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西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西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1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西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2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西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3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西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西校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十五中西校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7分)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ㅤ八大处公园,地处太行之西山余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方圆三百三十二公顷,最高峰海拔464.8米。三山呈环绕状,形似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形成了八大处特有的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得益于这种特有的小气候,八大处林木秀颀,四季风景如画:春天,山花遍地,纷纷盛开,团团簇簇,煞是好看【甲】夏天,峰峦叠翠,俯仰生姿,鸟啼鹃啭,流泉汩汩;秋天,满山流丹,曲径通幽,苍松翠柏,qiú(  )枝盘曲;进入寒冬,林客萧条,雪晴云淡,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ㅤㅤ八大处之名源自三山环抱中保存完好的八座古刹得来,又以自然天成的“十二景”闻名遐迩,古人即赞曰“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又有云“香山之美在于人工,八大处之美在于天然,其天然之美又有过于西山诸胜【乙】赏景之人四季络yì(  )不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林木秀颀(qí)
    闻名遐(jiǎ)迩
    札枝盘曲
    络驿不绝
    B.林木秀颀(qí)
    闻名遐(xiá)迩
    虬枝盘曲
    络绎不绝
    C.林木秀颀(yí)
    闻名遐(xiá)迩
    札枝盘曲
    络绎不绝
    D.林木秀颀(yí)
    闻名遐(jiǎ)迩
    虬枝盘曲
    络驿不绝
    (2)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根据语境,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旧城改造中,一间间棚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摧枯拉朽,住在这里的居民终于看到了告别危房、搬进新居的希望。
    B.泉城济南因地制宜,光随舟行,景随光至,泉城夜色呈现出独特的美。
    C.这个教室的装修方案有创造性、墨守成规,深受同学们喜爱。
    D.演讲比赛中,他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夺得第一名。
    3.(3分)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①亮丽的色彩 ②昂扬的旋律 ③精彩的细节。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4.(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是贵族的身份认同,区分贵族与平民,因此贵族还要行冠礼。免冠等于免去身份和特权,所以古代大臣请罪时都是自己免冠。
    B.古代的“阴阳”可以表示地理方位,“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D.孟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5.(4分)名著阅读。
    (1)《①   》(作品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②   (作者名字)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作者根据观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了昆虫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③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这本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2)《红星照耀中国》中记录这么一个人,他大公无私,唯一的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这个人是 ④   
    6.(6分)默写。
    (1)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2)常记溪亭日暮,   。 (李清照《如梦令》)
    (3)《饮酒(其五)》中表达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   。
    (4)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表达感时恨别之情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43分)
    7.(6分)阅读《春望》和《月夜》,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两首诗均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1)《月夜》一诗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从他人(小儿女)着笔,展开联想和想像,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下列选项中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两首诗都表达了①   之情,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②   之情。
    8.(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ㅤ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ㅤㅤ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李存审戒子
    《资治通鉴》
    ㅤㅤ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①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丙】范仲淹传
    《宋史》
    ㅤㅤ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镞(zú),箭头。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意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尔曹生于膏粱
    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虞我诈
    C.生于忧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
    李存审出于寒微
    D.苦其心志
    仲淹刻苦自励
    何苦而不平
    (2)下列选项中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国内如果没有凭借法家思想来辅佐国君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就会永远灭亡。
    理解:这句话从治国理政的层面强调了逆境中得生、顺境中灭亡的道理,体现了奋发有为、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
    B.原文: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
    翻译:于是把取出的箭头交给儿子们,命令他们把箭头收藏起来。
    理解:李存审认为这支箭头可谓当年经历的缩影,收藏是为了让后辈铭记现在优裕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C.原文: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范仲淹的忧乐观,同时也是历代儒家士子经世济民情怀的写照。
    (3)上述【乙】【丙】两文中主人公身世经历的共同点是什么?印证了甲文中什么道理?
