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背景图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大学之道”是什么,儒学三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的指导意义。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
梳理“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疏通文意,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所作,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经朱熹注解,编为《四书》,其重要性超过《五经》。从元代到清代一直是读书人必修的教科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曾子,名参(shēn),春秋末年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成书于汉代,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经”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文章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从前的私塾,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四书》就是那个时代的小学教科书。学生不但要背正文,还得背朱熹的小注。科举考试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的根据。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文的“大学”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即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小学”八岁入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明德” “明德”是光明美好的品德,由于“明德”会被人的欲望所迷惑,所以需要“明明德”,指人要通过学习、修为的努力来恢复本性。个人后天的学习都是为了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品质。“亲民”, 指帮助百姓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 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这是一种政治上的“革新”,是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肯定。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 就是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从而使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
大学“三纲领”具体内涵解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定: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实现“三纲”的七个步骤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儒学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士”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读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讲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致其知:使动用法,使自己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至:穷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
研究了万事万物,然后就会获取知识;获取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实践中求知,然后明白事物。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了解事物,获得“真知。能辨明是非善恶。
“齐家”: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理清“八目”的逻辑关系
“修身” 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和基础。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所以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齐家”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 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 “八目”的关系
《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
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
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自我完善家庭责任
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普世价值弘扬
明明德:以德治国,立德树人
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这里的儒学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没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现代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有钱便思考移民,经营成功即改国籍,以奉献资本主义为荣,以上种种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强调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警示作用。 鼓励青年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还能引导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① 定而后能静动词,__________________ ② 静而后能安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③ 安而后能虑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④ 致知在格物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 ⑤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一帧礼记誉千秋,“三礼”,“五经”,“十三经”,为什么要读《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教课内容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形容词真诚,连词如果,副词确实的确,动词修养修行,形容词长高,动词修建修造,动词擅长善于,动词揩拭,动词友好亲善,介词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