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
展开(1)种群的特征。(5)生态系统的结构。(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种群的数量变化。(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1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群落的结构特征。(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群落的演替。(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eq \x(选择性必修2P5“探究·实践”)
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eq \x(选择性必修2P12“拓展应用1”)
2.“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eq \x(选择性必修2P40“思考·讨论1”)
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原因是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eq \x(选择性必修2P56“思考·讨论3”)
4.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自身呼吸消耗了;一部分作为遗体残骸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被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除此之外的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eq \x(选择性必修2P63“与社会的联系”)
5.减弱温室效应的措施有: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eq \x(选择性必修2P83“旁栏思考”)
6.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的原因是牛处于第二营养级,蔬菜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多;养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释放的CO2多,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也就越大。
eq \x(选择性必修2P92“内文信息”)
7.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判断有关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说法的正误
(1)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
(2)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结构。(×)
(3)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J”形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5)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总体数量稳定在K值附近。(×)
(6)某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7)环境条件适宜时,物种入侵后的初期,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类似于“J”形增长。(√)
2.判断有关群落特征及演替说法的正误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2)竹林中,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
(3)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利用它们具有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4)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采集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6)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8)种间关系、优势种都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3.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3)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则这只兔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4)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5)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6)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7)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8)“桑基鱼塘”中的桑树能够直接利用鱼粪中的有机物和能量。(×)
4.判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保护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2)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3)若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会被破坏。(×)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6)无废弃农业实现了土壤养分中物质及能量的循环利用。(×)
(7)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1.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小地老虎俗称“地蚕”,是危害辣椒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白天躲在表土内,夜间出来取食,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白天调查小地老虎幼虫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降低小地老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取样器取样法 用黑光灯诱捕法捕杀成虫
3.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确保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使鱼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4.一个池塘中同种荷花的花色有粉色和白色,从根本上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其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________ (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遗传(基因) 不属于 池塘中的荷花属于同一种群,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结构特征
5.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6.蜣螂以食草动物的粪便为食时,是否获得了植物同化量的10%~20%? (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否 10%~20%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蜣螂是分解者,与植物不属于两个相邻营养级
7.人们不断地对江南某湿地保护区进行除草、杀虫,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8.某扶贫项目的立体养殖的鱼塘中,野生鱼和草鱼都能根据食物的气味进行摄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9.某荔枝园中存在如下食物链:荔枝树→鸡→动物A,鸡的同化量不能100%流入动物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鸡的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为M,动物A的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为N,则M一般小于N,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鸡的同化量除了流入动物A外,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植物中的纤维很难被鸡消化吸收,故鸡的同化量与摄入量之比较小
1.(2022·广东卷,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答案 C
解析 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d是植食动物,C正确,D错误。
2.(2022·湖南卷,8)稻—蟹共作是以水稻为主体、适量放养蟹的生态种养模式,常使用灯光诱虫杀虫。水稻为蟹提供遮蔽场所和氧气,蟹能摄食害虫、虫卵和杂草,其粪便可作为水稻的肥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
C.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
D.该种养模式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B
解析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稻—蟹共作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有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采用灯光诱虫杀虫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捕食关系是指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硬壳蟹(非蜕壳)和软壳蟹(蜕壳)属于同一物种,两者之间的摄食不属于捕食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3.(2022·全国甲卷,31)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 (1)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 (2)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解析 (1)预测种群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对种群内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影响,当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时呈增长型,此时种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3)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4)生态系统中,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动物可帮助植物进行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并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4.(2021·重庆卷,23)“瓦尔迪兹”油轮意外失事泄漏大量原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受到威胁。为探究油污染对海獭的影响,生态学家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有以下发现:
Ⅰ.随着时间推移,原油污染区大部分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该区域和毗邻的非污染区海獭种群均在持续减少。
Ⅱ.原常以海豹为食的虎鲸,现大量捕食海獭。
Ⅲ.过度捕捞鲑鱼,造成以鲑鱼为食的海豹数量锐减。
Ⅳ.海獭的食物海胆数量增加,而海胆的食物大型藻数量锐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发现可知,原油泄漏________(填“是”或“不是”)引起海獭数量持续减少的直接原因。
(2)上述材料中,虎鲸至少属于食物链(网)中的第________营养级;食物链顶端的虎鲸种群数量最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停止过度捕捞,多年后该海域生态系统可能出现的结果有________(多选,填号)
①虎鲸的生存受到威胁
②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降
③该生态系统结构变得简单
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4)结合本研究,你认为我国2021年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 (2)四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虎鲸营养级最高,获得能量最少,种群数量少 (3)①②③ (4)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等(合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原油污染区大部分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该区域和毗邻的非污染区海獭的数量却在持续减少,故原油泄漏不是引起海獭数量持续减少的直接原因。(2)根据题述材料,能整理出的一条最短的食物链为大型藻→海胆→海獭→虎鲸,虎鲸至少为第四营养级。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能养活的生物数量就越少。(3)若不停止过度捕捞,海豹数量锐减,海獭数量也持续减少,虎鲸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①正确;海獭的数量减少,海胆数量增加,大型藻数量锐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降,②正确;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减少,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③正确,④错误。(4)“十年禁渔”有利于长江鱼类资源的恢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等。
