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
展开《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名师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及蕴含的哲理,朗读并背诵。
2.品味诗句,学习使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诗人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爱国热情
【学习重难点】
1.梳理学习品析诗句,掌握诗歌常见写作方法。
2.领悟诗歌的韵律美,感悟诗人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野望》
1.知识链接:
①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一般说来,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
(3)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②作者简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③写作背景:
隋末大乱,王绩回乡隐居。唐朝高祖时他被征辟(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出来待诏门下省,当时朝廷每天供给三升好酒。他发牢骚说“俸禄太低很寂寞,只有三升好酒令人留恋。”侍中陈叔达听到后特地把三升加到一斗,自此人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他又称病罢归,躬耕东皋。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2.自主学习
(一)规范字音
皋( ) 徙倚( ) 犊( )
(二)自由朗读,然后与同桌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
(三)整体感知
1.读懂诗意
2.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3.合作学习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实战演练
(1) 《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二、《黄鹤楼》
1.知识链接:
①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武汉),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②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③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3.合作学习
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实战演练
(1)《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
(2)既描绘了所见黄鹤楼的远景,也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3)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衬托出作者内心清冷的诗句是:
(4)直抒胸臆,道出了作者内心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三、《使至塞上》
1.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②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读出节奏。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三)整体感知: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归纳概括四联诗意。
3.合作学习
1、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实战演练
(1)《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内心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3)《使至塞上》一诗中,交代出出使原委的诗句是:
第二课时
四、《渡荆门送别》
1.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3.合作学习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哪里。
2.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实战演练
(1)《渡荆门送别》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2)《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3)《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5)《渡荆门送别》中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五、《钱塘湖春行》
1.知识链接:
①作者简介:白居易(72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杜甫并称“大李杜”。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素有“诗魔”、“诗王”之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怪郑板桥、诗鬼李贺),他是唐朝作品最多的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②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2.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注意停顿。
(二)根据注释,把握大意。
3.合作学习
(1) 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2) 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3) 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4) “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4.实战演练
(1)《钱塘湖春行》中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2)《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4)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直抒胸臆,表达喜悦之情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