    9.(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说“屏”

    ㅤㅤ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便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把屏的功能与美感结合起来,关键是做到了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ㅤㅤ②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ㅤㅤ③屏按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ㅤㅤ④屏也有大小之分,所以屏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大小由人。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庸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ㅤㅤ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尝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作者陈从周,略有改动)
    (1)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②﹣⑤段的说明内容。
    文章各段依次介绍了屏“巧”的总特点、①   、②   、③   、④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看见“屏”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B.屏在现代建筑中主要起到活动门板的作用。
    C.屏的设置要和建筑整体等诸方面相称。
    D.屏能显露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3)请看下面的古画,用原文中的知识来说说画中屏风的作用。

    10.(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和树
    ㅤㅤ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ㅤㅤ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ㅤㅤ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ㅤㅤ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 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ㅤㅤ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
    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伤疤只顾自个长”。
    ㅤㅤ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ㅤㅤ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ㅤㅤ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ㅤㅤ⑨一九九零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ㅤㅤ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三十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两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十八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
    ㅤㅤ⑪这人呀,谁也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ㅤㅤ⑫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ㅤㅤ⑬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ㅤㅤ⑭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作者张亚凌,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树名
    树的神奇之处
    母亲的态度
    杨树
    ①   
    夸赞
    两棵树
    即使铁丝勒得再深也长得皮实
    ②   
    ③   
    ④   
    ⑤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
    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
    ②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
    三、作文。(50分)
    11.(50分)按要求作文。
    父亲买橘子背影的瞬间,深深触动了朱自清的心,使之感受到矛盾中依然深挚的父爱;看到傲然挺立白杨树的瞬间,茅盾恹恹欲睡的心绪被触动,感受到白杨正直朴质与不平凡;房东送来缅桂花的瞬间,触动了汪曾祺柔软的心,使之感受到困顿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请以“那个瞬间,触动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十五中西校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27分)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ㅤ八大处公园,地处太行之西山余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方圆三百三十二公顷,最高峰海拔464.8米。三山呈环绕状,形似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形成了八大处特有的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得益于这种特有的小气候,八大处林木秀颀,四季风景如画:春天,山花遍地,纷纷盛开,团团簇簇,煞是好看【甲】夏天,峰峦叠翠,俯仰生姿,鸟啼鹃啭,流泉汩汩;秋天,满山流丹,曲径通幽,苍松翠柏,qiú(  )枝盘曲;进入寒冬,林客萧条,雪晴云淡,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ㅤㅤ八大处之名源自三山环抱中保存完好的八座古刹得来,又以自然天成的“十二景”闻名遐迩,古人即赞曰“三山如华屋,八刹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则如屋外花园”,又有云“香山之美在于人工,八大处之美在于天然,其天然之美又有过于西山诸胜【乙】赏景之人四季络yì(  )不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林木秀颀(qí)
    闻名遐(jiǎ)迩
    札枝盘曲
    络驿不绝
    B.林木秀颀(qí)
    闻名遐(xiá)迩
    虬枝盘曲
    络绎不绝
    C.林木秀颀(yí)
    闻名遐(xiá)迩
    札枝盘曲
    络绎不绝
    D.林木秀颀(yí)
    闻名遐(jiǎ)迩
    虬枝盘曲
    络驿不绝
    (2)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根据语境,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秀颀”读作xiù qí。“闻名遐迩”读作wén míng xiá ěr。虬枝:盘屈的树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故选:B。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甲处是四组描写季节景色的分句中第一组的结尾部分,应使用分号。乙处是间接引用,应先引号再句号。
    故选:C。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此句错在句式杂糅,“源自”与“得来”不能共用,应删去“得来”。
    【解答】答案:
    (1)B
    (2)C
    (3)修改为:八大处之名源自三山环抱中保存完好的八座古刹。
    【点评】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句分句——分句可以属于单重复句,也可以是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句,或者是大句中的并列部分。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旧城改造中,一间间棚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摧枯拉朽,住在这里的居民终于看到了告别危房、搬进新居的希望。
    B.泉城济南因地制宜,光随舟行,景随光至,泉城夜色呈现出独特的美。
    C.这个教室的装修方案有创造性、墨守成规,深受同学们喜爱。
    D.演讲比赛中,他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夺得第一名。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有误,“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本句用于推到旧房,属于望文生义。
    B.正确。
    C.有误,“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是贬义词,本句使用褒贬不当。
    D.有误,“夸夸其谈”意思是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是贬义词,本句使用褒贬不当。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3分)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①亮丽的色彩 ②昂扬的旋律 ③精彩的细节。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分析】本道题给出句子,要求根据语境填入,要注意前后搭配即可。
