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下语文 习作例文(课件+教案)
展开习作例文
《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1.默读例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1.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的。 2.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表格梳理 品词析句 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 ||||||||||||||||||||||||||||||||
课型:新授 | 执行时间: 月 日 | 执教: | ||||||||||||||||||||||||||||||
板块一 导学《别了,语文课》 师:同学们,语文课我们都不陌生,你也一定有很多难忘的课堂记忆。有一个人却写了一篇文章《别了,语文课》。(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吧!请大家按照阅读要求默读文章,再来说一说。 1.默读文章,思考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借助批注,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的。 生:例文讲了“我”以前不喜欢上语文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开始喜欢上语文课,并决定自修,继续学习中文的事。 师:你概括得非常好!从你的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不喜欢——喜欢——决心自修”的过程。那具体的变化是哪些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关键词,完成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吧! 活动一:浏览课文,找出“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词句,结合表格提示,整理填写。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生:作者以前上语文课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后来上语文课、读张先生送的书觉得都很有趣,开始喜欢上语文课了。当知道自己没机会学习中文后,张皇地拿出语文书学,心情难过。后来还忍不住在语文课上哭了。最后一次语文课上,老师送了语文课本,同学们送了字典和书,“我”感动、不舍,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中文。 师:概括得太好啦!那这些情感变化,作者是怎样叙述清楚的呢?仔细看例文边栏的第一个批注,你一定会有收获。谁来说一说? 生: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 师:不错,那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描写“我”对语文课的喜爱,谁能找出具体的例子呢? 生:第1自然段,“我”忽然觉得上语文课别有一番滋味是一个例子。 生:第2自然段,“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的书,觉得中文丰富而优美是一个例子。 生:第5自然段,“我”知道自己以后没法学中文后,张皇地温习课文,反复练字是一个例子。 生:第6自然段,“我”默书成绩越来越好也是一个例子。 师:非常好!(板书:具体事例)结合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是作者用的一个重要方法,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情感的方法呢?大家注意看第二个批注。谁来说一说? 生:通过内心独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情感。 师:不错,内心独白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而强烈。(板书:内心独白)大家一起读第7自然段的这段内心独白,感受一下情感表达是不是更直接、更强烈。(生读) 师:第三个方法是什么呢?大家看第三个批注,一起读一遍吧!(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老师和同学留言、送书的事例来写呢? 生:这两个材料太合适啦。首先,这件事不是人人都会经历的,比较典型,具有新意;其次老师和同学的做法让作者感动,把离别的气氛和作者不舍、难过的心情突显出来了,这也是作者下定决心自修中文的重要原因。 师:回答得很好。合适的材料服务于文章中心,所以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板书:合适的材料)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吧,看课中导学单活动二,做一做,经过上面的学习,大家应该很容易做出答案。 活动二:读《别了,语文课》,填写下表。
(学生做完,师核对答案。) 师:这篇习作例文,作者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出了真挚的情感,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对自己有影响的真人真事,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板块二 导学《阳光的两种用法》 师:通过前一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我们了解到通过具体事例、内心独白、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现在让我们走进第二篇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板书课题)请大家按照阅读要求默读文章。 阅读要求: 1.思考: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2.你怎样评价文中的两位主要人物?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现在我们来借助课中导学单活动三的表格,探究上面的三个问题。谁来说一说? 活动三:阅读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完成下表。
生:第一种用法是把被子晒暖,再叠起来保温,更暖和;第二种用法是把缸里的水晒热,用来给孩子们洗热水澡。 师:对,标题中指的是“我”的母亲和毕大妈对阳光的这两种用法。 师:从“我”家和毕大妈两家人的生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小时候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比较艰苦。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两位母亲却非常聪明,总能想出办法改善生活。 师:没错,这种智慧源于她们对孩子的爱,源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那个年代的普通劳动者就是这样勤劳、朴实、智慧。从文章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体会到了“我”对母亲和毕大妈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颂。 师:说得很好,经过我们的讨论,那上面的表格大家都会填了吧! 师:这篇散文里还藏着哪些可供我们模仿和借鉴的写作宝典呢?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了例文旁边的批注。(课件出示第一处批注) 师:来看第一处,在作者童年的那个时代,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是很常见的,但这个事例饱含着母亲的智慧以及对子女的爱,让作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师:请大家找出第2自然段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生:抱、晾、取、叠、铺。 师:看,母亲一连串的动作,写得多么真实鲜活!这是留在作者记忆中鲜明的细节,因为是亲身感受,所以才能写得那么鲜活。 师:接着,作者还加入了具体的感受。被子里暖烘烘的,散发着香香的棉花味儿,一个“暖”,一个“香”,道出幸福满足的滋味儿,把“我”钻入被窝时的真实感受也鲜活地描写出来了。读到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读到这里,我发现作者通过把真实的事例鲜活地描述出来,将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了。 师:(板书:具体事例)同样的道理,在毕大妈用阳光晒水一事上,作者将笔墨聚焦于院子里洗澡的场景,通过描写这个热闹欢腾的洗澡场面,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老百姓的快乐、知足、幸福。 师:很好,还有母亲的点睛之笔:“看人家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了!”一个“叠”,一个“煮”,真实、生动、有滋味。作者对母亲和毕大妈深深的敬佩、赞美、感恩之情,随着真实的细节、鲜活的场面描写自然流露出来。 师:我们再来看看例文提示的第二个写作方法。(课件出示第二处批注) 师:我们先来找找“老阳儿”这个线索出现在文中哪些地方,勾画出来。“老阳儿”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呢? 生:出现了7次。 师:瞧,“老阳儿”这个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文章中的一根线,把文章的各个部分给串了起来。你们觉得它串起了什么呢? 生:“老阳儿”串起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智慧。 生:“老阳儿”还串起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对那个年代普通劳动者的赞美、敬佩。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回顾学过的课文,你一定对这种用一条主线串起作者情感脉络的写作方法不陌生,这个成为全文线索的事物,在文章的各个段落都会出现,甚至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板书:围绕一条主线) 师:学完了习作例文教给我们的写作方法,我们来做下小练笔吧。书中教我们写作,也是在教我们做人。愿你用明亮的心看生活,写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做诚实温暖的人。(生做题,师巡视指导。) 1.根据情境,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情感的变化。 情境:马上就要到家了,我越发忐忑不安,这次考试砸锅了,我开始深深地自责…… ____示例:我考试的时候怎么那么马虎呢?居然漏了一道小题,作文还写“跑题”了。回家后,我该怎么跟爸爸妈妈交代啊?唉,妈妈就是批评我,也是应该的,让我长长记性。__ 2.这两篇习作例文都运用了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如果要表达对老师的赞美、感激之情,你准备写哪些事例呢? __(1)老师的语文课讲得特别精彩。__ __(2)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__ __(3)老师严厉批评撒谎的学生。__ 1.注重激发情感。在课堂中,通过对作者写作思路的梳理,启发学生对作者的思想进行共鸣,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去深化情感体验,这样的流程下来学生的感情被激发出来了,也易写出真情实感。 2.注重合作交流。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教学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对话交流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
设计意图 通过表格梳理,让学生快速从关键词句中提炼信息,学会归纳整理,理清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兼顾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让他们得以在互助中更好地理解、学习。
设计意图 总结习作例文中表达真情实感的三种方法,以及这样运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强化例文方法的指导性,为后面的习作训练提供表达支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例文旁批,为后续构建写作思路、选择恰当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提供具体的示范抓手。
设计意图 经过对例文内容的感知,再到对例文所表达情感的思考,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从而更好地理解、运用写作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