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遂宁射洪太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太和中学高二年级2022年下期期中测试考试
生物学科试题
(答题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杨静 审核人:曾琴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 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一项正确。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2.能够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的育种方法是( )
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多倍体育种
3.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
4.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方法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
A.按照人类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 B.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内环境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6.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 ②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③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④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保持稳态
⑤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⑥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出现组织水肿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7.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 )
A.基因重组,基因重组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8.下图甲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丙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图丙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电流左进右出为+电位
B.图乙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图甲a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
9.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
C.此图可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D.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④的反应属于反射
10.下图是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兴奋部位形成"内正外负"电位状态,是因为该部位Na+内流
C.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Na+的通透性大
D.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11.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C.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
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12.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3.下列各组化合物都能在内环境中找到的是( )
A.脂肪酸、二氧化碳、血红蛋白 B.血浆蛋白、葡萄糖、神经递质
C.载体蛋白、血清球蛋白、氨基酸 D.呼吸酶、胰岛素、血清白蛋白
14.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下列对此现象解释中错误的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的CO2 可经呼吸排出 D.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彻底分解
15.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16.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寄生虫感染 B.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C.肾小球发炎 D.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17.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
18.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1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B.杂交育种能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C.三倍体无籽西瓜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D.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
20.下列不属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的药物是( )
A.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得白细胞介素 B.从酵母菌体内获得干扰素
C.从大肠杆菌体内获得胰岛素 D.从青霉菌体内获得青霉素
21.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白花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白花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22.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
C.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2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因为基因重组而出现AA、Aa、aa的后代
B.基因突变只能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产生
C.基因突变后,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
D.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变异来源都可以是基因重组
24.同一玉米棒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 )
A.缺失 B.重复 C.倒位 D.易位
25.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序列变化,可能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倍增
26.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27.导致人类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最根本原因是 ( )
A.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 B.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
C.合成血红蛋白的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 D.缺氧时,红细胞呈镰刀型
28.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d、t 均能独立遗传),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 F1,F1 再自交得到 F2;另一种方法是用 F1 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 F2 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 5/8、l/4
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 2/3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均变小
29.丽江雪桃是用雪山下的山毛桃为砧木,冬桃的变异枝条作接穗,经过科技人员多年精心培育而成,具有成熟期晚、果型硕大、营养丰富且脆甜爽口的特征,是水果中的极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丽江雪桃是山毛桃和变异冬桃基因重组的产物
B.当初用来嫁接培育丽江雪桃的接穗可能是多倍体
C.丽江雪桃的优良品质可通过定向的诱变来完成
D.单倍体育种可快速简便地完成丽江雪桃的繁殖
30.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会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3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接触同种过敏原会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3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成分可包含葡萄糖、尿素、呼吸酶等物质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依赖内环境的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氨基酸和无机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3.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
A.中暑 B.糖尿病 C.低钾血症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34.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④的O2浓度比⑤的O2浓度低
B.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①内
C.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均可以在②中找到
D.图中③的成分回流受阻会造成组织水肿
35.组织水肿是人体内组织液增多所导致的。下列关于组织水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含量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组织水肿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有关
C.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36.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②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③D中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④正常情况下,ABD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37.关于人体内环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就是内环境 B.内环境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大致相等
C.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 D.细胞内液中蛋白质含量往往低于血浆、组织液
38.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 )
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 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3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
C.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40.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41.狼和鹿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42.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应是( )
A.只含一条染色体 B.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C.单数 D.含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
43.有关如图所示的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示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B.图示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
C.图示变异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D.图示过程表示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44.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②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大小、形态一般不同
③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应含有 24 条染色体 ④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一定是配子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45.某植物根尖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
B.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C.①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时,可发生基因A与a的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46.为探究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属于自变量
B.温度属于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
C.变异细胞类型都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
D.正式实验前需进行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48.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是单倍体
B.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C.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为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
D.用低温处理大肠杆菌可使大肠杆菌染色体组数目加倍
49.下列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子西瓜
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其患有镰刀状细胞贫血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将S型细菌的DNA和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出现S型活细菌
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黄色圆粒,也有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
50.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 填空题(共计40分)
5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每空1分,共12分)
(1)ABC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图中 ________(填字母)中的CO2浓度最高。
(3)一般情况下,B液与A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中________含量较少。
(4)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2分)
(5)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岛素;这两种物质哪种可以进入血浆________。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层磷脂分子才能被胰腺组织细胞利用。
(6)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______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___________。
(7)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B)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_物质。
52.如图为生产实践中的几种育种方法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每空2分,共14分)
(1) 图中①→②→③方向所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_.
