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艺术班)历史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以下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于中原文化区的是
A. 仰韶文化B. 良渚文化C. 龙山文化D. 红山文化
2.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有序。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与词句格律保持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A. 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特点B. 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
C. 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治理D. 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
3.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国退避三舍,楚将子玉发起进攻。君退而臣依旧进犯,子玉被评价为“刚而无礼”。由此可知
A. 分封宗法体制已经瓦解B. 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仍有影响力
C. 楚国未能融入华夏文明D. 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4.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B. 削弱了秦对社会的控制
C. 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D.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5.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的时代命题,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则指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由此可见,诸子百家
A. 都代表相同阶级利益B. 思想主张日益趋于一致
C. 都认同专制集权理念D. 对稳定秩序的共同追求
6.秦朝建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修建和连接长城,修建驰道、直道,建造宫殿、陵寝等。这些工程能够在秦朝开展乃至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国家统治能力提升B. 官僚政治得到发展
C. 郡县制在全国推广D.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7.下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武王伐纣B. 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C. 楚汉战争D.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8.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这一历史现象
A. 是吸取秦朝孤立而亡教训的结果B. 得益于积极无为的施政方针
C. 反映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的效果D. 是西汉处于鼎盛时期的标志
9.《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旨在
A. 限制民众从事商业B. 规范商人户籍C.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D. 保护小农经济
10.下列有关两汉科技著作的介绍,正确的是
A. 成书于西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 成书于东汉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C.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D. 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准确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11.《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次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主要目的在于
A. 维护宗法观念B. 促进文化的发展C. 促进民族交融D. 佐证政权合法性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也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A. 加快了北民南迁的进程B. 有利于北方政权的实力增长
C. 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趋势D. 保障了南方政权的相对安定
1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后人对下图中运河的评价。该运河开通之初
① 贯通南北,巩固了统一 ②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粮食
③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④以长安为中心,迂回曲折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4.贞观初,“拜突地稽(靺鞨首领)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贞观二十二年,“以大贺窟哥(契丹首领)为左领将军兼松漠都督,赐姓李氏”。以上赐姓行为旨在
A.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 维护大唐统治
C. 分化少数民族的首领D. 促进民族交融
15.下表为唐朝后期士族、庶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
A. 世家大族仍有政治优势B. 科举考试选拔程序公平
C.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 科举制度扩大选官范围
16.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并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A. 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B. 反映唐代专制皇权强化
C. 说明君主权力受到相权制约D. 直接导致唐代朝政混乱
17.陆贽在《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中评论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766-779年,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该评论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两税法
A. 扩大征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B. 执行失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 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收名目D. 标志税收从税丁向税产转变
18.魏晋时期士大夫推崇玄学,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玄学家们主张:一是崇尚老庄,惟尚清谈;二是灭弃礼法,任情放诞;三是寄情世外,仕不事事。魏晋玄学的兴起反映出当时
A. 南北经济差距巨大B. 不同文化相互排斥
C.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D. 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19.唐代由李姓开国,故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A. 儒学不再是国家正统思想B. 道教更有助于稳定政治秩序
C. 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D. 为政者以维护统治为出发点
20.在重庆八中某次历史兴趣小组活动中,某一小组的学生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据此推测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B. 中外文化的交流
C.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D. 丝绸之路的开辟
21.有史书称宋代“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这表明宋代
A. 分权制度弊端日重B. 士大夫缺乏治国经验
C. 国家财政趋于困难D. 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22.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送“岁币”;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赐予西夏“岁赐”;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解决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危机B. 两宋的妥协是一种屈辱外交
C. 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D. 造成两宋国家财政濒于崩溃
23.王安石变法中颁布实施《市易法》,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这一举措
A. 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干扰了正常的商品交流D. 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2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分分合合,不断碰撞与交融。两宋时期,曾出现了辽、西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前后并立的局面。下列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 94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B.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宏称帝,国号大夏,基本仿行北宋的制度