    【解答】第一空根据“人生如一本书”,后面填精彩的细节。第二空根据“人生如一支歌”,自然是填“昂扬的旋律”,第三空根据“人生如一幅画”,自然填亮丽的色彩。故顺序为:③②①。
    故选:B。
    【点评】本道题的结题关键在于瞻前顾后,找到内在的逻辑联系。
    4.(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是贵族的身份认同,区分贵族与平民,因此贵族还要行冠礼。免冠等于免去身份和特权,所以古代大臣请罪时都是自己免冠。
    B.古代的“阴阳”可以表示地理方位,“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D.孟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不是道家。
    故选:D。
    【点评】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5.(4分)名著阅读。
    (1)《① 昆虫记 》(作品名)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② 法布尔 (作者名字)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作者根据观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了昆虫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③ 蝉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切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这本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阅读这样美妙的经典是一场愉快的精神盛宴。
    (2)《红星照耀中国》中记录这么一个人,他大公无私,唯一的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这个人是 ④ 彭德怀。 
    【分析】《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作者根据观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了昆虫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2)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红星照耀中国》中记录这么一个人,他大公无私,唯一的个人衣服,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这个人是彭德怀。
    答案:
    (1)①昆虫记
    ②法布尔
    ③蝉
    (2)④彭德怀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6.(6分)默写。
    (1)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2)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 (李清照《如梦令》)
    (3)《饮酒(其五)》中表达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4)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表达感时恨别之情的句子是: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黑云压城城欲摧(重点字:摧)
    (2)沉醉不知归路
    (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理解。(43分)
    7.(6分)阅读《春望》和《月夜》,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两首诗均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
    (1)《月夜》一诗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从他人(小儿女)着笔,展开联想和想像,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下列选项中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C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两首诗都表达了① 思乡 之情,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② 爱国 之情。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月夜》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月夜》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故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而《春望》还表达了爱国之情。
    答案:
    (1)C
    (2)思乡 爱国
    译文:
    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月夜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ㅤㅤ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ㅤㅤ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李存审戒子
    《资治通鉴》
    ㅤㅤ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①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丙】范仲淹传
    《宋史》
    ㅤㅤ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镞(zú),箭头。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词意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D 
    A.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尔曹生于膏粱
    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虞我诈
    C.生于忧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
    李存审出于寒微
    D.苦其心志
    仲淹刻苦自励
    何苦而不平
    (2)下列选项中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国内如果没有凭借法家思想来辅佐国君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就会永远灭亡。
    理解:这句话从治国理政的层面强调了逆境中得生、顺境中灭亡的道理,体现了奋发有为、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
    B.原文: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
    翻译:于是把取出的箭头交给儿子们,命令他们把箭头收藏起来。
    理解:李存审认为这支箭头可谓当年经历的缩影,收藏是为了让后辈铭记现在优裕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C.原文: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翻译: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范仲淹的忧乐观,同时也是历代儒家士子经世济民情怀的写照。
    (3)上述【乙】【丙】两文中主人公身世经历的共同点是什么?印证了甲文中什么道理?
    【分析】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的家庭,他常常训诚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柄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其中在非死不可的情况下获救不只一次,被利箭射进骨头又取出的情况上百次。”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吩咐他们贮藏起来,说:“父亲们这一辈出身于富贵,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丙】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奋读书,有时晚上困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艰苦,范仲淹却不以之为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谗言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同“增”,增加/连……都/连……都……;
    B.你/你/你;
    C.从/从/从;