(2)⑤过程用射线处理的目的是使DNA分子中发生__________,从而引起其结构的改变,诱导生物发生________________。
(3)⑦过程的常用试剂是__________,该试剂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________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________。
53.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每空2分,共14分)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尖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 _____。
(3)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其余各点_____(是/否)均能产生兴奋。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
1.C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等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应属“外界环境”。
【详解】A、肺泡腔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小肠腔属于消化道,消化道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心室腔属于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血浆属于内环境,C正确;
D、膀胱腔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2.C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需将合成该动物蛋白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导入到植物体中并且正常表达。基因工程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从一种生物中提取目的基因,并进行改造和修饰,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中,定向的改造生物的性状。
【详解】A、单倍体育种一般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经人工诱导多倍体使染色体恢复正常水平,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植物体,A错误;
B、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具有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错误;
C、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可以跨物种定向的对生物性状进行改造,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将动物蛋白基因导入到植物体内,导入成功并且能够表达成功即可实现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C正确;
D、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一般适用于植物,D错误,
故选C。
3.A
【分析】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其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详解】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故选A。
4.C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详解】A、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A错误;
B、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B错误;
C、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改造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C正确;
D、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这是杂交育种的优点,不是诱变育种的优点,D错误。
5.B
【详解】内环境只由细胞外液构成,A错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所以内环境是媒介,B正确;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不是完全保持不变,C错误;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不是内环境,D错误。
6.C
【详解】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主要发生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①正确;正常情况下糖原储存在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内,不出现在内环境中,②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大于渗入淋巴的量,③正确;机体稳态是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的动态平衡,④错误;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⑤错误;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⑥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③⑥,故选C。
7.D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详解】甲过程中的“a”基因是从“无”到“有”,属于基因突变,而乙过程中的A、a、B、b基因是已经存在的,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选D。
【点睛】深刻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8.C
【分析】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表现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后,由于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兴奋区和未兴奋区形成电位差,进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
【详解】A、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是测定动作电位的,因此电位变化如图丙所示。在c点给予适宜刺激,b点先兴奋,b点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a点电位仍为外正内负,电流为左进右出,表现为一电位;a点后兴奋,a点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b点电位恢复为外正内负,电流为右进左出,表现为+电位,A错误;
B、图乙②点时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与Na+的内流有关,①点处于静息电位,因此图乙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B错误;
C、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最大,因此图丙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
D、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兴奋刚传到b点,a处于静息状态,膜外表现为正电位,D错误。
故选C。
9.A
【分析】1、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据图分析,①神经中枢、②传入神经、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⑤感受器。
【详解】A、结构④为效应器,效应器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正确。
B、该图反射弧中含有3个神经元,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中间神经元,而膝跳反射只有两个神经元,B错误;
C、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仅涉及两个神经元,C错误;
D、③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④的反应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发生,D错误;
故选A。
10.B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
B、兴奋部位形成“内正外负”的电位状态,是因为该部位Na+内流,B正确;
C、未兴奋部位电位呈“外正内负”是因为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C错误;
D、神经纤维兴奋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即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D错误。
故选B。
11.D
【分析】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详解】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A正确;
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B正确;
C、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浓度上升,渗透压升高,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可知,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2.C
【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详解】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正确;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可以调节pH平衡,②正确;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可以调节pH平衡,③正确;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⑤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理解内环境调节pH的机制。
13.B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血浆蛋白、葡萄糖、神经递质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B。
14.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A正确;
B、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而碳酸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排出体外,从而调节了血浆pH,B正确;
C、H2CO3分解成的CO2 可经呼吸排出,产生的水分可通过排尿、呼吸或汗液排出,C正确;
D、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而保持了血浆pH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15.C
【分析】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叫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分为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由此可以判断,图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
【详解】在体液的不同组成成分中,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均为双向渗透关系,因此b为组织液,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而淋巴液又通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中,所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液,C正确。
故选C。
16.D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这些人出现的全身浮肿现象是由于长期缺乏食物导致营养不良,使血液中严重缺少蛋白质,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睛】
17.A
【分析】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细胞内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②④构成内环境。
【详解】A、④淋巴液要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内,由A进入②组织液,然后才能进入C,A错误;
B、①是血浆,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血浆的成分,B正确;
C、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淋巴液共同组成内环境,C正确;
D、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组织液的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
18.A
【分析】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因此生理盐水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详解】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而变形或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9.C
【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详解】A、花药中含有花粉,是植物的配子,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A正确;
B、杂交育种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产生不同于亲本的重组性状,B正确;
C、三倍体无子西瓜的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有同源染色体,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C错误;
D、诱变育种可发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变异类型,D正确。
