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七县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秘密★考试结束前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高一年级地理试题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该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约400KM 高度的轨道上,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地球-‘天和’核心舱”天体系统同一级别的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 “天和”核心舱运行在(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大气层外
【答案】1. A 2.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天和”核心舱绕地球运转,“地球-‘天和’核心舱”天体系统属于地球与其卫星组成的地月系天体系统,级别低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该组合体运行在距离地面约400km高度的轨道上,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天和”核心舱运行在高层大气,但并未位于大气层之外,C正确,D错。对流层位于平流层之下,平流层位于高层大气之下,“天和”核心舱并未位于对流层或平流层,AB错。故选C。
【点睛】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具体如下图所示:
《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下图是该种太阳活动相对数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太阳活动发生在( )
A. 日冕层 B. 色球层 C. 光球层 D. 日核层
4. 据图推测,受此太阳活动影响,2025年前后最可能( )
A. 极光现象较少 B. 全球农业增产 C. 短波通信平稳 D. 极端天气较少
【答案】3. C 4. B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可知,该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并非色球层或日冕层,更没有位于日核层,C正确,ABD错,故选C。
【4题详解】
读图,2014年为太阳活动极大值年,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所以2025年前后也为太阳活动的极大值年,极光现象增多,A错。结合所学地理可知,据统计发现,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B正确。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电离层受干扰强,短波通信受干扰强,C错。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全球极端天气相对较多,D错。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下图是我国广西某地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地形数据由航天飞机利用地形雷达扫描采集。完成下面小题。
5. 关于该地地表形态的描述,最确切的是( )
A. 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B. 地表崎岖,峰林遍布
C.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D.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6. 该地景观主要成因是( )
A. 冰川侵蚀 B. 海水侵蚀 C. 风力侵蚀 D. 流水侵蚀
7. 地形数据采集过程主要使用了( )
A. RS B. GIS C. GNSS D. VR
【答案】5. B 6. D 7. A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以及地理位置“广西”可知,该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峰林遍布,B正确。该地海拔不高,未呈现“雪峰连绵,冰川广布”的特点,A错。该地地形崎岖,并非“地面坦荡,一望无际”,C错。“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多形容黄土地貌,D错。故选B。
【6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多是可溶性的石灰岩受流水侵蚀形成,D正确。与冰川侵蚀、 海水侵蚀、 风力侵蚀等无关。故选D。
【7题详解】
地形数据采集属于面状地理信息的获取,主要借助RS技术,A正确。GI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统计、规划等,B错。GNSS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定位与导航,C错。与VR无关,D错。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近年来,在俄罗斯、加拿大等地不断发现已灭绝的哺乳类动物猛犸象遗骸,其中部分还保留完好的血液、毛发和肌肉组织。读猛犸象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8. 猛犸象活跃于( )
A. 元古宙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9. 据图推测,猛犸象生活的环境( )
A. 雨林茂密 B. 寒冷多风 C. 炎热干燥 D. 温和湿润
10. 近年来,猛犸象遗骸暴露频率增大的原因是( )
A. 冻土融化 B. 海面上升 C. 科技进步 D. 植被增加
【答案】8. D 9. B 10. A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猛犸象属于哺乳动物,活跃于新生代,D正确,ABC错。故选D。
【9题详解】
俄罗斯、加拿大等地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气候寒冷多风,B正确。俄罗斯、加拿大等地降水较少,缺少雨林分布,气候寒冷干燥,ACD错。故选B。
【10题详解】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俄罗斯、加拿大等偏高纬度地区冻土融化,猛犸象遗骸暴露频率增大,A正确。海面上升不利于猛犸象遗骸暴露,B错。根据材料,猛犸象遗骸暴露并非受科技进步导致,C错。植被增加不利于遗骸被发现,D错。故选A。
【点睛】注意: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繁盛,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且裸子植物繁盛。
11. 某校兴趣小组用手电筒进行地理模拟探究实验。读图,该对比实验模拟了( )
A. 海拔高度与辐射强度关系 B. 大气厚度与辐射强度关系
C. 太阳高度与辐射强度关系 D. 地表覆盖与辐射强度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光柱与水面的夹角不同,导致单位面积获得光能的多少出现差异,光柱与水面垂直时,单位面积获得光能更多,可以反映太阳高度与辐射强度关系,C正确。图示实验均无法反映海拔、大气厚度以及地表覆盖等对辐射强度的影响,ABD错误。故选C。
【点睛】
12. 2021年12月01日05时39分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97°E)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本次地震发生在( )
A. 地壳 B. 软流层 C. 地幔 D. 地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次地震位于四川,震源深度9千米,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所以本次地震发生在地壳,A正确。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位于地幔以下,BCD错。故选A。
【点睛】
13. 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海水的( )
A. 温度、盐度、密度 B. 盐度、温度、密度
C. 盐度、密度、温度 D. 密度、盐度、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海水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③为海水温度曲线,AB错。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大,海水盐度最高,海水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两侧减小,符合②曲线,排除C。海水密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增加,符合①曲线,D正确,故选D。
