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教学课件ppt
展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2.核心素养下的课标解读
⑴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发展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出发,理解科举制度的影响
⑵时空观念
从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出发,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更迭过程。
⑶史料实证
通过创设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等,培养和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⑷历史解释
通过材料分析法、图表归纳法、思维导图法、比较法等教学手段,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并理解这三大制度的发展变化对国家治理的重大影响。
⑸家国情怀
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发展变化,认识制度改革的合理性、重要性、必要性,并坚定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
2.教学难点: 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二个子目。第一子目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二子目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 理”,第三子目是“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在官员选拔上,以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讲述从世官制、荐举制与军功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在官员管理上,也以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讲述了从秦汉至明清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内容。各子目在叙述顺序上,官员选拔内容在前,官员管理内容在后。
第一子目:直接从先秦具有代表性的西周春秋开始,点出世官制,以及世官向尚贤的转变是这一时期官员选拔的核心内容。而官员的管理内容,在这一 时期尚不突出。之后四段讲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重点讲述的是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魏晋的官员管理制度从略。
第二子目:讲述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重点讲述科举制的建立及其在宋朝的完善、隋唐的官员考核机构与考核办法,以及隋唐至宋朝监察制度的演变。
第三子目:讲述元明清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重点讲述科举制在这三个朝代的演变历程与具体形式,以及明清的官员考核制度和元明清官员的监察制度。从总体上说,本课在内容取舍上重视大一 统王朝的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创建与变化关键时期的内容叙述,取其重点、特点,舍弃若干朝代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不突出的内容。
教材处理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按教材编写顺序授课;第二套方案,把教材内容整合成三条线索授课,即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第一套方案应该是大多数教师的优选,因为它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更符合普通中学学生的实际。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展示出下列材料:
过渡语:针对皇帝的这些烦恼,历朝历代统治怎样通过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加以解决呢?能解决吗?怎样解决?
●讲授新课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材料一: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戴圣《礼记》
2.春秋战国: 军功爵制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课堂探究】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一是世官制,二是军功爵制。不同:世官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制度,与宗法分封制相适应,贵族世代为官、垄断政权,具有封闭性;军功爵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制度,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典型。凭借军功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昭示着贵族政治逐步向官僚政治转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教学策略】教师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给出比较两个选官制度的角度,师生共同得出问题的答案。此处设计的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素养。
3.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材料三: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
材料四: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途径 | 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
标准 | 知法 、守法 |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推崇法家思想,是文化上的专制。
【教学策略】教师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出发,得出秦朝选官制度实质的结论。
4.两汉: 察举制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汉书·文帝纪》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背景 | 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②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
内容 | ①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②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
发展 |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
意义 | 选拔标准客观,扩大了用人范围,权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
材料五: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材料六:两汉孝廉世家统计表——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
家世情况 | 官贵 | 富豪 | 平民 | 贫民 |
人数 | 128 | 11 | 29 | 26 |
百分比 | 69.6% | 6% | 15.7% | 8.7% |
【课堂探究】从西汉到东汉,察举制有何重大变化?
不能选拔真正的有用人才;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族望,被世家大族控制。
【教学策略】教师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接着,教师用PPT展示察举制的背景、内容、发展、意义。此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留后面的空格,用一问一答师生共同归纳或教师指定学生回答的方式处理相应的教材知识点。最后,出示材料五、六,师生共同探究“从西汉到东汉,察举制有何重大变化?”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察举制发展变化的理解。
5.魏晋南北朝时期:
⑴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察举制无法推行。
材料七: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卫罐传》
材料八:按九品之制, 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衣冠士族 , 多离本土, 欲征源流 , 遽难委悉。魏氏革命,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区别所管人物, 定为九等。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 。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南朝至于梁陈, 北朝至于周隋, 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 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杜佑《通典·选举典》
内容 | 途径 | 中正官定资品——吏部授官 |
标准 | 家世、道德、才能 |
⑶评价:
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随着门阀士族势力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教学策略】 教师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的背景。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并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对九品中正制作出一分为二的评价。
(二)官员管理
1.考核制度: 上计制
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核的制度。
⑴秦汉
⑵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教学策略】此处较难处理,教师可在秦汉这一内容这里,用思维导图和表格归纳法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与内在关系、其它按教材顺序简明扼要讲清楚即可。
2.监察制度:指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的制度。
⑴中央: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⑵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设计意图】教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清楚从中央到地方秦汉建立监察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
1.隋唐科举制
⑴背景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材料一: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不经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革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卷四八《段灼传》
材料二:南北朝时期政权变更频繁,旧的势族不能长久维持其强势地位。不断变换的新的统治者需要摆脱旧的势族势力的羁绊以加强自己的权力,需要从更广阔的阶层中选拔出贤能来治理国家,建立新的全面的统治基础。这就需要改变势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打破“但取门资,不择贤良”的九品中正制。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教学策略】教师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接着,教师用PPT展示察举制的背景、内容、发展、意义。
⑵内容
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科举制的内容,教师以梳理知识脉络为主,忌多讲,而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知识体系。为了加深学生对隋唐科举制发展的理解,教师可以拓展知识,补充讲述隋唐几个皇帝对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的措施。
2.两宋科举制
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合作探究】与隋唐时期相比,两宋时科举制度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完善?
