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重难点(二)兴奋的产生、传导与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学案
展开精研重难点(二)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从“高度”上研究高考
[典例] (2022·浙江6月选考)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解析] 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K+外流,②处Na+内流,A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而衰减,B正确;该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由轴突传导到轴突末梢,即向右传播出去,C正确;将电表的两个电极置于③④处时,由于神经冲动会使神经上不同点产生电位差,指针会发生偏转,D正确。
[答案] A
从“深度”上提升知能
(一)膜电位的测量
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 测量图解 | 测量结果 |
电表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 | ||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侧 |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点之前 | 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所以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
ac段 | 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
cf段 | 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 K+持续外流使膜电位恢复,并在钠钾泵的共同作用下维持静息电位 |
[特别提醒]
①K+浓度主要影响静息电位
②Na+浓度主要影响动作电位
(二)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从“宽度”上拓展训练
1.(2021·湖北高考)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解析:选D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胞外液约为4 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 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但>4 mmo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2.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甲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
C.神经纤维的状态由甲转变为乙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若要画出如图2的动作电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
解析:选D 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甲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A正确;图2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峰值,是 Na+ 内流所致,所以若细胞外 Na+ 浓度适当升高,则动作电位会增大,图2中c点上移,B正确;神经纤维的状态由甲转变到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膜对 Na+ 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图2表示的是神经纤维上一个位点的电位变化,不需要多个图1装置测量神经纤维不同位点的电位变化,D错误。
3.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依赖特定的膜电位,其中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还与时间有关,对膜电位的响应具有延迟性: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到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随着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恢复到静息电位,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相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的维持与电压门控K+通道无关
B.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导致的
C.若刺激强度不断增强,电压门控Na+通道的开放程度会增加,进而使得动作电位峰值上升
D.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
解析:选A 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所以静息电位的维持与电压门控K+通道有关,A错误;动作电位是由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进入细胞内而形成的,因此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导致的,B正确;动作电位的峰值与Na+浓度有关,若刺激强度不断增强,引起膜电位的变化,电压门控Na+通道的开放程度会增加,Na+内流增多,进而使得动作电位峰值上升,C正确;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恢复为静息电位,D正确。
[微课微练·一点一评]
一、选择题
1.(2022·全国乙卷)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选B 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2.如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在b、c两点之间连接有一个电流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强度刺激a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偏转
B.在c点的右侧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
C.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D.在a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Ⅰ、Ⅱ时,该反射弧中仍能发生反射
解析:选D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a是传入神经,②是神经中枢,c是传出神经,③是效应器。适宜强度刺激a点,兴奋先到达b点,后到达c点,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2次偏转,A正确;在c点的右侧神经纤维上给予适宜的刺激,兴奋只能到达c点,不能到达b点,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B正确;②处可能是低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调控着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则②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在a点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Ⅰ、Ⅱ时,效应器会发生作用,但由于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发生反射,D错误。
3.(2022·乐山二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主要是钠钾离子跨膜运输实现的。钠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内流形成的跨膜电流称为内向电流,而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形成的跨膜电流则称为外向电流,如图所示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的电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f段神经纤维膜内钠离子浓度均低于膜外
B.a点未检测到电流,所以a点神经纤维没有离子的跨膜运输
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D.ce段钾离子外流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解析:选A 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兴奋状态,神经纤维膜内钠离子浓度均低于膜外,A正确;a点之后,细胞存在内向电流,即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所以推测a点时神经纤维膜没有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电位,此时有钾离子外流,B错误;c点前钠离子不断内流,c点时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错误;ce段的外向电流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由钾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引起,该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D错误。
4.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④⑤是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
B.神经递质只有在进入下一神经元内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D.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发生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发生舒张
解析:选D 结构④⑤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A错误。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内,B错误。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使下一个神经元更难兴奋,C错误。发生膝跳反射时,③处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④处的传出神经兴奋,因此①处肌肉发生收缩;③处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使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⑤处的传出神经被抑制,因此⑥处肌肉发生舒张,D正确。
二、非选择题
5.正常人感染某些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后会出现发热症状,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 ℃时,下丘脑和垂体依次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激素b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最终使乙细胞________增强,产热增多,从而使机体体温上升。
(2)据图可知,除了(1)所述途径外,导致机体体温升高的另一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甲、乙细胞接收的信息分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 ℃)及以上水平时,可以激活细胞迁移的相关信号通路,从而促进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但体温过高不利于细胞代谢甚至会损伤机体,请提出高烧不退时人为降低体温的几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1)据题图分析可知,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 ℃时,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增多。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甲状腺,使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最终使乙细胞代谢(或有氧呼吸、即图中的④⑤过程)增强,产热增多,从而使机体体温上升。(2)据题图可知,除(1)所述途径外,还有一条途径是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甲细胞(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即图中①过程),使其代谢(有氧呼吸,即图中的②③过程)增强,产热增多,导致机体体温上升。(3)题图中甲细胞接收的信息分子是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乙细胞接收的信息分子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4)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据此原理可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敷在额头上等人为降低体温。
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或TRH和TSH) 代谢(或有氧呼吸、④⑤过程) (2)通过神经调节直接作用于甲细胞,促进糖原分解,使其代谢增强,产热增多;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使体温上升 (3)神经递质、甲状腺激素 (4)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敷在额头上等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高频考点进阶课4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分析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总复习第8单元高频考点进阶课4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分析学案,共14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重难点(四)通过“模式生物”分析“基因定位”类试题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重难点(四)通过“模式生物”分析“基因定位”类试题学案,共9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重难点(四)食物链(网)的构建和数量变化模型分析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研重难点(四)食物链(网)的构建和数量变化模型分析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