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 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天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
然而,制订太空莱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 ,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B. 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C. 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D. 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 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C.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 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望而却步:形容十分害怕困难和危险。踌躇不前:犹豫不决,不敢前进。语境强调太空餐难吃,应选“望而却步”。
第二空,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语境强调“吃货的生产力”不可小看,应选“不可低估”。
第三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心照不宣: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前面有“自然”,强调不 说就明白,应选“不言而喻”。
第四空,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极其稀缺: 极其稀少﹐短缺。此处强调空间站中新鲜食品极少,应填“极其稀 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有语病:
一是“正因为……使得”搭配不当,可以删掉“正因为”“使得”,也可以把“使得”改为“所以”,或者删掉“正因为”,在“使得” 前加“这”。
二是“然而”使用错误,因为后面的句子是转折句的前半句,故改为“虽然”。
故选B。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 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 “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 《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里的“迁”意思是“流放,放逐”,不是表示官职调动。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大数据和AI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也越发普遍。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短视频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视频的长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往往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此外,短视频平台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来说,短视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专注力受损;观看大量无意义的内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现实感欠缺等等。
针对短视频沉迷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版权局积极推动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号运营企业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对短视频的观看行为进行相对可行的管理。监管部门还需拿出相应的办法,让防止短视频沉迷有规可依,让平台和创作者、发布者有所遵循。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养成更强的自主、自觉意识,形成正常多样的爱好和积极合理的社交,培养对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从而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
(摘编自张颐武《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
材料二:
青少年模式使用情况调查统计
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的态度占比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青少年模式有用功能认同情况
很不赞同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不太赞同
比较赞同
非常赞同
限制使用时长
77.0%
软件都应匹配
10.5%
18.1%
35.0%
36.4%
限制充值打赏
46.5%
愿意主动使用
11.5%
16.0%
35.6%
36.9%
限制搜索某些内容
39.6%
未成年人使用青少年模式的人数占比
限制浏览评论
33.5%
用过
53.3%
限制发布某些内容
13.0%
没用过
46.7%
限制收发私信
6.3%
青少年模式指的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南方都市报》2021年3月发布的报告,在被测试的20款APP中,仍有15%尚未上线青少年模式。建议各平台严格履行社会责任,主动上线青少年模式。也有一些小的短视频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上存在漏洞,如诱导打赏、允许13岁以下未成年人直播等。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使青少年模式更好地发挥保护作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目前,国内已有21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实现统一标准,提升保护力度。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快手执行总编辑刘洋说,快手APP目前能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农村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分析:“在防沉迷的问题上,社会一定要通过多方共治来形成合力,而不能是观望或互相指责。”另一方面,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长效机制,重点仍在于培养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受访专家指出,作为内容提供者,平台应该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兼顾娱乐和教育之间的平衡,这对于青少年成长意义重大。“作为一个平台或技术,如果优质的内容不去占领,那么有害的内容就会去占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指出,短视频是实现知识普惠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制定《健康中国行动》,要求“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安排。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运用制度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才能更好解决游戏沉迷等问题。
目前,游戏沉迷的危害性及规制的必要性得到了普遍认同。世界卫生组织已把“游戏成瘾”列入了“成瘾行为导致的障碍”疾病项下。因此,针对以游戏为主的电子产品上瘾问题,我国有必要制定和完善以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的制度体系,不仅着眼于个体的自我约束,而且要强化对相关产品及其营销的直接规制。《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5条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等问题。此外,针对网络游戏广告及销售等营销行为,有必要根据分类结果作出禁止、限制或许可的规定。通过明确的规范,引导相关责任主体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等行为,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守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摘编自应飞虎《以制度效能守护健康上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化时代青少年短视频上瘾等网络沉迷现象普遍,可能与青少年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有关。
B. 短视频是把双刃剑,它是实现知识普惠的重要途径,有正向的社会价值;但沉迷短视频和沉迷游戏一样,对未成年人有很多负面影响。
C. 目前推行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不让孩子看什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们还应考虑“孩子们该看什么”的问题。