材料一: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
材料二:“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 ——王安石《送陈谔》
材料三:宋朝为了禁止谢恩于私门,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下令,禁止考生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以防考官考生结成政治集团,互相标榜,有碍于中央集权。乾德六年(968年),殿试成为定式,沿袭不改。这样一来,宋朝的考试制度就由两级制增为三级制,即州试、省试、殿试。
完善的表现:
⑴“取士不问家世”,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
⑵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⑶殿试成为定制,考试制度由两级变为三级。
【教学策略】教材关于两宋科举制的内容不多,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过与隋唐科举制的比较,理解两宋科举制的完善及其对两宋政治、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官员管理
1.考核制度
⑴隋唐
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
材料: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依据材料,思考隋唐时期官吏考核制度有什么特点。
特点:
出现官吏考核的专职机构;
考核形式除地方官向中央报告外,还有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考核标准是品德和才能;
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
⑵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知识拓展】宋代官吏考核办法
【教学策略】教师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与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得出隋唐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并依据材料归纳出隋唐考核制度的特点。
2.监察制度
⑴隋唐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⑵宋朝
①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
②地方: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③重要变化: 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议事权,谏官拥有监察权
【教学策略】教师先用历史解释的方法,说出唐宋监察制度的内容。接着,用思维导图法、地图展示法,说出隋唐在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做法,特别要指出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
1.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
2.明清
⑴分级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乡试 |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
会试 | 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 |
殿试 武则天时期创立 | 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
⑵生源: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⑶命题范围: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教学策略】此处教材内容叙述简单、不难理解,教师应少讲或以精讲为主,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知识点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
【知识拓展】科举制的影响
(二)官员管理
1.考核制度
明朝 | 考满 | 内容: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 |
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 | ||
运用: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 ||
考察 |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 |
清朝 | 考课 制度 |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
【教学策略】教师用PPT展示出表格,表格里面的内容、结果、运用、划线部分留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即可,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归纳问题的能力。
2.监察制度
(1)元朝: 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2)明清:
时期 | 监察机构 | 官员设置及其职能 |
明朝 | 都察院 | 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 |
六科 | 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 | |
清朝 | 都察院(六科 并入都察院) |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
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君权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
【教学策略】教师根据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要求,用表格归纳法、材料分析法归纳元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表现,并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找出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原因。
四、知识线索梳理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古代考核制度的发展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考核方法与考核手段趋于严密;考核注重官员个人品德和能力;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紧密结合。
3、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
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
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
监察制度不断传承完善,系统趋于严密;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垂直管理,直接隶属于皇帝。
【教学策略】此处教师可以用表格归纳法,归纳出前面学习过的重要知识点,并通过表格把知识系统化,方便学生识记与理解。最后,用历史解释的方法 归纳出三大制度的发展特点。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的选官制度的部分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已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教材从社会治理层面增加了考核制度与监察制度,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比较生疏,也比较难以学习与理解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这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基础时间过长,以至影响到后面的合作探究环节的进行;对于学生的发言和总结还缺乏启发性的引导,调动和激活学生思维程度还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用这样的思路加以解决: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关注难点,详略得当,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意激励性启发性语言的运用,适时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循序渐进。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a href="/ls/tb_c400365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课件ppt</a>,共33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ls/tb_c40036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ppt课件</a>,共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a href="/ls/tb_c400365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课件ppt</a>,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