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高一模拟选课走班调考
地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松科二井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是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钻井,钻井深7018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松科二井最大深度所处的地球圈层为( )
A. 地壳 B. 莫霍面 C. 软流层 D. 上地幔
2. 松科二井钻穿的白垩纪地层所处的地质时期为( )
A. 古生代早期 B. 古生代晚期 C. 中生代早期 D. 中生代晚期
3. 地震波通过松科二井井底向深处传播时( )
A. 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减慢 B. 横波速度减慢,纵波速度减慢
C. 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加快 D. 横波速度减慢,纵波速度加快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松科二井钻井深达7018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因此松科二井的最大深度位于地壳,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题详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不包括白垩纪,故A错误;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不包括白垩纪,故B错误;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白垩纪处于中生代晚期,故C错误;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白垩纪处于中生代晚期,故D正确。所以选D。
【3题详解】
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松科二井井底位于地壳中,地震波通过松科二井井底向深处传播,先在地壳中传播,波速几乎不变,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加快,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所组成的硬壳,其范围从地表到莫霍面。厚度变化较大,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6公里,最薄处不到5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约33公里,最厚处可达70公里(我国青藏高原)。整个地壳平均厚17公里。
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地区由海浪侵蚀或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下图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①地貌景观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
A. 高度不断增加 B. 宽度不断增加
C. 顶部坍塌变矮 D. 与海岸距离变近
5. ②地貌景观主要由( )
A. 海蚀崖坍塌形成 B. 海蚀柱受海浪侵蚀形成
C. 人工开凿形成 D. 海蚀穴受海浪侵蚀形成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①地貌景观为海蚀柱,受海浪侵蚀作用影响,其高度会降低,宽度会减小,顶部可能出现坍塌,与海岸距离会变远。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②地貌景观为海蚀拱桥,是海蚀穴两侧受海浪侵蚀贯通后形成的,不是人工开凿形成的,D正确,BC错误;海蚀崖坍塌会形成海蚀平台,A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蚀柱受海浪侵蚀作用影响,会变矮小、坍塌;海蚀拱桥是海蚀穴两侧受海浪侵蚀贯通后形成的。
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图为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 )
A. 由河口向海洋变细 B. 大小混杂分布 C. 由海洋向河口变细 D. 较冲积扇更粗
7. 三角洲所在河段( )
A. 以“V”形河谷为主 B. 河床呈槽形 C. 河流落差大 D. 河流径流量小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由材料“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可知,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变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因此该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洋随着流速的减慢颗粒由粗变细,A正确,BC错误;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扇位于山前,一般地势较高水流从陡谷进入平地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因地面坡度的突然变化,水流在平地上散开,无力将沙砾等冲走所致,因此冲积扇颗粒较三角洲粗,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在河流的上游,因地势通常较陡,水流速度较快,以下切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A错误;在河口地区,水流速度减慢,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侧蚀)为主,河床横剖面呈槽型,B正确;由材料“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可知,三角洲所在河段水流速度慢,泥沙沉积形成的,因此三角洲所在河段落差小,C错误;由材料可知,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所在河段是水流速度慢,不一定是水量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流水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包括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景观。常见的流水堆积地貌包括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贺兰山东麓为我国重要的葡萄生产区。保温棚的建设对防止葡萄冻害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贺兰山东麓某葡萄棚某年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棚内外最低气温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该地棚内外温度差异明显,主要是由于( )
A. 棚内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B. 棚外地面辐射较少
C. 大棚削弱了地面辐射 D. 大棚阻挡了地面辐射
9. 冬季在大棚表面覆盖较厚的草苫子,晴朗时为提高保温棚的保温效果,草苫子卷起来的最佳时段为( )
A. 0:00~6:00 B. 6:00~10:00