【点睛】
下图为土壤发育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据图可知,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成土母质 B. 气候 C. 生物 D. 地形
15. 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成土母质 B. 气候 C. 生物 D. 地形
【答案】14. C 15. A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和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也较大,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ABD错。故选C。
【15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A正确。气候、生物、地形等对土壤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矿物构成的主要因素,BCD错。故选A。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火山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产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层大气中,导致随后一年全球均温下降0.6℃。而7亿年前的全球火山大爆发,则深刻改变了大气成分,将地球从漫长寒冷的“雪球时期”中拯救出来。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据图分析,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导致随后全球降温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减小 B. ②减小 C. ③增大 D. ⑤减小
17. 据图分析,7亿年前全球火山爆发导致全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 )
A. ④减小 B. ⑥减小 C. ⑧增大 D. ⑨减小
【答案】16. BC 17. AC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产生的巨量火山灰上升到高层大气中,导致随后一年全球均温下降0.6℃。”,结合图形,①表示的是大气层以外的太阳辐射,未被削弱,A错误。大气层中多火山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反射、散射,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③和⑤均增大,②减小。B、C正确,D错误。故选BC。
【17题详解】
结合材料“年前火山爆发之前,地球处于从漫长寒冷的“雪球时期””和图示可知,山爆发后地表覆盖火山灰,导致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减弱,吸收能力增强,A正确。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即⑥和⑨都增多,B、D错误。近地面大气因大气逆辐射强而升温,C正确。故选AC。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白天,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形式对太阳辐射进行削弱,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晚上,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还给地面,提高了夜晚的最低气温,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图,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完成下面小题。
18. 根据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 ①=③+④ B. ②>⑤ C. ②=③+⑥ D. ④>②+⑤
19. 图中显示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下列属于水循环的意义的是( )
A. 调节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 B.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C. 减轻了洪涝灾害发生几率 D. 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盐度
【答案】18. AC 19. AB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①为总降水量,多年平均而言,与总蒸发量相等,总蒸发包括海水蒸发和陆地蒸发,所以①=③+④,A正确。②属于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②<⑤,B错。②为陆地降水,转化为陆地径流⑥和陆地蒸发③,所以②=③+⑥,C正确。④为海水蒸发,②为陆地降水,⑤为海洋降水,④<②+⑤,D错。故选AC。
【19题详解】
通过水循环,调节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AB正确。水循环无法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C错。全球海水平均盐度保持稳定,水循环过程并不能降低全球海水平均盐度,D错。故选AB。
【点睛】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 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海水淡化是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海水淡化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下图是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角度,可以在海水淡化厂附近( )
A. 水产养殖 B. 晒盐 C. 潮汐发电 D. 发展海洋化工
21. 下列人类活动主要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是( )
A. 海水淡化 B. 远洋捕捞 C. 修建海上人工岛 D. 建设海底隧道
【答案】20. BD 21. CD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水产养殖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且水产养殖业不一定要布局在海水淡化厂附近,A错。可以在海水淡化获得淡水的过程中发展晒盐产业,或者发展海洋化工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BD正确。潮汐发电是利用潮汐的周期性运动来进行发电,不一定要布局在海水淡化厂附近,C错。故选BD。
【21题详解】
修建海上人工岛利用了海上空间资源,建设海底隧道利用了海底空间资源,CD正确。海水淡化不属于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A错。远洋捕捞属于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获取,B错。故选CD。
【点睛】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将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居住和娱乐场所的资源。包括海运、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临海工业场地、海上机场、海流仓库、重要基地、海上运动、旅游、休闲娱乐等。
下图为某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据图推测,该地( )
A. 太阳辐射强 B. 降水丰富 C. 昼夜温差大 D. 植被茂密
23. 形成该景观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 D. 冰川堆积
【答案】22. AC 23. AB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该景观为“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其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植被稀疏,AC正确,BD错。故选AC。
