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4讲种群与群落作业含答案
展开第14讲 种群与群落
一、选择题
1.(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森林中,最上层应该是乔木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光照决定的。
2.(2022·湖南长郡中学二模)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是引起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蓝细菌,为了治理水华,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两种藻类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
B.曲线①表明,在0~13 d,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C.曲线②的K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
改变
解析: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曲线①表明,在0~13 d,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
3.(2022·湖南专题练习)东亚飞蝗是严重危害粮食安全的一种害虫,其产卵地主要是水位下降后的湖滩、河滩以及杂草丛生之地。我国某生态学家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虫”的战略,一方面利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降低种群密度,另一方面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耕垦湖滩荒地等,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若要对河滩中蝗虫卵的密度调查,可以采用样方法
B.用特殊化学物质扰乱蝗虫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法
C.滥用杀灭蝗虫的农药会提高蝗虫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
D.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属于降低蝗虫环境容纳量的措施
解析:特殊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用以扰乱蝗虫雌雄交配,使其繁殖力下降,属于生物防治法。
4.(2022·辽宁辽阳二模)某种淡水鱼的成鱼与幼鱼的生活习性有较大差异,成鱼生活在水体底层,主要捕食贝类;幼鱼生活在表层,滤食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如图为某淡水湖泊中该种鱼在一段时间内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C )
A.该种鱼的幼鱼与浮游动物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B.该种鱼种群在b点时与其在起始点时出生的个体数量相等
C.O~b时间段,该种鱼种群数量增长近似“S”形
D.该种鱼的成鱼、幼鱼生活在不同水层,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鱼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种间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鱼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之间还具有种间竞争关系。图中,起始点和b点死亡率与出生率的值都相等,即该鱼种群增长率为0,但b点之前,种群的死亡率小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应该在增加,b点达到最大值,此时的种群总数比起始点大得多,所以出生的个体数量也比起始点的多。O~a时间段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一直在增大,即增长速率在增大;a~b时间段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一直在减小,即增长速率在减小,b点减小到0,所以该种鱼种群数量增长近似“S”形。该种鱼的成鱼及其幼鱼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群的分布范围。
5.(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A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可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
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2×104条 。
6.(2021·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解析:在放入螺之前,L中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最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M中的螺全部移走后,甲藻数量持续增长,乙藻先增加后减少,丙藻持续下降,故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
7.(不定项)(2020·山东卷)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
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
侵性
解析:样方法取样的原则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是错误的;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物种间的优势取代,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无瓣海桑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因无瓣海桑的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故幼年个体数量逐渐下降,那么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外来物种在入侵地可能会因缺少天敌,且资源相对充足、气候适宜等条件下呈“J”形增长,而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故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时,需警惕其潜在的入侵性。
8.(不定项)(2022·山东临沂一模) “集团内双向捕食”是指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C )
A.图中天敌1和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B.没有植食性昆虫时,天敌1和2也能通过双向捕食长期共存
C.通过引入更多种类的天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害虫
D.只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没有植食性昆虫时,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能传递到天敌1和2,因此天敌1和2不能长期共存;引入更多种类的天敌可能导致“集团内双向捕食”更严重,进而导致抑制害虫力度减弱,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种群密度只能反应个体数的多少,年龄结构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9.(2022·山东泰安三模)近年来豆雁和白额雁在升金湖越冬的数量均有所增加,两物种均广泛利用苔草滩涂,在苔草滩上的空间分布以及食性都显示出相当大的重叠,白额雁表现为白天觅食,且单一利用苔草滩,几乎不在其他栖息地觅食。体型较大、食性更广的豆雁则有更多的选择。白额雁的喙部较为短小,啄食率更高,可以更好地取食更矮的苔草,啄食长度更短的叶片。如果苔草持续被白额雁反复啃食,使其长时间维持在较低的高度,而不适合被豆雁取食。调查发现在食物短缺的越冬中期,豆雁会取食浅水中的菱角果实,并且出现白天睡觉,晚上觅食的行为。
(1)近年来,虽然升金湖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但是两种雁群的数量仍旧停止增加的原因为 。
(2)我们在调查两种雁的群种群密度时,可选用的方法为
。某研究小组对一公顷范围内的豆雁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95只,第二次捕获38只,其中标记的豆雁为7只,标记物不影响豆雁的生存活动,但经调查发现第一次标记的豆雁在重捕前有8只由于竞争等因素死亡。该小组能否获得该地区豆雁的种群密度?如果可以,则种群密度为 (取整数);如果不能,原因是 。
(3)当食物资源有限时,可能存在两种种间竞争方式,一种是利用性竞争,即由于竞争物种一方数量增多,引起食物资源枯竭,从而剥夺另一物种的食物资源,物种间不存在直接干涉;另一种是干扰性竞争,即一个物种在觅食时通过斗争行为直接干涉另一物种的觅食,以降低其取食效率。根据以上内容可判断,白额雁和豆雁之间的竞争方式为
。虽然两种雁群之间存在竞争,但是仍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 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升金湖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但是两种雁群的数量仍旧停止增加,可能是因为种群数量已经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2)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该小组不能获得该地区豆雁的种群密度,因为该时间段内豆雁由于竞争等因素死亡较多,种群数量极不稳定,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的种群数量偏差较大。
(3)由题意可知,苔草是白额雁和豆雁共同食物来源,且白额雁专一取食苔草,苔草持续被白额雁反复啃食,使其长时间维持在较低的高度,而不适合被豆雁取食,将导致豆雁种群数量因缺乏食物而减少,二者之间的竞争方式符合利用性竞争;两种雁群之间存在竞争,但是仍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如豆雁会取食浅水中的菱角果实,同时昼伏夜行,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1)种群数量已经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2)标记重捕法 不能;因为该时间段内豆雁种群数量不稳定
(3)利用性竞争 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0.(2022·广东卷)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 种类/ 种 | 个体数 量/头 | 害虫比 例/% | 天敌比 例/% |
A | 523 | 103 278 | 36.67 | 14.10 |
B | 568 | 104 118 | 40.86 | 20.40 |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解析:(1)采用灯光诱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
(2)由题表可知,荔枝园B中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
(3)由题表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B,可推知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B ,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少。
(4)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答案:(1)趋光
(2)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少 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少
(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合理即可)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4讲种群与群落_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训练:第14讲种群与群落_word版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种群与群落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种群与群落作业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与群落作业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与群落作业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