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卡夫卡小说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卡夫卡小说,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说专题训练----卡夫卡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夫妻卡夫卡生意行情普遍糟糕透了。我早就考虑过要到K那里走一趟。我以前一直跟他保持着生意上的联系,可去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却中断了。但要想见上K,那得费点神了。他是个老人,近来又体弱多病,虽说还掌管着生意上的事,可自己几乎不再到公司里去;如果要跟他谈生意,就得去他家里。昨晚六点过后,我真的动身去了。这当然不是拜访人的时候,可这事也不能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是商人之间的。幸好K在家里。有人在前厅里告诉我,K刚刚跟妻子散步回来,此刻在他儿子房间里,因为儿子有病卧在床上。人家也请我进里面去,起初我犹犹豫豫,可到后来,那渴望尽快了结这难堪的拜访的心理占了上风,便让人领着穿过一道黑洞洞的过厅,来到一间灯光昏暗的房子里。屋里坐着几个人。我的目光首先落在一个我再熟悉不过的业务代理身上。他在一些生意场上是我的竞争对手。他无拘无束地紧坐在病人的床边,就像是大夫。他坐在那里,敞着那宽松而漂亮的大衣,气势逼人。他的厚颜无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或许病人心里也同样在这么想;他躺在那里,面额烧得微微发红,时而朝他看去。老K体高肩宽,但令我吃惊的是,由于慢性病痛的折磨,身子已相当瘦削,背也驼了,步履也不稳了。他依旧是刚才进屋时的样子,穿着大衣站在那儿,对着儿子在嘟哝着什么。老K的妻子身子矮小,弱不禁风,但异常活泼,不过只是对老K这样,——我们其他在场的人,她几乎看也不看一眼。她正忙着给他脱去皮大衣,但由于两人个头相差太大,让她费了一番劲儿,可最终还是脱下来了。另外,真正的困难也许在于K显得十分不耐烦,他焦急不安地打着探问的手势,不断地要人拿来靠背椅。等脱去皮大衣后,她又迅速地将椅子推到他跟前。她自己抱着那皮大衣连拖带拉出了屋,几乎连人都消失在大衣里。此时此刻,我觉得我的时机终于来了。但是,如果我真的还想试一试的话,那就要当机立断,因为凭我的感觉,在这会儿谈生意,气氛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但要把自己一直耗在这儿,这可不是我要干的。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开始说起我的事,尽管我察觉到,K正好要兴致勃勃地跟自己的儿子聊天。他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似乎我的话一句也没有灌到他的耳朵里,他甚至连我的存在都没有感觉到。要不是那个我直到此刻都把他当做无关紧要的人物而置之不顾的儿子突然从床上半仰起身子,挥着咄咄逼人的拳头不让我说下去的话,我也许会在这由此而来的惬意中一直讲下去。这儿子显然还想说些什么,指指什么,可他却没有足够的气力。我开始把这一切当成发烧性的谵妄,可当我不由自主地随即将目光朝老K投去时,我就明白多了。K坐在那里,瞪着呆滞的、肿胀的、片刻前还听使唤的眼睛,身子颤栗地向前倾去,仿佛有人在背上扶着他或是给了他一击。他依然喘着气,尽管已经十分困难了,然后像解脱了似的倒在靠背椅里闭上了眼睛,某种极力挣扎的表情掠过他的脸庞,最后一动不动了。我迅速地跳到他跟前,抓住那只耷拉着的、冷冰冰的、令我不寒而栗的手,却摸不着脉搏了。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当然,这里走的是一个老人。但愿这死亡别使我们的心情变得更沉重。可现在有多少事情要做呀!而匆忙之中先做什么呢?我四下寻求着救助,只见那儿子把被子蒙到脑袋上,一个劲地抽泣着;那代理露出一副冷若冰霜的神气,无动于衷地坐在面对着K两步远的沙发里,显然决心除了这样来消磨时间外什么都不做。那么只剩下我去做点事了。现在立刻先做最难做的事,那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个消息告诉K的妻子。用一种可以忍受的方式,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就在这时,我听见从隔壁房间里传来急急忙忙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她——依旧穿着日常便服,还没有来得及换衣服——拿来了一件在炉子上烤得热乎乎的长睡衣,现在要给老伴穿上。“他睡着了。”她微笑着说。她发现我们如此不动声色时,便摇了摇头。然后,她怀着少女般纯真而无限信赖之情抓住我刚才勉勉强强战战兢兢地抓过的那只手亲吻着,就像表演着一场恋爱小剧。接着——尽管我们其他三个人都眼睁睁地看着呢!——K动了起来,大声地打着哈欠,让人给自己穿上长睡衣。妻子体贴入微地责怪他散步时走得太远,劳累过度,他露出生气而嘲讽的神色听任着。相反,他对自己睡着了则另有一番解释。奇怪的是,他说是出于百无聊赖。现在,他要来晚报捧在面前,置客人们于不顾。但他并没有看报,只是眼睛时而扫一扫报页。他投以惊人的、生意场上的尖锐目光,就我们的供货说了几句令人相当难堪的话。他用另一只自由的手不停地打着轻蔑的手势,舌头在嘴里咂来咂去,表明我们的生意行为捣坏了他的味觉。于是我马上告辞,我对他几乎怀有感激之情;他要不在场的话,我哪里会有说走就走的勇气呢!我顺着楼梯往下走去。先前上楼就够不容易了,下楼则越发艰难。唉,生意的道上布满了荆棘,人们只有背负着荆棘继续走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为生意发愁。且不知为何与K断了生意联系,于是决定拜访K询问原因。B.“我”知道晚上六点过后拜访人不合适,但认为为了生意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C.“我”摸不着K的脉搏时,不知道匆忙之中先做什么,此时那代理也希望帮K。D.妻子“怀着少女般纯真而无限信赖之情”亲吻K的手,是为了展示他们的爱情。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业务代理与“我”是竞争对手,在“我”眼中“厚颜无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某种意义上他是“我”的一个镜像。B.小说在描写老K的儿子时,采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展现了一个暴躁易怒的病人形象。C.小说使用特写镜头描写K睡着的经过,重点进行面部描绘,使用多个形容词描写了他的眼睛,给人以死亡的真实感。D.小说塑造了一种小人物形象,以此展现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隔膜。批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3.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处画横线的语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的标题是“夫妻”,但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我”?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骑桶者①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诚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煤桶里滚动的响声。”“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者的代入感。B.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结尾叙述“我”被老板娘的围裙扇走,让人体会到一种含泪的幽默感。C.小说中“我”骑着桶去赊煤这一情节,与魔幻现实主义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是一致的。D.小说最后一句视角的变化意味深长,从“我”转化为地上的人的视角,视角的转移暗示“我”将彻底弃绝这个冰冷的世界。2.“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3.