    D.使……苦/有耐心地;尽力地/担忧,害怕。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A.翻译有误。正确的翻译为: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从【乙】文“李存审出身寒微”和【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可知,二人都少年家贫,出身寒微;从【乙】文“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和【丙】文“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咬粥而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可知,他们都能够吃苦耐劳,最后取得较大的成就。两者都印证了甲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即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
    答案:
    (1)D
    (2)A
    (3)共同点:少年家贫,出身寒微,但都能吃苦耐劳,最后取得成就。
    印证了甲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即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
    【点评】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9.(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说“屏”

    ㅤㅤ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便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把屏的功能与美感结合起来,关键是做到了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ㅤㅤ②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ㅤㅤ③屏按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ㅤㅤ④屏也有大小之分,所以屏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大小由人。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庸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ㅤㅤ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尝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作者陈从周,略有改动)
    (1)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②﹣⑤段的说明内容。
    文章各段依次介绍了屏“巧”的总特点、① 作用 、② 分类 、③ 大小 、④ 写作目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B。 
    A.我们看见“屏”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B.屏在现代建筑中主要起到活动门板的作用。
    C.屏的设置要和建筑整体等诸方面相称。
    D.屏能显露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3)请看下面的古画,用原文中的知识来说说画中屏风的作用。

    【分析】这篇说明文主要说明了屏的特点、作用、分类、大小等知识,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第②段“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可知这段说明的是屏的作用;从第③段“屏按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可知这段说明的是屏的分类;从第④段“屏也有大小之分”可知这段说明的是屏的大小;从第⑤段“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可知这段说明的是写作的目的。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学生需首先认真阅读各选项,然后从材料中找到相对应的词句,通过对比分析作答。
    ACD.正确;
    B.有误,与文章“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的表述不一致。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要求用原文中的知识来说说画中屏风的作用。学生需根据文中屏的作用:“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再结合对画面的描绘作答。
    答案:
    (1)作用、分类、大小、写作目的。
    (2)B。
    (3)示例:画中屏在中间靠上的位置,边框上镂空的图案很精美,屏的主体部分也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屏后面的景象;屏把空间分割成了前后两部分“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前面有两个男子在树荫下品茶,还有两个人在院子里的花丛前扑蝴蝶;后面有两个女子在案板前绣花。可见,屏“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
    【点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10.(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和树
    ㅤㅤ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ㅤㅤ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ㅤㅤ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ㅤㅤ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 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ㅤㅤ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
    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伤疤只顾自个长”。
    ㅤㅤ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ㅤㅤ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ㅤㅤ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ㅤㅤ⑨一九九零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ㅤㅤ⑩母亲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三十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两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十八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
    ㅤㅤ⑪这人呀,谁也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ㅤㅤ⑫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ㅤㅤ⑬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ㅤㅤ⑭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作者张亚凌,文章有删改)
    (1)阅读全文,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树名
    树的神奇之处
    母亲的态度
    杨树
    ① 即使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也长得又粗又高大 
    夸赞
    两棵树
    即使铁丝勒得再深也长得皮实
    ② 敬畏 
    ③ 歪脖子树 
    ④ 即使压弯了弄断了还是不断生长 
    ⑤ 无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
    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
    ②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
    【分析】作者以树为喻,写了母亲对“我”的爱,给“我”的影响一直都在,就像满眼的树,无处不在。文章饱含了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来概括得出:茅坑边无人搭理,也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第二空:根据“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可知,母亲的态度是:敬畏;第三四五空:根据“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可知,第三空是:歪脖子树;第四空是:即使压弯了弄断了还是不断生长。从母亲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出母亲对“歪脖树”的欣赏、赞美、敬佩之情。
    (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①“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句子中的“憋”是“气不通,强忍住”的意思,这里是“抑制住或堵住不让出来”,用这个词语,赋予树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杨树长势迅猛和茂盛,突出地表现了其具有顽强的生力,结合下文“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可知,表达了对杨树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②结合“飞、扔、跳、攀、挪、荡”等一系列的动词可知,运用动作描写,叙写自己在树上荡秋干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时期“我”的顽皮、活泼。同时既交代了“歪脖树”成因,也写出了“我”当时的“劣迹”。结合“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可知,也颂扬了树的顽强生命力。