故选C。
20.D
【分析】基因工程药物(从化学成分上分析都应该是蛋白质):
(1)来源:转基因工程菌。工程菌是指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率表达的菌株类细胞系。
(2)成果: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详解】A、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制取药物,如将外源白细胞介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并表达制取白细胞介素,A错误;
B、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制取药物,如使外源干扰素基因在酵母菌体内表达获得干扰素,B错误;
C、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制取药物,如使外源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体内表达获得胰岛素,C错误;
D、青霉素是青霉菌自身基因表达产生的,因此在青霉菌体内提取的青霉素不属于基因工程药品,D正确。
故选D。
21.A
【分析】X射线是产生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X射线诱变的结果,不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A错误;
B、X射线诱变引起的突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
C、用纯合紫花植株×白花植株,若子代全为紫花,则白花为隐性,若出现白花植株,则白花为显性,因此可通过杂交实验确定白花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出现白花则为可遗传变异,若无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A。
22.D
【分析】航天育种是诱变育种,利用失重、宇宙射线等手段诱发生物基因突变.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详解】A、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所以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不可能总是有益的,A错误;
B、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B错误;
C、基因突变只是改变某个基因产生新的基因,不能产生新的植物,C正确;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点睛】太空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和多害性。基因突变只是改变了部分性状,不会产生新物种。
23.C
【分析】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重组是控制生物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常发生在减数第一分裂前期和后期。
【详解】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分离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一对基因的遗传不涉及基因重组,A错误;
B、基因突变有普遍性和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B错误;
C、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C正确;
D、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点睛】明白基因分离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一对等位基因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24.D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倒位是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位置颠倒。
【详解】由分析可知,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发生了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25.C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病毒。
【详解】A、基因重组是控制原有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基因分离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会产生新基因,B错误;
C、基因突变会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基因,C正确;
D、染色体倍增能使基因数目增加,但不能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睛】
26.B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
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能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27.A
【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合成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所致。
【详解】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即A/T→T/A,A正确;
B、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
C、合成血红蛋白的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
D、缺氧时,红细胞呈镰刀型,这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不是其产生的原因,D错误。
故选A。
【点睛】
28.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详解】A、杂交育种中,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不抗锈病ddtt→F1:DdTt自交→F2:D_T_:D_tt:ddT_:ddtt=9:3:3:1,其中重组类型高秆不抗锈病和矮秆抗锈病占3/8,纯合子占1/4,A错误;
B、单倍体育种所得到的植株中,矮秆抗锈病植株有1种基因型,即ddTT,所占比例为1/4,B错误;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细胞学基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
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单倍体水稻不育,没有米粒,D错误。
故选C。
29.B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丽江雪桃是山毛桃和变异冬桃嫁接的产物,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其后代的性状由接穗细胞中基因组与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详解】A、丽江雪桃是山毛桃和变异冬桃嫁接的产物,A错误;
B、冬桃的变异枝条作接穗,具有成熟期晚、果型硕大、营养丰富且脆甜爽口等特征,所以可能是多倍体,B正确;
C、诱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单倍体育种不能完成丽江雪桃的繁殖,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其变异原理不涉及基因重组。
30.A
【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能感受到肌肉受到刺激。根据兴奋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①和④都有神经节,故①④都属于传入神经,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④⑤⑥;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
【详解】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A错误;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由低级中枢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B正确;
C、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向③,C正确;
D、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D正确。
故选A。
31.D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备的条件。
【详解】A、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当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当接触同种过敏原有人会引起过敏反应,C正确;
D、腹泻会引起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大量损失,D错误。
故选D。
32.C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其具体表现为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详解】内环境的成分可包含葡萄糖、尿素等物质,而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但不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进行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B错误;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如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等),C正确;蛋白质和无机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而氨基酸不是,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及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33.D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A项错误;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B项错误;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5mmol/L,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C项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D项正确。故选D。
34.D
【分析】人体的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存在物质转换关系,通过图示可以推断出①为内环境,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⑤为细胞内液。
【详解】A、氧气在细胞中被消耗,由于氧气在跨膜运输过程中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过程,所以图中④组织液的氧气浓度比⑤细胞内液的浓度高,A错误;
B、人体的新陈代谢反应主要发生在⑤细胞内液中,B错误;
C、②血浆中不会出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胞内蛋白,C错误;
D、淋巴回流受阻会使得组织液增多,使得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35.A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人体的组织水肿与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有关,B正确;
C、血浆中无机盐离子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会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
36.D
【分析】分析题图: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血浆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详解】神经元属于组织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所以神经细胞将神经递质直接分泌到组织液中,因此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B中,①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②错误;D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因此D中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③正确;正常情况下,ABD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④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掌握各体液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体液的名称;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7.B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pH;内环境的稳态与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密不可分。
【详解】A、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不只是内环境,还有细胞内液,A错误;
B、内环境渗透压与细胞内液渗透压大致相等,以保证细胞形态的相对稳定,确保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正确;
C、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C错误;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内液中蛋白质含量往往高于血浆、组织液,D错误。
故选B。
38.B
【详解】葡萄糖在消化道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经组织液进入血液,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再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由血浆渗入组织液,进入肝脏细胞内参与糖原的合成。所以选B。
故选B。
【点睛】
39.C
