒店并不配合,表现差强人意。
B.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鏖战,第28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尘埃落定,国手林丹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奋勇拼杀,再次获得了奥运会男单冠军。
C.最近曝光的“房族”们能够轻易占有大批房产,原因大多在于他们本人或是亲朋正掌握着权力;“房族”现象只是房地产市场腐败的冰山一角。
D.CBA总决赛赛后,球迷上传的围殴裁判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在“打人不对”这个原本毫无争议的道德判断面前,网民们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是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
B.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C.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D.我们中国的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最重要、最直观的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是被联合国称之为“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光辉_____,中国古代建筑的__________作品,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的徽派古村落、古民居。
②精致的水晶_______可以让你成为众人的焦点,将你______得美丽、高贵、有品位。
③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________。
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________。
A.①典范 典型 ②装饰 妆饰 ③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B.①典型 典范 ②妆饰 装饰 ③鬼斧神工 巧夺天工
C.①典型 典范 ②装饰 妆饰 ③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D.①典范 典型 ②妆饰 装饰 ③巧夺天工 鬼斧神工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脱离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B.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会有志得意满、一帆风顺的顺境,也会有遇到挫折、一言难尽的逆境。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显不足,妙语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2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遗址(yì) 围绕(rào) 帷幕(wéi) 屋檐(yán)
B.穹宇(qiónɡ) 蚂蚱(zà) 轮廓(kuò) 框架(kuànɡ)
C.琉璃(lí) 影壁(bì) 斗拱(ɡǒnɡ) 戗兽(qiànɡ)
D.点缀(zhuì) 雕刻(diāo) 柁墩(duò) 墁地(màn)
2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部置 显著 妨碍 构成 B.装饰 图案 惯例 遵循
C.体裁 提练 词汇 限制 D.欧州 凯旋 适合 柔和
2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古老边城的夜晚非常宁静,一到天黑家家户户都关起了门,几乎万人空巷。
B.在这个人口密集的工矿区搞易燃品生产很不安全,应遵循曲突徙薪之古训,防患于未然。
C.也许是曲高和寡的原因吧,这篇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共鸣。
D.要创新,有时需要我们偭规越矩,创造新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一场别具一格的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开幕。这虽然是一个科技展,却毫无钢铁机械的冰冷感,倒显出十足的古典美。它就是该馆自主研发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
(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 ,不再分离。其工艺之 ,扣合之严密,整体之 ,给人 之感。
在“七千年前的发明”主题展区,观众可以看到馆藏文物珍品——浙江余姚河姆渡木榫卯,了解榫卯的发明与起源,近距离感受它的沧桑和魅力。在“古代建筑的智慧”展区,灯火辉煌的建筑内景、随意开合的隔扇门窗、迎风摇动的檐角风铃,给人一种气韵天成的视觉震撼,让人叹为观止。观众可以从建筑的整体到局部、从构架到节点,再到榫卯,深入地了解古建筑的内部结构。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还可以学习拆装各种榫卯模型,组装一件小家具。
时代在发展,虽然榫卯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但人们对榫卯的研究和利用却向着更加精深的方向发展,其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的载体。
2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榫卯,是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
B.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构件连接的工艺叫“榫卯”
C.榫卯是肇始于我国古代七千年前的一项重大发明
D.榫卯是中国建筑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
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间不容发 别致 统一 浑然一体
B.河同水密 别致 同一 浑然一体
C.间不容发 精巧 统一 天衣无缝
D.河同水密 精巧 同一 天衣无缝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帮助观众“穿越”回明朝,在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B.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可以“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C.“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可以让观众“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中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D.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穿越”回明朝,通过互动模型观察明朝的榫卯结构。
四、语言表达
2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__________,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__________。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节选自《中国建筑的特征》)
29.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已于2009年7月被部分拆毁,曾经宽阔雅致的院落,如今被一座3层的小楼占据。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心痛。建设方的说法是因为梁、林故居不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册中,他们只是在“依法”拆迁……你同意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30.下面一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三处毛病,请加以修改。
①日前,我校举行了以“科技与我们”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学生科技节。②在科技节的开幕式期间,学生们表演了《超级转基因孵化器》《车轮的遐想》等10多个节目。③他们有的以形体演示,有的用模拟道具,还有的借背景衬托,受到了在场观众的好评。④本届科技节的各项活动将持续10天。
(1)第______句用语不恰当,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句结构不够工整对称,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__句语意与上文矛盾,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随着考古________的不断推进,南越王墓里的印章与封泥、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砖瓦等,都引起了南越王博物馆馆长的极大兴趣。(发掘·挖掘)
(2)春风像清洁工人,用一把神奇的扫把扫除灰尘,把城市________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装饰·妆饰)
(3)不少单位对市政府关于为山区孩子捐献电脑设备的号召,及时做出了积极________。(反映·反应)
(4)要用心揣摩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授课,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
3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小阅读
33.结合第五段,说说中国建筑中被称为“一‘所’房子”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析。
34.第一段末“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35.文章结尾处,介绍研究的参考资料,其作用是什么?
36.成语解释
(1)大同小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变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闻乐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世世代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_____________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以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38.字音。
翼状( ) 墁地( ) 接榫( ) 脊吻( )
斗拱( ) 额枋( ) 水榭( ) 穹隆( )( )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C
6.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7.A 8.D 9.C 10.B 11.D
12.①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②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而我国有丰富的艺术背景。
13.C 14.A
15.“千篇一律”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16.C 17.D 18.A 19.C 20.A 21.C 22.C 23.B
24.A 25.A 26.C 27.B
28.“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 有“大文章”或“小品”
29.示例:我不同意建设方的说法。在追求现代居住方式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古城的历史有更多的呵护?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守护古城文化血脉殚精竭虑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留下一隅可供追忆的空间?我们应善待这种负载浓浓文化气息的建筑。
30. (1)① 在“科技节”后加“开幕式” (2)② 把“期间”改为“上” (3)③ 把“用模拟道具”改为“用道具模拟”
31.发掘 装饰 反应 √
32.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33.①中心性: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
②对称性:左右均齐对称。
③朝阳性:主要房屋一般采取向南的方向。
④主次性:主要部分有砖石墁地,次要部分种植树木花草。
34.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表明中国建筑体系影响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35.介绍研究所需的参考资料,可以窥见出作者的知识渊博,治学谨严。
36.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有千万种变化,形容变化无穷。 喜欢听,乐意看。 形容很多年代,时间无穷尽。泛指延续的各代。
37.科学知识
38. yì màn sǔn jǐ ɡǒnɡ fānɡ xiè qiónɡ lónɡ
语文人教统编版8* 中国建筑的特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3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8* 中国建筑的特征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句子默写,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精品练习,共9页。
高中语文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8*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