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通用版作业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通用版36种群作业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通用版36种群作业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36 种群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江门期中)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可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年龄结构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解答】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来影响种群数量的,C错误;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对种群数量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黄鼠的丰富度
D.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来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用样方法适合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
B、根据趋光性昆虫的趋光性,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B正确;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黄鼠的种群密度,而不是丰富度,C错误;
D、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利用的是数学模型,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宜选用双子叶草本植物,因单子叶植物多为丛生或蔓生,难以计数。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时采用的两张捕捉器:
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设计的。诱虫器无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与花盆壁紧贴,目的是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3.(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到破坏,并能持续获得较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种群的性别比例不变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阶段是在K值处,A错误;
B、“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是在K/2处,B正确;
C、种群数量最大是在K值处,C错误;
D、 “S”型曲线中K/2处,无法说明种群性别比例的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S”型曲线中增长率逐渐减小, K值时增长率0;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为0 , K/2 值时增长速率最大,K 值时增长速率为0,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最大且保持相对稳定。K值时种内竞争最剧烈。
(2)K 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 K 值。
(3)K/2 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 K/2 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 K/2 值处(若达K/2 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4.(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为调查某池塘的鲫鱼数量,调查人员进行了捕捞,第一次捕获鲫鱼108条,第二次捕获94条,其中18条有标记。调查人员根据以上数据估算的结果和实际数量相比出现了很大偏差。以下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两次捕获的样本太小,导致估算数据小于真实数据
B.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鱼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C.根据以上数据能准确判断该鲫鱼种群的数目变化趋势
D.两次捕捞所用渔网应相同,网眼太大会降低估算数据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 两次捕获的样本太小,估算数据可能小于真实数据,也可能大于真实数据,A错误;
B、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鱼死亡,对数据的计算没有影响,不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B错误;
C、仅仅通过两次的捕获数量是无法精确判断该鲫鱼种群的数目变化趋势 ,C错误;
D、为了减少估算的误差, 两次捕捞所用渔网应相同,如果网眼太大会导致重捕的数量减少,造成估算的数据偏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标志重捕法中种群密度=(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志脱落,标记个体死亡、迁出、很难再次抓到等,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
5.(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开始后的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的物理模型可表示为Nt=N0λt
C.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D.一段时间后,预测田鼠天敌的数量有可能增加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 田鼠的活动力强,需要对田鼠采取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数量的估算,A错误;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的表示为Nt=N0λt ,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C、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 ,说明田鼠的种群已经到达了最大数量,这个时期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C错误;
D、草原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田鼠的数量增加可能使田鼠的天敌数量增加,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2)K/2 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 K/2 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 K/2 值处(若达 K/2 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6.(2022高二下·普宁月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群一直呈“J”形增长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C.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D.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入侵物种的种群一开始可能由于环境资源充足,种群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呈“J”形增长,但是由于受到环境资源条件的限制,不会一直呈“J”形增长,最终趋于平衡,A错误;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才可能增大,B错误;
C、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在估算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记重捕法,但对于一些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动物的卵以及跳蝻等则可采用样方法估算其种群密度,C正确;
D、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出生率不一定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3、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7.(2022高二下·普宁月考)某生物科技小组对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样方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种群密度(株/m2)
3
7
15
2
4
9
8
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6.5株/m2
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
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D.利用此方法可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每一个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则密度值为(3+7+15+2+4+9+8+4)÷8=6.5(株/m2),A正确;
B、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求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B错误;
C、若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错误;
D、根据表格可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但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记重捕法,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8.(2022高二下·长春月考)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某同学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
B.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
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
D.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两个计数室,A错误;
B、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一共有400个小格,有题干知,一个中格里有16个小格,则这个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B错误;
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把死亡的菌也进行了计数,会使计数值比实际的偏大,C错误;
D、由图可知,每个小方格里的酵母菌的数量太多,不利于计数,需要稀释后重新计数,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血细胞计数板是一种特殊的厚玻片,玻片上有四个槽,形成三个平台。中间平台较宽,中间由一个短的横向槽分为两半,每一半上都刻着一个小格子。每个网格分为九个大网格,中间一个大网格用于计数,称为计数区。
计数区有两个刻度。一种是将计数划分为16个中间正方形,每个正方形划分为25个小正方形。另一种是将计数区域划分为25个中间正方形,每个正方形划分为16个小正方形。然而,无论计数区域是什么样的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计数区域由400个小正方形组成。
(2)根据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格中的菌体进行计数。每个小方格内约有5-10个菌体为宜。对于压在小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应取相邻两边及订角计数。