    (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结合“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分析,从内容上看,“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可理解为,母亲经常以树为喻,教给“我”做人的道理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不能抛弃,不能放弃,要顽强、坚忍地挺过去。根据“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可知,“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可理解为,母亲也和树一样顽强坚忍、充满智慧,就是一棵智慧树的化身,母亲已经不在,但她对“我”的爱,给“我”的影响,就像满眼的树,无处不在,伴“我”一生,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构思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本文作者以树为线索,叙写了母亲用树作类比对“我”进行教育,且作者以树作喻,写了母亲对“我”的爱,给“我”的影响一直都在,就像满眼的树,无处不在,寄托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从插叙、对比手法线索、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角度,选择其一谈自己的看法即可。答案不唯一。示例一:树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浑然一体。文章用三种树串联起我的成长过程,母亲以树为喻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对“我”影响至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示例二:文章借物喻人,立意更深远,含蓄深刻。文章用三种树串联起“我”的成长过程,母亲以树为喻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对“我”影响至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示例三:文章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立意更深远,含蓄深刻。文章用树象征母亲对“我”的教导,三种树串联起“我”的成长过程,母亲以树为喻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对“我”影响至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答案:
    (1)①即使长在茅坑边无人搭理也长得又粗又高大;②敬畏;③歪脖子树;④即使压弯了弄断了还是不断生长;⑤敬重敬佩。
    (2)①憋积攒着、聚集着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杨树人格化,写出了杨树虽生长在茅坑边,长势却十分迅猛,表现了杨树顽强的生命力。
    ②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连用飞奔“扔“跳“攀“荡”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少年时期“我”的顽皮、活泼,也为下文写歪脖子树由来作铺垫。
    (3)母亲经常以树为喻,教导“我”做人的道理。母亲就是树的化身。母亲虽然已经不在,但她对“我”的爱,给“我”的影响一直都在。这句话也饱含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之情。收束全文,深化主旨。
    (4)示例一:本文第⑦⑧段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了小时候与对门胖妞在树上比赛荡秋千,“我”把树压歪的故事,交代了歪脖子树的由来,为下文写母亲对“我”高考失利的劝慰作铺垫。插叙使情节曲折,内容充实。
    示例二:对比手法。先前母亲拿树说事时我“不理解与后来我”也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点评】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三、作文。(50分)
    11.(50分)按要求作文。
    父亲买橘子背影的瞬间,深深触动了朱自清的心,使之感受到矛盾中依然深挚的父爱;看到傲然挺立白杨树的瞬间,茅盾恹恹欲睡的心绪被触动,感受到白杨正直朴质与不平凡;房东送来缅桂花的瞬间,触动了汪曾祺柔软的心,使之感受到困顿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请以“那个瞬间,触动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那个瞬间,触动了我”,要抓住题目进行构思立意。以“我”为中心,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那个瞬间”是本文构思的难点,“那个瞬间”,是时间上的限制,即时间是短暂的、瞬间发生的,文章中你可以写一天甚至更长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但你必须写到“那个瞬间”,而且“那个瞬间”之前的叙事都是为“那个瞬间”发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服务的。“那个瞬间”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一幅画,是一个动人的场面,是“真善美”的凝聚,是“假恶丑”带给人的震撼。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重点写一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要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文章要抓住情感转变的特定情境和故事发展的特定阶段(高潮),或进行场面的描写,或做好气氛的渲染,记叙独特的心灵一颤。“感动”可以是情感的发泄等。
    【解答】
    那个瞬间,触动了我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一大早就去同学家里玩,过了中午才想起回家吃饭,我头顶烈日骑着自行车急匆匆往家里赶。穿过一个弄堂时,我突然眼前一黑,脑袋“嗡”的一声,最终不小心撞到一个晒着番薯干的大竹筛上,连人带车摔倒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我爬起身,向四周一看——竹筛上雪白的番薯干撒了一地。完了!闯祸了!
    我艰难地站起身,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小姑娘,你就这么走了?”我正要推车离开时,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回头一看,从屋里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我顿时脸上发烫,低下头,做好接受责骂的心理准备。我像一根木头一样站着,一秒、两秒、三秒……我并没有听到老奶奶的责骂声,于是放下心来吞吞吐吐地说:“奶奶,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刚才骑车太快了。”
    还没等我说完,老奶奶一把拉住我的手说:“摔疼了吧?让奶奶看看。”“没事的,没事的。”我低着头说道。“还说没事,来,到奶奶屋里,奶奶给你擦点药水。”老奶奶不但没有责骂我,还叫我到她屋里擦药水,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我心里嘀咕着,在屋前停好车子,跟着她进了屋。
    老奶奶从一个药箱里拿出一瓶红药水和一个棉球,走到我跟前,拧开瓶盖,将棉球蘸了点药水,轻轻地在我的手肘、膝盖上涂抹。抹完药水,她把手中的瓶子放在桌子上说:“这些红药水是我儿子为我准备的,他说万一哪里弄破了皮,自己可以擦一点。”
    我慢慢平静下来,忽然想起刚才我把老奶奶晒的番薯干撞翻在地上,立刻说道:“奶奶,我把你的番薯干撞翻了,很对不起,要不我赔钱给您吧?”老奶奶一听,立刻拉下脸说:“谁叫你赔了,这些番薯干又不会少一点,这点小事别往心里去。”我还想说话,可是被老奶奶阻止了。
    推起自行车向外走去。走到弄堂口,我转过身,看见老奶奶矮小的身影在烈日下被拉得很长很长,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
    这是一位多么善良、宽容的老奶奶啊!那一刻,我被老奶奶深深地触动了。
    【点评】这篇文章叙述自己闯祸,却得到对方关心的事。文章叙述完整,详略得当,将感动“我”的那部分交代得具体生动。烈日下骑车,慌乱中撞倒大竹筛,番薯干撒满一地。老奶奶非但没有责骂“我”,还给“我”擦药水,给“我”倒水喝,文章对老奶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具体传神,突出了老奶奶的慈爱、善良、热情,非亲历者是不可能将细节刻画得如此细腻真切的。“我”的心理描写及后来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我”内心的触动。




    相关试卷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诗文默写,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诗文默写,名著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尚贤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尚贤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