C. 10:00~16:00 D. 16:00~20:00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虽然大棚对太阳辐射削弱少,但不能增加棚内的太阳辐射量,A错误;保温棚的塑料膜可以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减少棚内热量的散失,但不能削弱地面辐射,C错误,D正确;大棚外地面辐射并不少,B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草苫子卷起来是为了增加棚内太阳辐射量,最好是在白天太阳辐射较强的时段。此时为冬季,太阳辐射较强的时段为接近正午及午后时段,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的设计原理和生产原理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相同。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几乎是“透明”的,太阳辐射可以大部分进入。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来说,塑料大棚和玻璃却是不“透明”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这样,温室和大棚就使得外界的太阳能量能不断进入室内,而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切洋葱,点蜡烛和不,点蜡烛的对比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点蜡烛切洋葱不辣眼睛。下图为点蜡烛切洋葱实验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点蜡烛切洋葱不辣眼睛的地理原理为( )
A. 大气的削弱作用 B. 大气的热力环流
C. 大气的保温作用 D. 大气的温室效应
11. 下列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解释该地理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在砧板的两侧点蜡烛,两侧气温升高,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洋葱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空气由洋葱处流向两侧点蜡烛处,有利于洋葱的刺激性气味扩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洋葱处气温低,气流下沉,蜡烛处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热力环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地中海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年蒸发量。下图示意地中海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垂直剖面,假设直布罗陀海峡处海水交换温度不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若把地中海看作一个湖泊,则此处水体交换相当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
A. 水汽输送 B. 地表径流 C. 降水 D. 下渗
13. 下列组合能够满足地中海的海水体积和盐度维持不变的是( )
A. S1=S2,Q1=Q2 B. S1=S2,Q1>Q2
C. S1<S2,Q1>Q2 D. S1<S2,Q1<Q2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把地中海看作湖泊,直布罗陀海峡部分相当于河道,由地中海到大西洋的水体交换相当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地中海的海水蒸发后,体积减小,盐度上升,故S1<S2,地中海获得一些较淡的大西洋海水补给,Q1>Q2,地中海的入流量大于出流量,才可以弥补蒸发的水量损失,保持地中海的海水体积和盐度不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湖海之间的水体交换相当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影响盐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图为某区域的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植被景观主要分布在( )
A. 热带地区 B. 亚热带地区 C. 温带地区 D. 寒带地区
15. 该地植被景观的特点是( )
A. 垂直结构简单,以乔木为主 B. 垂直结构复杂,以灌木为主
C. 植被种类丰富,多茎花、板根 D. 植被秋冬季落叶,叶片有蜡质层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植被茂密,树木高大,有板根现象,推断其为热带雨林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植被前年旺盛生长,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浮生植物等,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还分布在墨西哥、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东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高,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常绿。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雨林中的树木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能总辐射量是只考虑了受地球大气成分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地球大气成分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下图为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1)指出地球大气成分削弱太阳辐射的主要途径。
(2)据图描述赤道至高纬地区大气中云量的分布规律。
(3)简述有效总辐射为人类提供能源的方式。
【答案】(1)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气尘埃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起到散射作用。
(2)赤道附近云量最多;自赤道向副热带地区云量减少,副热带地区云量最少;自副热带地区向高纬地区云量又呈增加趋势。
(3)直接为人类提供热能如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转化为电能如太阳能电站等;提供地质时期的太阳能如煤、石油、天然气。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气候、太阳能利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中可知,有效总辐射量低于可能总辐射量,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反射、吸收、散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气尘埃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起到散射作用。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赤道地区云量最多。判断赤道至高纬度地区大气云量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云量最多;自赤道向副热带地区云量减少,副热带地区云量最少;自副热带地区向高纬地区云量又呈增加趋势。
【小问3详解】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因此有效总辐射为人类提供能源的方式为:直接为人类提供热能如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转化为电能如太阳能电站等;提供地质时期的太阳能如煤、石油、天然气。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1000km的高空。大气垂直方向有明显的分层,不同大气层的组成、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图为某大气层温度变化图,该大气层中多流星和极光现象。
(1)描述该大气层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并说明80km以下高度气温变化的原因。
(2)简述该大气层多流星和极光现象的原因。
(3)说明该大气层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影响。