9.(2022高二下·湖北月考)调查草原上某区域(10km2)内绵羊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被标记的绵羊有21只。标记物不影响绵羊的生存和活动,并且可用于探测绵羊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绵羊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种间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为该段时间内有绵羊的出生而种群总数量保持稳定,则该区域绵羊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 )
A.10只/km2 B.12只/km2 C.15只/km2 D.20只/km2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如下: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60-5)×40÷21÷10≈10只/km2,即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10.(2022高二下·玉溪月考)环境中的很多因素对菜粉蝶(幼虫又称菜青虫,主要采食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
①十字花科植物的数量 ②鸟、青蛙等天敌的数量 ③寒流来袭、气温骤降 ④导致菜粉蝶患“僵虫病”的球孢白僵菌的数量 ⑤菜粉蝶栖息地突发火灾 ⑥喷洒杀虫剂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一般情况下,食物、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生物因素,会制约菜粉蝶的种群密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即①②④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火灾、寒流、喷杀虫剂等一旦发生,不论菜粉蝶的种群密度高低,几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气温等气候条件、火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杀虫剂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即③⑤⑥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以及人类活动等。
11.(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夏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型增长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不有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
B、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正确;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
D、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型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型增长,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2.(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某同学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上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放大
B.如果种群内的个体随机分布,则可选取较少数量的样方调查计数,不影响调查准确性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D.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答案】B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调查草地上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放大,A正确;
B、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应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统计出每个样方的个体数,然后算平均值,B错误;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样方法
(1)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昆虫卵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2)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
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
(3)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①调查对象:宜选用双子叶草本植物,因单子叶植物多为丛生或蔓生,难以计数。
②样方选取:草本植物样方一般以 1m2 的正方形为宜。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增大。
③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使
结果(估算值)更接近真实值。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
④计数方法: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应统计样方内的个体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边界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实心圈表示统计的个体)。
13.(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C.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A正确;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受食物、气候等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粉红椋鸟的食物蝗虫等的数量随季节波动,所以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正确;
D、根据题文,粉红椋鸟集群生活,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理想条件)。
(4)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
14.(2022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下述诗句中,其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仍然是绿叶繁茂、只是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符合题意;
C、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如 光、温度、降水、日照长度 、食物 、传染病等。
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B.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常用抽样检测法统计酵母菌的数量
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且K值逐渐增大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中的数目,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小,A错误;
B、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B错误;
C、酵母菌属于微生物,酵母菌的计数一般采用抽样检测法,借助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的数量,C正确;
D、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J型增长没有K值,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计数原则为: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应统计样方内的个体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边界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抽样检测法常用于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统计或种群密度调查,具体操作如下: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的中酵母菌总数。
(4)没有环境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率为一个恒定正值,呈J 型增长;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呈S型增长。
16.(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图中显示第1年到第3年期间λ值约为1,“J”型曲线其λ值应大于1且恒定,故不属“J”型增长,A错误;
BC、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C错误;
D、该野兔种群在第5年中期达到数量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题图:第一年到第三年,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第三年到第五年中期,λ>1,种群数量增加。第五年中期到第六年末,λ<1,种群数量减少。
17.(2022高二下·扬州开学考)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
B.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
C.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D.干旱缺水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东亚飞蝗因缺乏食物而使种群数量下降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
【解析】【解答】A、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使蝗虫的死亡率上升,从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B正确;
C、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以预测蝗灾的发生率,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
D、东亚飞蝗喜欢干旱环境,种群数量增长很快,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2)生物因素: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互利共生、人为因素等。
18.(2022高二下·南县开学考)2020年在世界多地爆发了蝗灾,尤其是发生在东非地区的蝗灾更是对相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跳蝻(蝗虫幼虫)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选用样方法
B.出生率、迁入率急剧上升是蝗灾爆发的直接原因
C.为避免环境污染,应严格禁止使用农药灭杀蝗虫
D.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环境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可有效治理蝗灾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对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跳蝻,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可以选择样方法,A正确;
B、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其中出生率、迁入率急剧上升是蝗灾爆发的直接原因,B正确;
C、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重要作用,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不现实的,可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开发低毒农药,C错误;