【23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同时,该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明显,加速了该地貌的形成,AB正确,C错。与冰川堆积无关,D错。故选AB。
【点睛】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下图为世界某地自然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图示景观一般分布在( )
A. 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 C. 半干旱地区 D. 干旱地区
25. 图示地区( )
A. 草木全年生长旺盛,一片葱绿 B. 丛生禾草植物为主,叶片内卷
C. 湿季草原葱绿,生长旺盛 D. 干季草类枯黄,植被凋零
【答案】24. BC 25. CD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图示景观为稀树草原,多分布在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BC正确。湿润地区森林植被较茂密,干旱地区多荒漠景观,AD错。故选BC。
【2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为稀树草原,多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较多,草原葱绿,生长旺盛,干季降水少而蒸发大,草类枯黄,植被凋零,CD正确。草木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黄凋零,A错。“丛生禾草植物为主,叶片内卷”为温带草原特点,不属于热带草原的特点,B错。故选CD。
【点睛】热带草原气候:多分布在南北纬10°-20°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小慧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老师大明发现小慧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小慧同学一起来完善和修订。
(1)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________和________。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________。
(2)关于植被的总结中,对________(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3)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________(填“较快”或“较慢”),________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________共同构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_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答案】(1) ①. 下渗 ②. 地下径流 ③.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2) ①. 落叶阔叶林 ②. 有明显季相变化 ③. 无茎花、板根现象
(3) ①. 较慢 ②. 成土母质
(4) ①. 岩石圈 ②. 陆地水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植被特征、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示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该水循环联系了陆地和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小问2详解】
落叶阔叶林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夏季葱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该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中)。
【小问3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地表疏松物质被侵蚀的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点睛】
27. 浙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到福建沿海某地研学,出行前准备的主要物品有:温度计、盐度计、单反相机、望远镜、夜间反光风向标及随身日常物品等。结合场景完成下列问题。
场景1:某同学用单反相机拍到如下3张海岸地貌景观,大家对3处景观的成因及其发展演化展开了探究。
(1)3种地貌的共同成因是________,形成图示地貌的海岸一般是________(填“基岩”、“泥沙”或“生物”)海岸,a、b、c三种地貌景观的形成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
场景2:研学期间,同学们发现海边的昼夜风向存在明显的转换。联系热力环流知识,大家绘制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2)同学所绘的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虚线代表等压面)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
场景3:为了调查近岸和远海海水盐度的差异,研学小组成员跟随渔船从河口码头出发驶向大海,每隔一段距离对海水进行取样,测量海水的盐度。
(3)由近岸到远海,测得的海水盐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场景4:随船返航途中,同学们从老乡口中得知,每年夏秋季节,当地河口附近洪涝灾害多发。
(4)简要分析河口附近洪涝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1) ①. 海浪侵蚀 ②. 基岩 ③. cba
(2) ①. ① ②. ④
(3) ①. 变大 ②. 地表径流(河流)
(4)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夏秋季节多台风,多暴雨;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海岸地貌、热力环流、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a为海蚀柱,b类似于海蚀拱桥,c为海蚀穴,均属于海浪侵蚀地貌;这种地貌的海岸一般为基岩海岸。受海水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一般先形成海蚀穴,随着海蚀穴的规模扩大,海蚀穴被掏空,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海浪进一步侵蚀和重力崩塌等因素的影响,拱桥上部岩石脱落,逐渐形成海蚀柱,所以其顺序是cba。
【小问2详解】
白天,陆地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海洋近地面为高压,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海洋高空为低压,陆地高空为高压。夜晚,陆地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海洋近地面为低压,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海洋高空为高压,陆地高空为低压。高压处等压线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①④正确,②③错。
【小问3详解】
由近岸到远海,海水受陆地径流的稀释作用减弱,盐度变大。
【小问4详解】
注意时间“夏秋季”和地点“福建沿海河口地区”。福建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多。同时,夏秋季台风多发,台风雨较多。其次,沿海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较强,加之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排水不畅,河口附近水位易上涨,造成洪涝灾害多发。
【点睛】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中四校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中四校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杭州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周边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卷, 该区域火山多发的原因, 监测火山灰的影响范围运用, 的的喀喀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