D. 从2019年到2021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说明相关制度在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成未成年人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超过一小时,表明不少未成年人沉迷于短视频。
B. 使用过短视频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还不到六成,表明该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推广。
C. 材料四列举诸多政策性文件甚至法律法规,意在论证游戏沉迷的危害性巨大。
D. 四则材料都指出网络平台应对防止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履行责任。
6.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避免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正确做法的是( )
A. 抖音建立了“白名单”机制,并开发了专门的内容审核模型,来确保青少年模式下内容的安全。
B. 吸收古人讲解诗词的优点,结合现代的方法,制作成教学短视频,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C. 学校组织提升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方式,让孩子培养更多的爱好。
D. 家长控制孩子手机使用时间,确保不让学生把手机带入课堂,给孩子的手机设置青少年模式。
【答案】4. D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说明相关制度在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错误,由材料四可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这不能说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论证游戏沉迷的危害性巨大”错误,意在论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才能更好解决游戏沉迷等问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制作成教学短视频,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通过短视频实现知识普惠的做法。
故选B。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①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吏治军簿至明 治:办理
B. 虽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C. 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D. 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乘:趁着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B. 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C. 遇大敌则覆矣 则刘病日笃
D. 不识之正行伍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B.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C.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D.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10.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肯定李广的一组是( )
①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②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③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④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⑤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⑥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④⑤⑥ D. ①⑤⑥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 司马迁通过程不识的语言、匈奴的畏惧和士兵的态度,侧面肯定了李广作为一个将领的才略。
B. 黄淳耀认为李广不是大将之材,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
C. 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于李广与程不时的看法都是一面之词。他认为将领有不同的类型,李广属于将寡之将、攻兵之将,李广和程不时各有其长。
D. 三篇文章观点各不相同,但都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王夫之的观点兼及两面,更加辩证。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2)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13. 黄淳耀认“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说明。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答案】7. B 8. B 9. C 10. D 11. B
12. (1)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
(2)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
13. 示例1:不赞同。①他虽然治军简易,行军没有部队编制和行阵部署,但却能服众,部队凝聚力强,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去死; ②他能够逐利乘便,把握战机;并且勇猛善战,能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以少胜多,可见足智多谋; ③李广作战指挥灵活,擅长进攻。
示例2:赞同。①他缺乏对军队的必要约束,遇到突然袭击,无法抵御外敌; ②他作战因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 ③他无法统领大军,不注重防守,带兵策略有欠缺,不值得效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B.“虽”,即使。句意: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A.以,介词,从。句意:(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以,介词,用。句意:我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
B.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洁白的样子出淤泥却不沾染世俗的污垢。意义和用法相同。
C.则,连词,就。句意: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则,连词,表转折,但。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
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故选B。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
“部伍行阵”是“无”的宾语,“就善水草”是“屯”的状语,所以应在“部伍行阵”后断句,排除AD。
“远”是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远远地派出”,其宾语是“斥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③意为:用这样的姿态利用便捷追逐小利(还)可以,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再结合(2)的首句“李广非大将才也”可见,这不是在肯定“李广”。
④意为: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可见“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是在肯定“卫青”。
所以③④不符合要求。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是因为淮南王谋反,只忌惮卫青与汲黯,没有听说害怕李广”错误,原文表述是“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可见“只是因为”说法错误。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军”, 治军;“卒”,通“猝”,突然、仓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2)“以”,因为;“故”,缘故;“不啻口出”,脱口而出;“传”,记载。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首先表明自己观点。可赞同也可不赞同,但要做到有理有据。
如果不赞同:
