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4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5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28页。
    赤壁赋登泰山记朗读《赤壁赋》, 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朗读《登泰山记》,分析文中描写的雪景,体会作者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作者及相关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作“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不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叫作“文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中的佳作。相关知识桐城派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活动1:阅读《赤壁赋》思考,在这篇赋中,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接下来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被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最后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任务一: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活动2:朗读《赤壁赋》,感受文中情感的起伏变化,找出具体语句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乐悲喜乐:月夜景色如梦境一般,令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悲: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古人与今人对比——英雄不在而悲)文中由眼前的景色想到历史上的英雄早已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吾与子”呢?这是一悲。②悲叹生命的短暂(人生与宇宙的对比——人生不永恒)文中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脱俗不得)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只能“托遗响于悲风”。喜:喜是大彻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活动3:《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活动4:阅读《登泰山记》第三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语句。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了泰山日出绚丽壮美的景象。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活动5: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泰山夕照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活动1:阅读《赤壁赋》思考,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在本文中,作者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自己的游赏之乐,后又借主客问答方式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的苦闷之悲,再通过哲理的审视一切后辩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表明豁达乐观的态度。任务二:理解作者的情感活动2: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观点1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贬越远。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真活动2: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是沉痛之极。他在黄州可谓是缩着头过日子。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一离开黄州,他的个性就又露出来了。一旦有了牢骚,苏轼还是忍不住要发出来:“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送岑著作》)观点2 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活动2:有人认为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实际上是阿Q精神的体现,让人有空虚的消极之感,你怎么认为?观点3 尽人事而后知天命。在我们学过的《水调歌头》里面,月亮的阴晴圆缺,让他明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但是他并没有悲伤,而是唱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既“奋励有当世志”,又怀才不遇,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活动3:阅读《登泰山记》,体会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在姚鼐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游览者顶风冒雪,豪情满纸,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略一些人生的真谛。活动1:《赤壁赋》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惆怅、失意的情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曲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为悲凉,文脉也因此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第三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三个问句,这三次发问使文章又起波澜。任务三:赏析文章的构思技巧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情调跌入低谷。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所发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角度予以进一步申说,思想感情也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因此而更显开阔,文章又一次涌起波澜。接着写客听了主人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进而达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此得以层层展现和深层揭示。板书设计随堂练习1.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C提示:①③④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②⑦⑧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⑤助词,舒缓语气,不译。2.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1)七月既望(      )  (2)击空明兮溯流光(     )  (3)渺渺兮予怀(     )  (4)斗牛之间(      ) (5)倚歌而和之(      )    (6)山川相缪(      ) (7)酾酒临江(     )    (8)正襟危坐(     )农历每月十五日  逆流而上  悠远的样子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同声相应,唱和  同“缭”,盘绕、围绕  斟酒 端坐3.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西”“东”是“向西”“向东”之意,名词作状语。“侣”“友”是“以……为友”,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的意思。“舞”“泣”,使……舞,使……泣,使动用法。“东”,向东流,名词作动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