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作业含答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B)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B),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与环境(B)一、选择题1.近几年,某市通过引入水源、栽种花草树木等措施将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改造为水碧林绿、鸟语花香的露天矿生态公园。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部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废弃矿坑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B.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C.水草减少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大于草食性鱼类D.改造后的生态公园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答案 C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分析,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将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通过引入水源改造成为露天矿生态公园,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与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草食性鱼类食性单一,只以水草为食,而杂食性鱼类以水草、浮游生物类、底栖动物类和昆虫为食,食物来源丰富,故水草减少对杂食性鱼类的影响小于其对草食性鱼类的影响,C错误;与原开采油页岩废弃的矿坑相比,改造后露天矿生态公园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故改造后的生态公园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2.(2022·江苏海门中学高三期末)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单位为103 kJ/(m2·y)],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7%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C为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A错误;B的同化量为18×103 kJ/(m2·y),传递给D的能量为3×103 kJ/(m2·y),因此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8×100%≈16.7%,B错误;茶树菇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光能,因此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不能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C错误;C为分解者,可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生产者)提供无机盐和CO2,D正确。3.有机磷农药能抑制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催化乙酰胆碱分解),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研究发现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有机磷农药甚至会出现在鲜有人类活动的南极生物体内,体现了物质循环的全球性B.在一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C.有机磷农药中毒后,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过程受阻,导致患者肌肉瘫痪D.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提高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答案 C解析 有机磷农药使用后残留严重且难以降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在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机磷农药的浓度最高,B正确;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不受影响,C错误;白腐真菌能产生多种降解有机磷类农药的酶,向有机磷农药残留污染的土壤中投放白腐真菌合适时间后,会使土壤中有机磷农药含量降低,从而可提高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正确。4.科尔沁荒漠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再到今日的疏林草原及人工林海,生态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固定沙丘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态位不同,没有资源竞争B.疏林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C.人工林海中的昆虫通过信息传递调节自身种群繁衍D.该生态恢复过程中,自然演替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 A解析 固定沙丘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态位不同,但有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存在资源竞争,A错误;疏林草原上生长的植物能够长期在草原上生存,显然应该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且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根据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功能可推知,人工林海中的昆虫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自身种群繁衍,C正确;科尔沁荒漠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再到今日的疏林草原及人工林海,这是人类在遵循自然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的结果,D正确。5.(2022·天津南开区高三期末)某国家公园中一个开阔地带,被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覆盖,而薮羚这种需要借助密林来隐藏自己的植食性动物则不敢前来觅食。后来由于肉食性动物的消失,薮羚才开始在这一地带进行觅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不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B.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C.薮羚和肉食性动物存在时可能加快物质循环D.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答案 A解析 肉食性动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会影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肉食性动物的消失一般不会影响能量的传递效率,B正确;薮羚和肉食性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薮羚和草本植物之间存在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6.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即可维持大气中的碳平衡B.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C.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所以物质循环的形式是化合物D.黑暗条件下,植物和动物产生CO2的场所相同,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答案 B解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即可维持大气中的碳平衡,A错误;生态系统中,大气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光合作用,而根据题干信息“碳中和是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可知,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如植树造林)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B正确;根据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形式是元素,C错误;植物和动物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H],而无氧呼吸在植物细胞质基质中产生酒精和CO2,在动物细胞中产生乳酸,D错误。7.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于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B.可通过构建概念模型研究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D.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湿、趋光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答案 B解析 制作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照组的土壤应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C错误; 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利用了昆虫趋湿避光的特点,D错误。8.“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2022年3月5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蛰伏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鹁鸠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B.蛇的数量是虾蟆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大地回春,人们踏青观赏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调查绿杨的种群密度时,样方越多,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值答案 C解析 鹁鸠的鸣叫声通过空气传播,为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即物理信息,A正确;蛇与虾蟆之间为捕食关系,当虾蟆种群密度越大时,蛇捕食的机率就越大,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人们踏青观赏美景是生物对人类提供的旅游观赏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样方进行计数,选取的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值,D正确。9.(2022·河北衡水高三模拟预测)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下列有关生态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使用“数罟”捕鱼,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B.“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D.