原文说“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反映他治军简易,但是没有出过问题;
“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士兵多乐从李广”说明在遇到打战时,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命,军队凝聚力战斗力很强;
原文说“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他作战勇猛,以弱胜强,足智多谋;
原文说“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他作战指挥富有变化,擅长进攻。
如果赞同:
原文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他治军简易,但是若遇到突袭,无法抵抗;
原文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他作战因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
原文说“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他不足以统帅大军;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防守不利,敌人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
参考译文
(1)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危险。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用来制止的办法了。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我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
(2)李广并没有大将的才能,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用这样的姿态利用便捷追逐小利(还)可以,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太史公叙述李广最称心得意的地方,是在(李广)做上郡太守时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射死了对方的将领,解下马鞍无拘无束地躺(在地上),然而这本来是副将的才能啊。至于庄严的军阵、整齐的军旗,进攻如怒风疾雨,后退如高山大岳,李广难道能做到吗?淮南王谋反的时候,只害怕卫青和汲黯却没听说提及李广。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
(3)太史公说:“匈奴人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从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司马光却说:“(如果)效法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如果)仿效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两个人的说法都是偏于一面的观点。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将。做将军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夜间)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这是善于)防守部队的大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部队的大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不敲刁斗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敌人,那么会因敌方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返回。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相互使动那样(指挥不灵)因而容易溃败。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题,共117分。
四、(2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定风波·暮春漫兴①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宋朝的爱国词人,他的词承豪放一脉,清健雄奇,本词就是一例。
B. 上阕侧重抒情,在“茶瓯香篆小帘栊”冠以“唯有”二字,最见精妙,诗人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C. 下阕词人转笔绘景,“卷尽残花风未定”原是词人透过“小帘栊”所见,风卷残花的景象引出后面的感情。
D. 全词情景交融,回环扣合,以喻开篇,赋春以性灵,以老少张目,寓情于景,自见机杼。
15. 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A 15. 上阕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的手法。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以“病酒”比喻“老去逢春”,用“少日”与“老去”作对比,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落寞与凄凉。
16. ①结合“老去逢春如病酒”可知作者为年老体衰、仕途失意感到落寞凄凉;②结合“试问春归谁得见”可知表达了为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春、孤寂之情;③结合“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可知表达了自我开导消解愁怨的乐观豁达之情。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本词就是一例”说法有误,本词风格应为婉约,不是豪放。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少日春怀似酒浓”“老去逢春如病酒”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
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以“病酒”比喻“老去逢春”,“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可见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落寞与凄凉。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情感的能力。
“老去逢春如病酒”意思是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这里是写内心的感受,为年老体衰、仕途失意感到落寞凄凉;
“试问春归谁得见”,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本词指春去,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感。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风卷残花,当悲,但以“休恨”开解;“花开元自要春风”,一反一正,寓意颇深,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自我开导消解愁怨的乐观豁达之情。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3)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______。(《离骚》)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5)生命是短暂且珍贵的,所以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 偭规矩而改错 ④.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⑥.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指”“报”“偭”“膺”“诞”“殇”。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到平江路去
⑴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⑵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⑶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⑷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⑸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⑹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⑺这就是平江路了。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⑻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⑼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早年顾颉刚先生就住在这里,他从平江路着眼,写了苏州旧日的情调:一条条铺着碎石子或者压有凹沟的石板的端直的街道,夹在潺湲的小河流中间,很舒适地躺着,显得非常从容和安静。但小河则不停地哼出清新快活的调子,叫苏州城浮动起来。因此苏州是调和于动静的气氛中间,她永远不会陷入死寂或喧嚣的情调。以前来苏州游玩的郁达夫也议论过这一种情况,他说这街上的石块,和人家的建筑,处处的环桥河水和狭小的街衢,没有一件不在那里夸示过去的中国民族的悠悠的态度。