微专题1 种群与群落
1.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标记重捕法
(2)样方法
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分布)和等距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长条形分布)两种
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变式分析
(1)λ值变动分析
(2)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3.“三看法”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①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整体或部分为食,往往会使被捕食者死亡;寄生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养料、汁液,一般不会导致寄主死亡。
②互利共生和原始合作关系中,两种生物均能体现互利关系,但分开后对两种生物影响不同。
4.明确群落的两种结构
5.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有①③④。
①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2021·湖北卷,14B)
②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2020·全国卷Ⅰ,6A改编)
③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2018·全国卷Ⅰ,5A改编)
④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2018·全国卷Ⅲ,6C)
⑤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5·江苏卷,9A)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有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空间结构、生态位、群落演替等。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①④。
①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021·河北卷,3D)
②“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可体现生物之间存在种间互助关系。(2021·福建卷,8B)
③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2021·全国甲卷,6C)
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2020·全国卷Ⅰ,6B)
⑤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2019·江苏卷,6B)
⑥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2019·江苏卷,6C)
⑦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2015·全国卷Ⅰ,4B改编)
考向1 结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1.(2022·河北邢台调研)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B.食物和天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C.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调查长白山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答案 B
解析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都不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错误;当种群呈“J”形增长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在“S”形增长方式中,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而种群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长白山东北豹数量极少,应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数量,D错误。
2.(2022·广东茂名调研)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取样方法为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食物等
D.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有一定差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课本实验基本概念。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考向2 结合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3.(2022·全国乙卷,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
4.(2022·沈阳市质检)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种群,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小杜鹃与黑枕黄鹂都生活在林冠层,说明它们的生态位相同
C.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 B
解析 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小杜鹃与黑枕黄鹂都生活在林冠层,不能说明它们的生态位相同,B错误。
微专题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①生产者一定为自养生物,自养生物一定为生产者。
②分解者一定为腐生型,腐生型一定为分解者。
③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
④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
⑤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
(2)食物链
2.掌握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的分析方法
(1)能量流动的模型
(2)“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最高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这条途径。
②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时,以“营养级”为单位,而不是两个个体或种群间的传递效率,并且是“同化量”之间,而非“摄入量”或“储存量”。
③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故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
④有些分解者可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如蘑菇可为人提供能量,蚯蚓可为鸡提供能量等,但分解者不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3.归纳总结碳循环的过程
4.牢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有①③④。
①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2021·辽宁卷,19D)
②利用茶树废枝栽培灵芝,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2021·福建卷,6C)
③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2020·山东卷,10C)
④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020·全国卷Ⅲ,6D)
⑤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2020·浙江7月选考,11C)
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2020·江苏卷,24A)
考向1 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考查社会责任
1.(2022·重庆市质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营养级则是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B.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中,蝉处于第一营养级
C.在生态系统中,细菌既可以作为生产者,也可以作为消费者或分解者
D.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作为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答案 C
解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A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蝉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生产者,根瘤菌以豆科植物提供的有机养料为碳源,是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C正确;动物中的蚯蚓一般以枯枝落叶为食,属于分解者,D错误。
2.(2022·湖南师大附中调研)如图是某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当地牧民大量捕杀鼬导致鼠的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在人群中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B.大量捕杀鼬后,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C.鼠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鼠疫杆菌传递给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
D.该食物网中,存在两种群间不止一种种间关系的情况
答案 C
解析 图中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人、植物→兔→人、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其中植物到鹰的食物链共有4条,A正确;大量捕杀鼬后,鼠被鼬捕杀的数量减少,所以鼠的数量先增加,后来鹰捕杀鼠的数量增加,再加上鼠种群内的竞争加剧,又导致鼠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B正确;跳蚤寄生在鼠身上,鼠的能量直接流向跳蚤,不经过鼠疫杆菌,C错误;人和兔、鹰和鼬之间都既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考向2 结合生态系统的功能,考查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2022·江苏扬州期末)某国家公园中一个开阔地带,被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覆盖,而薮羚这种需要借助密林来隐藏自己的植食性动物则不敢前来觅食。后来由于肉食性动物的消失,薮羚才开始在这一地带进行觅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不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
B.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
C.薮羚和肉食性动物存在时可能加快物质循环
D.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 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B正确;薮羚和肉食性动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4.(2022·南京市学情调研)图1是某稻田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如表所示(单位:kJ)。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表: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
(1)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________(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1中生物分析,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同化的能量,卷叶螟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可被________利用。
(3)表中m的值为________kJ,Y代表青蛙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
(4)卷叶螟与青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该计算结果可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水体污染,农民不再耕种,这块稻田的生物群落将发生________演替。
(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大气CO2库→水稻 b、c、e
(2)水稻 细菌、蚯蚓等 (3)26.69 生长、发育和繁殖 (4)2% 逐级递减 次生 (5)全球性