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 B解析 “数罟”是网眼细密的渔网,不使用“数罟”捕鱼,能够保护幼年的个体,进而有利于鱼鳖的种群年龄结构较长时间处于增长型,A正确;“食谷”、“食鱼鳖”、“用林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但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是间接价值,即生态方面的价值,B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这是对生态系统最好的保护,C正确;人类从事的工农业生产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10.(2022·江苏徐州高三期末)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的一篇论文介绍,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B.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C.长江白鲟灭绝与过度捕捞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D.在禁渔的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迁地保护答案 D解析 禁渔可显著改善长江中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它们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濒危物种的恢复,A正确;长江白鲟灭绝与其长期遭受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及人类拦河筑坝等导致种群规模减小、繁殖困难有关,C正确;把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迁地保护,不仅需要考虑生存环境是否适宜其生长繁殖,还要考虑种间关系是否能让其生长繁殖,因此不能随便将一些濒危动物集中到与长江相连的湖泊中进行迁地保护,D错误。11.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50×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 A.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鼠更易被鼬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B.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C.该耕地的碳(C)循环在植物、田鼠、鼬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完成D.若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 B解析 根据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公式可知,当标记的田鼠更易被鼬捕食时,会导致重捕田鼠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大,A错误;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100%=3%,B正确;该耕地的碳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完成的,C错误;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12.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是因为N元素不能循环C.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D.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答案 C解析 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不是因为N元素不能循环,而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B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正确;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二、非选择题13.红树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招潮蟹和野鸭是其中两种常见的动物。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围垦养殖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加强立法保护等措施,成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王同学于寒假清晨在某红树林湿地公园跑步时,拍了一张红树林的照片发到网络上,并用刘禹锡的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配文。这说明自然美景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招潮蟹的爬行对野鸭来说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息,后者据此进行捕食,这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通过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等多种保护措施,一段时间后,之前因水污染等导致红树林死亡的滩涂重新长出红树林,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红树林被划为保护区,林中野鸭的种群数量也会出现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深圳红树林湿地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湿地中的底栖动物(贝壳类等)。为了评估红树林湿地对鸟类的承载力,研究团队通过采样估算出湿地底栖动物的鲜重总量(M,单位kg),据此推算出底栖动物所含的总能量(G,单位kJ),结果如下图。①据图可知,深圳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最低,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每只候鸟每天代谢消耗能量平均为500 kJ,在红树林湿地停留时间约为100天,且均以底栖动物为食,则理论上计算,湿地在秋季时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约为________只。③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84年,这种保护方式属于________保护。为了进一步提升鸟类的环境容纳量,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__(填“红树林植被”“滩涂”或“基围鱼塘”)的保护最为有效。(4)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人提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应适当控制引进树种规模,扩大本土树种的种植。该建议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____原理。答案 (1)直接(2)行为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存在天敌(3)①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大量捕食底栖动物导致底栖动物减少 ②1×104 ③就地 红树林植被(4)协调解析 (2)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为行为信息,故招潮蟹的爬行对野鸭来说是一种行为信息。野鸭能根据这种行为信息进行捕食,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即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红树林死亡的滩涂再重新长出红树林属于次生演替。出现K值的理由是保护区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而且野鸭存在天敌等。(3)①由于冬季候鸟迁入越冬,大量捕食底栖动物导致底栖动物减少,进而导致红树林湿地底栖动物的总能量在冬季最低。②每只候鸟每天消耗能量500 kJ,停留100天,均以底栖动物为食,传递效率最高为20%,需要500×100÷20%=2.5×105 (kJ),据图可知,秋季湿地底栖动物总能量为2.5×109 kJ,能承载的候鸟总数最多为(2.5×109)÷(2.5×105)=1×104(只)。③建立自然保护区,没有进行生物迁移,属于就地保护。据图可知,红树林植被的总能量最高,所以增加对红树林植被的保护最为有效。14.西藏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虽然地处高原,但西藏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湖泊等。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森林、草原、湖泊都属于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2)西藏那曲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气候寒冷、干燥,分布着广阔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西藏林芝地区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森林生态系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森林中的云杉、松树上常常挂满“松萝”,“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____________,“松萝”还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4)西藏各地区也分布着很多湖泊。某一湖泊的食物网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m2·a),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裸鲤位于________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答案 (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2)较低 那曲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3)寄生 直接 (4)第二和第三 19.8%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2)抵抗力稳定性的实质是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当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那曲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3)寄生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松萝”吸附在这些植物上并从中吸取汁液,故“松萝”与这些植物的关系为寄生。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而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松萝”的抗菌和抗原虫的功效属于直接价值。(4)裸鲤可以直接以浮游植物为食,故属于第二营养级;裸鲤还以浮游动物为食,故属于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量之比,由图可知,第一营养级(浮游植物)同化量为32 630 kJ/(m2·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浮游动物和裸鲤)的同化量为5 980+490=6 470 kJ/(m2·a),所以能量传递效率为6 470÷32 630×100%≈19.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含答案2,共19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作业含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