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题
展开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测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办事的官员,这里代指秦穆公
B.行李之往来 外交使者
C.许君焦、瑕 答应
D.不武 使用武力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邻之厚
B.夜缒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下列不能表现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围郑,主要是由于秦国想要报复郑国,所以烛之武去劝退秦军。
B.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其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
C.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话仅百余字,却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D.晋文公没有贸然发动进攻,表现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毋吾以也 D.鼓瑟希,铿尔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亲自到项羽的驻所谢罪,项羽则立即告诉刘邦是何人告的密,并趁机留下他饮酒,以进一步采取行动。
B.在项羽无动于衷的情况下,范增召来项庄,告诉他项羽为人不忍,精心策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险剧。
C.项伯在项王面前地位尊崇,却在鸿门宴上不动声色地掩护刘邦,充当他的保护伞,使项庄不能见机刺杀刘邦。
D.樊哙是刘邦的猛将,在危急形势下,通过闯帐、喝酒和吃生肉等行为彰显壮士胆色,赢得了项羽对他的好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2.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夏,齐孝公①伐我北鄙。
公②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③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④,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节选自《左传·展喜犒师》)
【注】①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 ②公:指鲁僖公。 ③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始祖。大公:即姜太公,齐国始祖。“大”同“太”。 ④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
丙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②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秦晋殽之战》)
【注】①秦郑结盟后,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个秦国大夫帮着戍守郑国。三年后,杞子派人密报秦君,计划里应外合偷袭郑国。 ②孟明:史称孟明视,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B.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C.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D.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辱”在此不是侮辱自己、使自己受委屈的含意,而是相当于“枉顾”“屈尊”等词,是对对方来访的客气谦词。
B.“执事”,即办事情、执行某项任务,文中是指自己接受命令、犒劳齐师,以充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C.股,即大腿;肱,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意为得力的助手,在文中作动词用,意为辅佐。
D.“乘”,在文中是“四”的代称。“韦”,指加工后的熟牛皮。“以乘韦先”,指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奉上的礼物。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是写以言辞使对方退兵的故事,着意描绘人物语言,辞令引人入胜,很能体现《左传》长于叙事、善于记述行人辞令的特点。
B.甲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委婉曲折,有理有据,从亡郑无益、存郑有利,到秦、晋历史关系,再到晋灭郑之后必然犯秦,层层深入,有说服力。
C.乙文中展喜指出,齐孝公之父齐桓公正是因为遵守盟约,广修仁义而终成霸业,而现在的诸侯各国对齐侯也寄予了同样的期待。
D.丙文中弦高是个见利忘义的投机商人,言辞中尽显对秦军的谄媚之态,而皇武子则用含蓄的外交语言表明了郑国的态度,下了逐客令。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国,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枢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谍,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敞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林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蹙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B.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C.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D.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五等爵位分别为公、侯、伯、子、男。在先秦时期,“公”也是诸侯的通称。
B.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超乘,跳跃上车,以示勇武。古时军队经过天子的都门,应卸甲束兵,下车步行,以示恭敬。文中指秦军轻狂无礼。
D.寡君,臣子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文中即指弦高为稳住秦国军队,以“寡君”“敝邑”的谦卑态度,争取报信时间。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解除了对方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B.烛之武从历史说到现实,分析晋国的忘恩负义,提醒秦伯,晋国灭郑之后,必欲灭秦,让秦伯对晋国产生警惕之心。
C.晋文公的夫人文赢请求将俘虏放回,由秦君处理。对于母亲的求情,晋襄公思忖再三后同意,这一举动引起原轸极度愤怒。
D.秦国灭了小国滑之后班师回国:晋国内部对于是否截击秦国,产生分歧,最终原轸占据上风;晋军在崤地打败秦军,俘获秦军主帅。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21.选文分别刻画了烛之武、弦高、原轸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楚鄢陵①之战
六月,晋、楚遇于鄢陵。范文子不欲战。郤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反命;邲之师,荀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②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节选自《左传·成公十六年》)
[注]①鄢陵:郑国地名。②范匄,范文子的儿子,又称范宣子。
(二)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B.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C.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D.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午,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晦,农历每月第一天。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农历每月十五叫“望”,“望”的后一天叫“既望”。
C.侯,是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爵位是“公”,比“侯”低一等的是“伯”。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楚鄢陵之战》中,范文子不想与楚军作战,他认为留着楚国对晋国有利,且国家的存亡由天意决定。
B.《晋楚鄢陵之战》中,栾书和郤至都分析了楚军的不足,并认为晋军与楚军作战一定会取得胜利。
C.《烛之武退秦师》中,在佚之狐的劝说下,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伯,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D.《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6.楚军逼近晋军后,范匄提出的策略是什么?
二、情景默写
27.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我国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______,______”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_______,_______”等句则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围郑,_______”开始,至“ _______,唯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2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国不敌秦、晋两国,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29.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30.《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说辞”,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重要作用。文中以烛之武的语言为主,其他人物的语言很少出现,请从下面两处省略的对话中任选一处,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补写出人物的语言。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公乃召烛之武,曰:“__________”)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子犯请击之,(谓公曰:“______”)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31.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32.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33.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是需要勇气的,其中文中有描写到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请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表达方式写一段,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的情景。(50字左右)
34.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35.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6.根据下列短语,选填对联,注意:故事与人物要吻合。
纵刘失增 功名古已传 鸿门设宴
退秦存郑 深夜出城 是非今难断
上联:楚霸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3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
3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4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偏远
B.晋军函陵:军队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何厌之有:厌恶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与郑人盟:结盟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参考答案
1.D 2.C 3.B 4.A
5.(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3)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6.A 7.A 8.D 9.C 10.B
11.(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12.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13.D 14.B 15.D
16.①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就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想要的土地呢?
②难道他继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待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
③(沛公)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7.B 18.B 19.C
20.(1)(晋国)已经在东面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他们的确使两国国君结怨。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您何必屈尊去整治处罚他们呢?
21.①烛之武智勇双全;
②弦高机智爱国;
③原轸果断直率。
22.C 23.B 24.C
25.(1)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6.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和楚军决一死战。
27.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
28.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29.D
30.秦晋围郑,子已知矣。然郑小国寡民,亦无良将能臣,旦夕且亡,唯子图之。 秦伯见利忘义,弃晋亲郑,乃我敌也,可击之;且秦晋同为大国,势不俱存,必有一战,今乘其隙,惩其非义,击之可也。
31.观点一:他是一个志士。“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他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他是一个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观点四: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32.示例一: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你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忘我、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天地可鉴。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
示例二:国家有难,你深明大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你不卑不亢,措辞得体,凭借机智与勇敢,保郑国一时平安。
示例三:面对秦、晋攻郑的定局,你力挽狂澜,在稳固的秦、晋联盟中找到缝隙。笃大志而不易,临强敌而无惧,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一人抵千军,你是国家的骄傲!
33.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34.(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35.第(1)句。点评: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第(2)句。点评: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第(3)句。点评: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36. 上联:楚霸王 鸿门设宴 纵刘失增 是非今难断 下联:烛之武 深夜出城 退秦存郑 功名古已传
37.C 38.C 39.C 40.D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综合训练题</a>,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篇名句默写,重要实词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知识夯实,阅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a href="/yw/tb_c400181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