⑽这是从前的平江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走在今天的平江路上,仍然能够感受到昨天的平江路的脉搏是怎样的跳动着。我们一边觉得难以置信,一边就怦然心动起来了。
⑾现在,我是踏踏实实地走在平江路上了。
⑿世俗的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他们的家里看一看,这是老房子,所以一无遮掩的,他们的生活起居就是沿着巷面开展着,你只要侧过脸转过头,就能够看得很清楚,我不要窥探他们的生活,只是随意的,任着自己的心情去看一看。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在看报纸,也有老人在下棋,小孩子在做作业,也有房子是比较进深的,就只能看见头一进的人家,里边的人家,就要走进长长的黑黑的备弄,在一侧有一丝光亮的地方,摸索着推开那扇木门来,就在里边,是又一处杂乱却不失精致的小天地,再从备弄里回出来,仍然回到街上,再往前走,就渐渐地到了下班的时间了,人多了起来。一个妇女提着菜篮子,另一个妇女拖着小孩,你考试考得怎么样?她问道。不知道,小孩答。妇女就生气了,你只知道吃,她说,小孩正在吃烤得糊糊的肉串,是在小学门口的摊点上买的,他的嘴唇油光闪亮的。沿街的店面生意也忙起来,河面上还是有一两只小船经过的,这只船是在管理城市的卫生,打捞河面上的垃圾,有一个人站在河边刚想把手里的东西扔下去,但是看到了这只船,他的手缩了回去。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长长的平江路,此时便是一个世俗生活的生动长卷了。
⒀就这样走走,看看,好像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想头。但到平江路随便地这么走一走,心情就会起一点变化的,好像原本心里空空的,但是这么一走,心里就踏实了,老是弥漫在心头的空空荡荡、无着边际的感觉就消失了。我不是在平江路出生和长大,但是走一走平江路,就好像走进了自己的童年,亲切的温馨的感觉就生了出来,好像世世代代就是在这里生活的。
⒁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但是我到耦园,却不是去赞叹它精湛的园艺,而是因为它是一处惬意的喝茶聊天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温婉的情绪着落点,也因去耦园的路,不要途经一些旅游品商店,也不要有乌糟糟吵吵闹闹的停车场,沿着河,踩着老街的石块,慢慢地走,走到该拐弯的地方,拐弯,仍然有河,再沿着河,慢慢地走,就走到了耦园,其实就这样的走,好像到不到耦园都是不重要的了。
⒂在宋朝的时候,有了碑刻的平江图,那是整个的苏州城。现在在我的心里,也有了一张平江图,这是苏州城的缩影。这张平江图是直白和坦率的,一目了然,两道竖线,数道横线。这些横线竖线,已经从地平面上、从地图纸上,印到了我心里去,以后我便有更多的时间,有更任意的心情,沿着这些线,走,到平江路去。
(取材于范小青同名散文,有删改)
18. 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
A. 葭巷(jiā) 飧饔(sūn) 潺湲(yuán) 顾颉刚(jié)
B. 街衢(qú) 逋慢(bū) 耦园(ǒu) 着落点(zháo)
C. 弄堂(lòng) 口讷(nè) 扃牖(jiōng) 长人者(zhǎng)
D 怦然(pēng) 罅隙(xià) 西畴(chóu) 干将路(gān)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9.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写了作者一次在平江路散步的经历,其间穿插对苏州旧貌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苏州悠久历史和古典文化的眷恋和怀念。
B. 作者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意在感慨时代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
C. 文章第九段插入顾颉刚对苏州旧日情调的描写和郁达夫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平江街区的特色。
D. 文中写道,有人想往河里扔垃圾但最终没扔,可见平江路的人都很珍惜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
E. 文章以“去平江路”起,以“到平江路去”止,中间多次写到“走在平江路上”,首尾呼应,脉络清晰;语言亲切自然,又富有文化韵味。
20. 请赏析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
21. 文章第七段说,“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2. 文章题目是“到平江路去”,文中也有多处文字关涉“去平江路”这层意思。联系全文,说说平江路有哪些吸引作者的地方。
【答案】18. B 19. BD
20. 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联想(或虚写)、感官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在昔日的苏州到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古典韵味,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古城、古韵的热爱、怀念之情。
21. 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对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现状的描述,引出下文对承载着苏州历史记忆的这一老街区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因这种现状而产生的失落,表达了作者对平江路得以保存的庆幸和欣慰。
22. ①平江路是苏州最后一个保存着原样的街区。
②平江路既是静的,又是生动活泼的。
③平江路展现了普通人绵延不断的日常生活。
④平江路有许多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着落点”的“着”应读“zhuó”。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意在感慨时代变化之快,让人无所适从”理解有误,由原文“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可知,更多的是欣喜,也有无奈和悲哀。
D.“可见平江路的人都很珍惜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地方”错误,联系上下文,由上文第12段段首句“世俗的生活在这里弥漫着”和下文“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的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此时便是一个世俗生活的生动长卷了”可知,作者此处所描绘的就是平江路琐碎、真实的现实生活,选项解释刻意拔高。
故选B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的重要语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采用比喻的手法,句中将“街区”比喻成“窗景”和“挂在墙上的画”,展现了平江路风景如画的美感。“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中“呼吸”一词将“街区”拟人化,把“街区”当作人来写,凸显了平江路街区的生命力。
作者由“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联想到“窗景”“画”,联想到它像人一样“呼吸”,并且散发出人的“气息”,句子将联想的手法贯穿于比喻、拟人中,充分展现了平江路街区的魅力,使得文章内容丰富饱满。“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是对过去的回忆,则是运用了虚写的手法。“就在我们的身边”“挂在墙上的画”,从视觉上描写古城;“伸手可触摸到”“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从触觉上感知古城。将视觉、触觉结合起来,多方位展现苏州街区的古典韵味,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古典文化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古旧却依然滋润”体现了古城质朴的古典韵味,由“曾经”“看”“听到”“呼吸”可知对它的热爱、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看,上句“已经是古城中最后保存着原样的街区”,由第6段“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可知,原样的古城街区能保存下来的很少,让人心痛;后句“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意在表明对古城文化的传承让人欣慰,引出下文对平江路的描绘。
结构上看,“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承接第6段“我们”想寻找“离我们远去的老街”;第七段“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引出了下文第八、九段对平江路和旧日苏州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街区现代化的惋惜和对平江路仍保存古典风韵的庆幸。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第7段“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可知,平江路是苏州最后一个保存着原样的街区。
结合第9段中“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可知,平江路既是静的,又是生动活泼的。