【答案】(1)变化特征:80千米以下,随高度增加气温迅速降低,80千米以上,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原因:由于80千米以下的大气层中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2)因为该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现象;因为电离层中就已经有粒子存在,可以与星体产生摩擦出现流行现象。
(3)该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高层大气温度变化图为材料来设置试题,涉及高层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流星和极光现象的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通过图文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该层主要位于50-55千米(平流层顶)以上,统称高层大气。由图示可知,从平流层顶至80千米以下的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因为该层中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吸收掉了,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小问2详解】
据图示可知该大气层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风的带电高能粒子被地磁场导引带进地球大气层,并与高层大气(热层)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极光现象。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电离层中就已经有粒子存在,可以与星体产生摩擦出现流星现象。
【小问3详解】
该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海为大西洋东北部的边缘海,附近有世界著名的渔场。下图为北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判断图中A洋流的性质,并说明其对海上航行的不利影响。
(2)分析北海附近海域出现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
(3)简述波罗的海海水盐度较低的原因。
【答案】(1)性质:暖流。影响:减慢自北向南航行船只的速度,增加燃料消耗;与寒流交汇的附近海域容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2)地处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深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泛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3)纬度较高,气温低,降水量较多,蒸发量较小;沿岸河流众多,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与大西洋通道狭窄,高盐度海水进入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性质、渔场成因、盐度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属于暖流。其对海上航行的影响,一是影响航行速度,二是影响航行安全。该洋流自南向北流,会减慢自北向南航行船只速度,增加消耗燃料;同时,暖流水汽含量较大,海域所处纬度较高,加之受北冰洋南下冷水的影响,易形成海雾,影响航行安全。
小问2详解】
北海渔场的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而密度比较小的暖水上升,使得海水发生垂直搅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深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泛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利于形成大的渔场。
【小问3详解】
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水蒸发量小;该海域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附近,降水量较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其次,读图可知,波罗的海周边有多条河流注入,河流对海水盐度有一定的稀释作用;最后,波罗的海深入陆地,海域较封闭,与大西洋盐度相对较高的海水的交换能力弱,所以波罗的海盐度较低。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表形态不断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主要表现为风化、风力、流水,冰川以及海浪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分别为我国两种常见的地貌景观图。
(1)指出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名称及主要外力作用。
(2)说明图左所示地貌景观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简述图右所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1)左图景观为峰林景观,其外力作用为流水溶蚀;右图景观为风蚀蘑菇,其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
(2)受流水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崎岖不平,缺乏平坦的地形;水土已流失,土层薄;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易漏失,地表水资源短缺。
(3)上层岩石岩性较硬,不易被外力风化侵蚀;下层岩石岩性较软,已被外力风化侵蚀;长期的风力差异侵蚀,导致上大下小的形状,出现类似于蘑菇状。
【解析】
【分析】本题以喀斯特地貌与雅丹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流水溶蚀与风力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的影响、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景观可知左图景观为峰林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外力作用为流水溶蚀;右图景观为风蚀蘑菇,为雅丹地貌,其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
【小问2详解】
左图为喀斯特地貌的峰林景观,喀斯特地貌区的石灰岩易富含碳酸钙,遇酸性水易受流水溶蚀,受流水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崎岖不平,缺乏平坦的地形;易受流水溶蚀,水土易流失,土层较薄;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易漏失,地表水资源短缺。
【小问3详解】
由于上下岩性硬度不同,上层岩石岩性较硬,不易被风力风化侵蚀;下层岩石岩性较软,易被外力风化侵蚀;加之该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劲,长期的外力差异侵蚀,导致上大下小的形状,类似于蘑菇状。
2023聊城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聊城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聊城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研)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聊城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研)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研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模拟选课走班调研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