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
    《五石之瓠》课件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评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评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五石之瓠,庄子的人生哲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庄子、思想主张、《庄子》一书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庄子的人生观。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惠子(约前369一前286)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他是合纵抗秦的主要倡导者,魏齐楚对抗秦国。
    初步感知文本,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层(惠子曰……无为其无用而剖之):惠子认为大瓠无用第二层(庄子曰……则所用之异也):庄子举例说明“所用之异”的道理第三层(今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批评惠子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①谓:对……说 ②贻:赠送 ③瓠:葫芦 ④树:种植⑤实:名作动,收获果实(葫芦) ⑥坚:坚固的程度⑦自举:宾语前置,即“举自”⑧以为:把……当作 ⑨则:那么 ⑩瓠落:很大的样子 ⑪呺然:庞大而中空的样子 ⑫掊:砸破
    释义: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1.分析这一部分的语言特点①多用否定,增强语气;②多用散句,口语,通俗易懂,平实自然。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①固:实在,确实 ②善:擅长③龟手:龟,同“皲”,冻裂手 ④洴:使动,使……浮起⑤澼:在水中漂洗 ⑥絖:同“纩”,丝絮⑦事:营生 ⑧鬻:卖⑨请:请允许我 ⑩说:同“悦”,取悦⑪难:发难,即发兵侵略 ⑫一:同样的⑬或:有的人 ⑭异:不同
    释义: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1.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通过对药膏不同的用法,得到前后不同的结果,得到“所用之异也”的结论
    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①虑:用绳结缀 ②以为:把……制成③而:表转折,却 ④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释义: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1.概括这一部分的艺术特点。 ①想象奇特丰富;②敢于讽刺批判。
    本文寓意、启示
    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 参考:惠子立足于现实生活,以世俗功利观念来思考问题,体现功利主义思想。庄子立足自然,摒弃世俗价值,物我合一,追求无用之大用。
    庄子评价说惠子“拙于用大”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惠子仅从实用的角度评价事物的价值。没有通达的见识和开阔的思路。
    概括本文的寓意,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寓意: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五石之瓠在惠子手中被击碎,在庄子手中却可用来浮于江湖,截然不同的结局,给你什么思考?1.人才,人知之,方可用之。 如孔子,孟子,千里马“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杜甫2.人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3.处理问题,善于变换角度和思路。4.要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通透地处理问题。5.价值的尺度是多元的
    艺术特色
    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②运用浅近的寓言,文姿多彩。 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③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因此,有人称庄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破斥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便是审美。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
    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基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哲之人探究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关系观照自然,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浑沌凿窍”的著名故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
    庄子以“浑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之下,失去本原而死。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值得一提的,庄子所开启的混沌之门直通两千多年后当今科学前沿——混沌学。在这则寓言中,南与北可以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好比处在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用于描述那个“中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存在,这相当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庄子以这个精妙的故事,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思维的面前,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正是与此有关。
    若论审美与创造,庄子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艺术领域。他认为美的创造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他在《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在庄子看来,画家“解衣槃礴”, 坦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所拘囿,以奋振、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这样才能艺与道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一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练一练
    7.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4分)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②子谓颜渊曰:“用(任用)之则行(施展抱负),舍之则藏(退隐),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分享,为百姓服务)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此类题可先对四个语句进行疏通,然后概括出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即可。由①②可得出孔子的观点: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由③④可得出孟子的观点:要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然后从孔子的尊严与操守和孟子的自信与担当角度分析。
    (1)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2)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③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1、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4分)2、认真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
    试题分析:材料提供的三句话,前两句表现的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第三句话则表现的是道家“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舍弃智慧。二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至于对两种观点的看法,可任选其一,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来阐释。【答案】材料①②反映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1分)即明知不能做到却坚持去做,竭力而为。(1分)材料③反映了道家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则安然不为的淡然的处世态度,(1分)即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必费心去改变它,保持一种自适的态度。(1分)
    示例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要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不可”面前,我们决不能轻易放弃,要敢于抗争,迎难而上,逆流而进,有一种征服的勇气。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听天由命。如此,又怎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的奇迹发生呢?人生难免经历苦与痛,只有敢于拼搏,才有成功的机会,即使不成功,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示例二:人生需要一种顺其自然、保持自适心态的处世态度。我们处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活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艰险。面对种种艰险,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分勉强,冷静而不盲动,不被外物所役使,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这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也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军队制定了分配面包的规则: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要分配的面包后,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材料二:孔融四岁时,父亲让他把一袋梨分给家人,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父母,把其他的给了弟弟妹妹,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五石之瓠,朝三暮四,疏通词句,总结寓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图片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剖瓜见瓤,庄惠之境,朋友和辩友,任务5赏技法,任务6课后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6.2 *五石之瓠图文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逍遥游》,任务活动一,任务活动二,思考一,思考二,思考三,任务活动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