40.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Ⅰ是肺,Ⅱ是小肠,Ⅲ是肾脏,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详解】A、据图分析,通过Ⅰ完成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则该器官是肺,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的过程至少经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因此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C正确;
D、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脏、皮肤,Ⅰ是肺,Ⅲ是肾脏,则Ⅳ是皮肤,D正确。
故选B。
41.D
42.D
【详解】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可见,在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只一条,也不一定是单数,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不一定是一个,如四倍体马铃薯的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B、C均错误;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数,D正确。
43.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时期)。
【详解】A、图示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A错误;
B、图示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正确;
C、图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但是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错误。
故选B。
【点睛】关键是区别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前者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后者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
44.D
【分析】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
【详解】①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①正确;②非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一般不同,②正确;③人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含4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中有23条染色体,③错误;④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可以是配子,也可以是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④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5.A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详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A正确;碱基对的变化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B错误;①为非编码区,其中碱基对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D、基因A与a若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则该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
【点睛】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会引起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染色体变异大多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46.C
【分析】1、秋水仙素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其原理是秋水仙素作为化学因子诱发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2、秋水仙素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由于探究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所以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属于自变量,A正确;由于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属于自变量,所以温度等属于无关变量,需要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变异细胞类型中只有染色体数目变化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而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验,C错误;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所以正式实验前需进行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秋水仙素诱发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7.C
【分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种类型;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孕,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二倍体,且肯定是纯种,C正确;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奇倍数的增加(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
48.B
【分析】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也可能是单倍体,如四倍体的配子直接发育形成的个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为单倍体,A错误;
B、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B正确;
C、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不含同源染色体,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四倍体的生物的配子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
49.B
【分析】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详解】A、将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某人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氨基酸发生改变,导致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其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中碱基CTT变成了CAT,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是由于S型DNA整合到R型菌的细胞内,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黄色圆粒豌豆自交后代既有黄色圆粒,也有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是由于黄色圆粒豌豆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0.C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详解】A、b1在t0时间就存在,b2类型可能是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B错误;
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t5时期,b2与a基因库有所差异,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51. 内环境 D 蛋白质 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 胰岛素 自由扩散 12层 组织液 组织水肿 血浆 缓冲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分析题图:题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D液为细胞内液。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正常情况下细胞有氧呼吸产生CO2,所以正常情况下,图中A、B、C、D四种液体中,D细胞内液中的CO2浓度最高。
(3)题图中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B血浆和A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A组织液中蛋白质较少、B血浆中的蛋白质较多。
(4)胰腺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其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
(5)该胰腺组织能产生胰蛋白酶和胰岛素;胰蛋白酶分泌后进入消化道,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浆,故这两种物质可以进入血浆的是胰岛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一层红细胞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要穿过两层膜,进入组织细胞需要穿过一层膜,进入线粒体被利用需要穿过两层膜。因此一共需要经过6层膜12层磷脂分子。
(6)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会引起图中组织液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水肿。除营养不良外,肾小球肾炎、淋巴循环受阻也会引起相同的结果。
(7)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B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
【点睛】本题结合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52. 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花药离体培养 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突变 秋水仙素 纺锤体 加倍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④为杂交育种,①→②→③为单倍体育种,⑤→⑥为诱变育种,⑦为多倍体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图中①→②→③方向所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由于获得的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2)⑤过程用射线处理的目的是使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该过程一般用射线等因素来诱导,原因是这些因素能够诱导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3)⑦过程常用试剂是秋水仙素,该试剂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分开的姐妹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4)高产的青霉菌菌株利用了诱变育种途径获得,即⑤→⑥。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属于中档题。
53.(1) 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非条件 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3)是
(4)兴奋或抑制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2、题图分析: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
图乙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图丙中由于②上有神经节,所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
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因为突触包括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因此,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
(2)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只有三个神经元,神经中枢在脊髓,属于非条件反射。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3)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发生兴奋的点有a、c、d、e。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相应神经递质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即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点睛】熟知反射的概念和种类及其发生的结构基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024遂宁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遂宁射洪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遂宁射洪中学高三补习班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遂宁射洪中学高三补习班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补习班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补习班上学期入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遂宁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遂宁射洪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