解析 (1)图1中还缺少大气CO2库→水稻这一过程。在生物群落之间,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图1中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b、c、e。(2)某一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3)粪便中的能量=摄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即m=38.05-11.36=26.69(kJ),由题表可知,Y=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则Y表示青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卷叶螟与青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36÷(1 970-1 402)×100%=2%,该计算结果说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微专题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
1.“三看法”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呈负相关,但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等例外,两者均低
2.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常考点
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动态平衡,人类活动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有④⑥。
①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021·湖南卷,16B)
②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2021·河北卷,18D)
③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2021·辽宁卷,15D)
④使用诱虫灯诱杀害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2021·福建卷,6A)
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021·河北卷,12C)
⑥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2019·浙江4月选考,1C)
⑦全球气候变暖可减缓永冻土融化。(2018·浙江11月选考,1B)
考向 结合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保护,考查社会责任
1.(2022·湖北卷,3)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答案 B
解析 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B正确;长江保护应在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C错误;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错误。
2.(2022·江西临川二中调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B.在荒漠化地区植树造林,相应荒漠化地区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将增强
C.“低碳生活”能减少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但不利于碳循环平衡
D.封山育林、治理沙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C
解析 “低碳生活”可使碳排放量减少,从而减少大气中的CO2量,有利于维持碳循环平衡,C错误。
3.(2022·东北育才中学调研)湿地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并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下列对湿地生态工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B.依据循环原理,湿地生态工程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
C.依据协调原理,湿地生态工程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D.保护湿地,需要立法禁止人类进入、利用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 A
解析 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依据的是自生原理,B错误;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依据的是整体原理,C错误;保护湿地,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湿地生态系统,D错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高考命题把握时代脉搏,捕捉社会信息,关注生态学问题,渗透科学发展观,旨在引导考生科学看待生态问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自觉转变生活方式,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生态学新情境材料信息题,不仅能深入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渗透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担当的社会责任,因此,二轮复习备考时,务必对生态信息非选择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强化。
共鸣点1 “生态学概念或生态假说”信息题
1.(2021·全国乙卷,30)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种(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另一种(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直至消亡 (2)时间或位置(答出1点即可)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若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便可共存
解析 (1)本实验的目的为验证“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同学选择的动物应数量相同,属于不同物种,且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竞争排斥是在受资源限制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需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由题干信息可知,两物种不能长期共存,故其中一种群个体最终会全部死亡,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大草履虫处于劣势而被淘汰。(2)两种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的雀科鸟能达到长期共存,说明二者对取食的种子存在差异,从而降低了竞争强度,如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对于同一棵树上不同位置的种子的选择不同、取食时间不同等。(3)综合(1)(2)小题的实验和研究,可以发现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或是种群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最终在生存空间、利用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态位的改变)而达到共存。
共鸣点2 生态农业情境信息题
2.(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调研)近年来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图为某生态果园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果园中,玉露香梨花的花色有白色和粉色,从根本上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
(2)研究发现,在果园里养鸡、鸭有重要的生态效益,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
(3)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一种害虫靠吸取农作物的汁液为食,它们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利用性外激素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这属于________防治。
(4)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民进行除草、除虫等农业活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黑光灯诱捕法 遗传(基因)
(2)鸡、鸭捕食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鸡、鸭的粪便经微生物分解可以肥田,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或延长食物链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出两点即可)
(3)寄生 生物
(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1)利用趋光性害虫趋光的特点,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果园中玉露香梨花的花色不同是由基因不同引起的,从根本上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2)在果园里养鸡、鸭,鸡、鸭捕食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鸡、鸭的粪便经微生物分解可以肥田,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或延长食物链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一种害虫靠吸取农作物的汁液为食,体现了害虫和农作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利用性外激素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4)除草、除虫的意义是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共鸣点3 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情境信息题
3.(2022·河北武邑中学调研)备受全球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昆明开幕,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室外展示区之一的昆明宝丰湿地,有着包括滇池原生植物在内的100多种植物,吸引了游禽、猛禽、涉禽等多种鸟类前来栖息。昆明宝丰湿地对滇池的生态起到了保护作用,对环境污染也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昆明宝丰湿地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相比,________价值意义更为重大。许多禽类来栖息一部分原因是宝丰湿地的一些生物为它们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________。
(3)湿地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植物群落的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人类长时间的治理,原趋向单一化的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该实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湿地对城市生态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间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许多禽类来栖息一部分原因是宝丰湿地的一些生物为它们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3)湿地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植物群落的这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经过人类长时间的治理,湿地内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能够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生态信息的题干(包括图示)往往蕴含大量答题的关键信息,因此要加强对题目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使自己学会用题目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在复习中要夯实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强化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是二轮备考中的重中之重。摄入的能量
同化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Y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38.05
11.36
m
3.81
7.55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共34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多项选择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多项选择版),共36页。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 (不定项):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 (不定项),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