结合第12段中“世俗的生活在这里弥漫着,走着的时候,很有心情一家一家地朝他们的家里看一看……他们是在过着平淡的日子,在旧的房子里,他们在烧晚饭……生活的琐碎就这样坦白地一览无余地沿街展开,长长的平江路,此时便是一个世俗生活的生动长卷了”可知,平江路展现了普通人绵延不断的日常生活。
结合第14段中“平江路上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不止一两次地去过耦园”可知,平江路有许多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平江路一直存在作者记忆深处,以它旧日的情调、普通的世俗生活以及名胜古迹深深吸引作者。
六、(9分)
23. 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这样评价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的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合鲁迅评价的人物,写出这个人物的“真”。字数不超过120字
【答案】示例:薛宝钗,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稳重,识大体顾大局。在大家有困难时,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援助。她非常小心不把这些事张扬,给当事人留足体面。
但她也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人物形象丰富复杂,是“真”的人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经典名著人物的能力。
抓住鲁迅先生的评价分析,意思是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是复杂多变的,考生要从不同角度看一个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然后结合作品内容,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概述、分析即可。
如选贾宝玉,结合他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概括其性格特点,随心所欲、率性自然,却又鄙弃功名富贵、世俗观念。如选林黛玉要结合其身世背景分析,才华横溢却又敏感细腻,极度自尊。选薛宝钗要结合其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分析,端庄稳重、处事周全却又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深。选王熙凤也要结合其身世、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分析,精明干练,有非凡的治家才能,善于逢迎,但是又心狠手辣,害了尤二姐、贾瑞等人的性命,她还十分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迟发公费月例放债谋利。总之,人物性格复杂恰恰展现了“真”的一面。
24.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时值春节假期,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广大楹联专家为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创作了一批春联,希望用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形式,为冬奥场馆建设融入中国元素、烘托文化氛围、弘扬奥运精神。下面四幅对联中最适合悬挂在东奥村运动员楼的一幅是( )
A. 玉骨三分愁白雪,冰心一片负青春。
B. 五环旗映绿荫浓,万国心联晴宇阔。
C. 犁开雪海三分浪,滑出冰山一道虹。
D. 高擎圣火看龙飞,大筑鸟巢迎凤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对联的能力。
A.“白雪”“冰心”可对应冬奥会主题,但是“玉骨”不适合形容运动员,且也没有紧扣运动元素。
B.“万国心”“五环旗”是写奥运会的,但不是写冬奥会;“绿荫”不适合冬奥会环境。
C.“雪海”“冰山”既具有冬奥元素,又具有运动元素;“犁开”“滑出”,富有动感和美感。此联适合挂在冬奥会运动员楼。
D.此联是写奥运会的,“大筑鸟巢”“高擎圣火”侧重写奥运比赛场馆建设和圣火传递,不适合挂在冬奥会运动员楼。
故选C。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七、(60分)
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穿越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投身汨罗江中的屈原说“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看到《觉醒年代》中陈延年慷慨赴死仍面带微笑。三十多年前,黄大年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了:“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而当我们完全沉迷于自我,沉迷在几英寸的手机屏幕小世界时——别以为那些短视频会带给你更广阔的世界,相反,那是一个靠着算法建立的时间牢笼——我们从来不会从中获得幸福。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密尔发现,使自己重新变得幸福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心他人,关心周遭世界。他的见解叫做“利己主义悖论”,即对个人幸福的执著追求,将干扰甚至妨碍幸福的实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的是一种爱国精神和为了国家宁愿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这是屈原人格最亮的闪光点,使他青史留名;陈延年慷慨赴死仍面带微笑原因是他为国家牺牲而感到幸福;黄大年的入党志愿书中写下的话语体现了他对个人和国家关系的认识,他认为个人能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做出贡献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一部分人“完全沉迷于自我”“沉迷在几英寸的手机屏幕小世界”是错误的做法,因为那样从来不会从中获得幸福;约翰·密尔给出了幸福的密码,就是“关心他人,关心周遭世界”,这样把个人的得失看清,把个人的幸福建立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大的格局之上,我们才会获得永久的、真正的幸福。执着于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往往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三段材料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何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而对于这一个问题,约翰·密尔以他的人生经历给出了答案:当我们想要靠利己获得幸福时,往往会事与愿,但是当我们能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关心这个世界,不再抱有那么强烈的利己功利主义时,我们反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幸福。其实,这也是另一方式的利己。所以,写作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材料厘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并分析出怎样才是获得最终幸福的根本途径。其实,在这个人与人交流频繁、关系紧密的社会生活中,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也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积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往往最终也会让自己得益。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利他”本质上就是“利己”,二者并不是矛盾的。因此,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为他人。
写作时,不论是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最好能够结合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思想实际,论说“利他”也是“利己”的道理,从事实和理论等方面论证观点,可以分析“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也可以引用“利他”最终“利己”的例子,还可以从老子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进行分析,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立意:
1.幸福是一种关心他人、关心周造世界的能力。
2.执着于追求所谓的个人幸福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3.只有心中装着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幸福。
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
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5页。
2022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2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