意大利著名作家安贝托·艾柯说:“当我们踏进小说林的时候,必须准备好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结合这篇小说,从情节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离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述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顺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B.小说多次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C.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D.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锺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D.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3.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4.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法律门前[奥地利]卡夫卡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但老实忠厚,单纯幼稚,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B.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C.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失去生命的代价。D.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B.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C.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D.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3.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4.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答案】一、1.B
A.“于是决定拜访K询问原因”错误,“我”去K家是去谈生意,而不是询问原因。
C.“此时那代理也希望帮K”错误,由“那代理露出一副冷若冰霜的神气,无动于衷地坐在面对着K两步远的沙发里,显然决心除了这样来消磨时间外什么都不做”可知,那代理对此无动于衷。
D.“是为了展示他们的爱情”错误,由“‘他睡着了。’她微笑着说。她发现我们如此不动声色时,便摇了摇头”可知,是为了让我们放心K没事。
2.B “展现了一个暴躁易怒的病人形象”错误,老K儿子生气是因为“我”不管不顾谈生意,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个暴躁易怒的病人。文中并没有对老K儿子的“语言描写”。 3.①“唉,生意的道上布满了荆棘”,用“荆棘”比喻困难,“我”认为生意道上的困难来自K的难以沟通,也来自竞争对手的厚颜无耻。②“人们只有背负着荆棘继续走去”,体现了“我”对待困难的态度是背负,展现了“我”的压力,认为生意上的困难是外界造成的,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4.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的视角观察老K夫妻,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夫妻相处的状态。②对“我”的大量的心理描写,塑造“我”不顾老K的感受谈生意的自私形象,以此衬托老K夫妻相处默契协调。③小说表面上讲“我”谈生意的故事,实际上是要用妻子对老K的体贴、照顾,点明小说的主题:想要成功,要了解交流者的需求,采取合适的交流方式,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二、1.C“叙述方式是一致的”错误。“我骑着桶去赊煤这一情节”与魔幻现实主义确有相似之处,但绝不是一致,情节的虚构性与魔幻现实主义“新闻报道般的写实”有质的区别。 2.“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生活贫穷。没有反抗力(弱小、无助)。战战兢兢、自怨自艾,寄希望于别人的同情与可怜,不懂得自救。 3.①“狼会说话”是指作者为了表现主旨的需要,常常虚构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这篇小说中,“我”骑着空桶漂浮在空中去煤店赊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浮升到冰山区域等情节,都是虚构的。②“接受例如狼会说话的事实”是指虚构可以收到多重表达效果,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让读者体会到“我”这个小人物卑怯而复杂的心理,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1.A 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 2.C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事的矛盾困境。 3.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 4.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四、1.B“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说法错误。“诸多拜访者”有误,因为通过结尾处乡下人的问话,可以知道许多年来没有其他人来要求进去。
2.B “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说法错误。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
3.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4.示例一: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对他的限制都是形式上的,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他只是笑着说:“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在故事的结尾守门人又说“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这说明乡下人是有权进入这道门的。如果乡下人拿出勇气,是完全可以进入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虚掩着的门,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完全可以进入。
示例二:乡下人不能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律或者特权阶级的化身,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律的大门,还把持着执法的大权。守门人故意拖延乡下人前进的进程,告知乡下人可以通过却不是即刻,还刻意渲染门内的危险,直到乡下人死前才说出真相。同时乡下人自身性格也成为了进入法律之门的障碍,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进入。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也许在不能进入的门后面根本没有我们想要探寻的真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专题复习:小说专题之老舍小说训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树理小说,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雨果小说,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