D、治理蝗灾可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的环境,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来实现,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9.(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变化,丙曲线下降趋势。由题意可知,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且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以及种内竞争等因素而死亡,种群数量下降;而存活的个体由于种内竞争减少等原因重量增加,则种群总重量则先增加后由于捕捞而减少,即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丙、乙、甲,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1)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3)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使得每次捕获后,种群数量降低到K/2,这样可以保证此时种群数量尽快地恢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动物种群数量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气温、日照和降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20.(2022·柯桥模拟)下列关于“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每组需做两个样品,样品1和样品2相互对照
B.活动中需要使用无菌葡萄糖溶液和有螺旋盖的试管
C.用比浊计测浑浊度是为了找出酵母菌溶液浑浊度和培养时间的关系
D.活动过程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四天不需要测定浑浊度
【答案】B
【知识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解答】A、样品1和样品2是一样的,属于重复实验,A错误;
B、活动中需要使用无菌葡萄糖溶液(防止杂菌感染,葡萄糖提供营养物质)和有螺旋盖的试管(营造无氧环境),B正确;
C、用比浊计测浑浊度是为了找出酵母菌溶液浑浊度和酵母菌数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C错误;
D、每天都需要测浑浊度,只有第1、2、4、7天需要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
(1)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2)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二、综合题
21.(2022高三下·天津月考)调查草原老鼠数量变化对畜牧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假如某时期有一批田鼠迁入内蒙古草原,该田鼠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某科研小组对该草原的这一批田鼠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虚线表示具体在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中 (选填“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2)图中表示该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实际增长情况,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 ,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 。
(3)图中D点时刻,该田鼠的年龄组成的具体特点是 ,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 点(选填“B”“C”“D”或“E”)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4)若在图中E点之后,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请在原图上E点之后描绘田鼠的数量变化曲线 。
【答案】(1)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增长率
(2)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各年龄阶段的田鼠所占比例适中;B
(4)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据图分析,虚线表示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该增长方式中增长率保持不变,种群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2)图中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因为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环境阻力或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图中D点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此时该田鼠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年龄阶段的田鼠所占比例适中。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B点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4)E点种群处于K值,种群数量最大,若在图中E点之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则田鼠的数量会大量的减少,如下图所示:
【分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Nt=N·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S”型曲线: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22.(2022高二下·辽宁开学考)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中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统计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 。结果如图甲,则调查该生态系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对个体较小、种群数量多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
(2)图2中,在t2时刻甲的出生率 (填“等于0”或“不等于0”)。
(3)在人为干预下,该生态系统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 。
【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随机取样;S0m2;目测估计法
(2)不等于0
(3)(次生或群落)演替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对于植物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或物种数,该方法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由图1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答案为:S0最好。研究该生态系统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小、种群数量多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2)图2中,在t2时刻甲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不等于0。
(3)该区域中的生物各类发生明显改变,说明其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该种演替为次生演替。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
(2)黑灯诱捕法:趋光性昆虫。
(3)样方法:多数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4)标志重捕法: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常用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分析图2:t1时,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t2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t2~t3时,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4、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3.(2022·兴城模拟)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
(1)图1中c表示 ,a表示 ,b表示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的方法是之一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做到 ;计数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4)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密度时,若经捕获后的动物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填“大”或“小”)。
【答案】(1)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年龄结构;b
(2)基本不变;10;“J”
(3)随机取样;平均值
(4)大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因此c为种群密度。a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可知a为性别比例。b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b为年龄结构,可以作为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2)分析图2,前4年λ=1,所以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由于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第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时λ>1且不变,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不变,所以松鼠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3)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随机取样。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4)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动物在被捕过一次后更难捕获,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样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大。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3、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中的标记个体数。
24.(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表示通过某种方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该调查方法称为 法。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答案】(1)种群密度;144只/hm2;偏大;标记重捕
(2)8:9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其中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结合表格数据和题干信息计算,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32×36÷4÷2=144只/hm2。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144只/hm2;题干中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导致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变小,则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将偏大。
(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14+18):(18+18)=8:9。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