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707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707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7073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学案及答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与交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主旨,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设计者 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重点)2.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难点)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难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学 习 过 程个性补改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第一课时二、预习与交流(一)文学常识:丁肇中:美籍华裔( )家。祖籍( ),1936年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 )奖。时年40岁。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二)文体常识议论文: 2. 议论文的特点: 3.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4.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 可以分两大类:一是( )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 )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三)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1读准字音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探察( ) 格物致知( ) 儒家( )埋没( ) 检讨( ) 清谈(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激变( ) 解释下列词语瞭望:缅怀:彷徨:清谈:激变: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格物致知:不知所措: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演讲稿丁肇中先生是针对什么问题来说的?(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2.丁肇中先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对“格物致知”作了怎样的解释? 4.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理清层次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精读文本,探究内容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在这篇演讲中丁肇中先生运用了印证的演讲技巧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印证】:就是演讲者举一个或若干个例子来使听众明白他想表达的观点。(类似于举例论证) 作者在第4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4.第8段现代”格竹“的过程又有何作用? 5.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时的经验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6.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出自己 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二、精读细研,理解观点1.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中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2.在演讲中作者认为怎样进行实验(格物致知)?实验有什么特点?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拓展思考你还能举一些“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 四、文章主旨: 五、实践天地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2.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六、布置作业: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完成《随堂同步练习》93——97页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答案部分第一课时二、预习与交流(一)文学常识:物理学 山东日照诺贝尔物理学(二)文体常识 1.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 2. 议论文的特点: 内容具有理论性, 结构具有逻辑性, 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性。 3.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 ②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比喻论证 ⑤引用论证4.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分两大类:逐层深入、并列展开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1读准字音丁肇中(zhào ) 瞭望(liào ) 缅怀(miǎn )探察( chá ) 格物致知( zhì ) 儒家( rú )埋没(mò ) 检讨(jiǎn ) 清谈( tán )袖手旁观( xiù ) 不知所措( cuò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激变(jī )2解释下列词语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激变:急剧变化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演讲稿丁肇中先生是针对什么问题来说的?(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丁肇中先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3.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对“格物致知”作了怎样的解释?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知“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4.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借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证,阐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论证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青年一代提出希望。第二课时一、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作者此次演讲的开场白。首先表达了对这次活动主办方授予特别荣誉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谈到了所受的教育,进而转入此次演讲的主题——中国学生改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也为下文讲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做了铺垫。 2.在这篇演讲中丁肇中先生运用了印证的演讲技巧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①第4段,王阳明”格竹“失败(反面)②第8段,现代”格竹“的过程(正面)③第11段,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反面)④第12段,自己在美国求学的经验(正面)3.作者在第4段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举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的例子,表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误把探察外界与探讨自己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等同起来,进而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4.第8段现代”格竹“的过程又有何作用?现代“格竹”的过程,证明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的道理。也是与第四段进行对比,两种“格竹”方法一对一错,证明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的道理 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时的经验为了证明什么观点?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进而再次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出自己 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①“现身说法”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②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亲身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本省就是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四、1.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中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原因:第一,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是科学发展是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2.在演讲中作者认为怎样进行实验(格物致知)?实验有什么特点?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①一个成功的实验者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②这三者的位置是不能调换的。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寻找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这三者之间有比较清晰的逻辑顺序,因此不能调换。四、拓展思考你还能举一些“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知识”的例子吗?【明确】谈到对外界的探察,我想到了这样一首诗。北宋诗人苏轼的曾就名僧惠崇之画作“鸭戏图”题了一首《惠崇春江晚景》,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的第二句说道,初春时节,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暖”是水的温度,“知”是鸭的知觉,所以春江的水暖是鸭子们自己探知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的生活哲理就是实践是认知的来源。五、文章主旨:“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针对当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阐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六、实践天地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2.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预习,合作预习,合作研习,展示交流,检测提升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读精练,主题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读精练,主题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