C.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
D. 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定都大都
25.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定行政区划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传统方式,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B. 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C. 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D. 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26.下表是北宋主户(指有常产的税户)的构成图,表格反映了当时
A. 租佃经营方式比较盛行B. 土地兼并的现象极其严重
C.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D. 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27.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等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 北宋开始推行坊市制度B. 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C. 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D. 汴京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8.如图是唐代至清代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柱状图。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差异逐渐消除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9.北宋文士对一些可以定格和标示自身独特性的绘画元素做出了主观选择和内涵演绎:山水、梅竹等具有人文象征寓意的绘画题材,手卷、扇画等雅玩性质的绘画形制受到文士钟爱,水墨风格也因其笔墨特性和哲学意味而广泛流行。这一审美取向
A.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 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 得益于自然经济发展D. 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3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图片中的历史著作,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③①④②D. ④②③①
31.明代内阁首辅享有“封还执奏”之权,即可对天子政令提出异议,或拒绝拟诏,或予以驳回。明代内阁首辅共有41人,行使过“封还执奏”之权的首辅有16人,“封还执奏”被内阁首辅视为一种常态性的权力。这说明
A. 专制权力渐趋衰弱B. 君臣矛盾日益加剧
C. 首辅凌驾六部之上D. 君主意志受到制约
32.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2.0时代的开端。促成这种转变的因素主要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明朝对外政策开明
C. 航海技术的进步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33.《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而对后世子孙的训诫。在祖训首章,朱元璋告诫子孙:“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据此推测,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于
A. 满族B. 藏族C. 蒙古D. 倭寇
34.清朝中期,军机大臣曹振镛历经乾、嘉、道三朝,官运亨通,谥号文正。清人笔记中记载:“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ˈ”该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官僚队伍的腐化B. 皇权专制的强化C. 社会风气的败坏D. 文字狱的常态化
35.下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的举措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设置奴儿干都司B. ②地:派驻办事大臣
C. ③地:平定准噶尔叛乱D. ④地:进行改土归流
36.19世纪前期,清朝统治者说:“制夷要策首在封关,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中华能制外夷者在此,而外夷受制于中华者也在此。”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
A. 世界认知贫乏B. 推行朝贡贸易C. 禁绝海外贸易D. 防范侵略得当
37.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反映了
A. 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B. 商品流通种类的逐渐增多
C. 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形成D. 农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38.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
A. 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B. 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D.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39.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 中每一个奴婢都是鲜活的,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贾宝玉也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他们打成一片,这类情节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当时
A. 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批判B. 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
C. 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D.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40.17世纪初,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籍运往中国,史称“七千部西书入华”。这些书大部分被收藏在澳门,少部分运往中国内陆,其中部分书目被翻译成中文,这反映明清之际
A. 中学突破传统窠臼B. 西方科技得到普遍认可
C. 出现西学东渐现象D.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频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二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① 以孝廉作为选拔的客观标准 ,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② 后来变成拥护门第 ,以觅取人才的标准,③无形中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④ 不需地方的中正官来评定九品 ,把进仕之门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政府报名,⑤ 参加中央之考试 。这制度,大体说来,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还设有明经科、明算科、明法科等,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划线的6个句子中存在3处表述错误,请找出错误(写出序号),并修改为正确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山地的全面开发利用以明清时期为盛。闽浙赣等省山区“种靛、采耳、伐木、烧炭”等业兴盛,万洋山区的垦殖“以种蓝为业”,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秦巴山区有木材、木耳、香菇、生漆、桐油、白蜡、药材、茶叶、烟叶、染料等种类。清代各地曾不同力度地倡导在山区植树造林,多数省区都采取相应举措,改变了以往“知伐而不知种”局面。与山区开发兴盛相应,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等,沿用元代王祯垦山为梯田的说法。徐光启《旱田用水疏》总结的用水之源(泉)的六种方法,大多与山乡田地灌溉相关,强调源高之水与梯田灌溉相结合。晚清吴翰章著《兴山种艺说》内容涉及山区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的种植和开发、山地利用。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山地资源开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的山区发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科目
年代出身
806—826
827—846
847—873
874—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72
121
128
70
391
庶族
21
18
4
9
52
主户户等
阶级成分
占地情况
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
一
大地主
300亩以上
10%
二
中地主
100—300亩
40%
三
小地主
不满100亩
四
自耕农
数十亩
50%
五
半自耕农
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建筑十书》
(古罗马)维特鲁威
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原理
《数学札记》
(荷兰)西蒙·施特芬
近代数学和工程学
《矿冶全书》
(德国)乔治·鲍尔
近代采矿、冶金技术及管理方法
《天体运行论》
(波兰)哥白尼
近代天文学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41.(1)位置:③。迁移轨迹:从西周至北宋,都城迁移轨迹沿着西安—洛阳—开封一线,呈东西向波动迁移;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轨迹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呈南北向波动迁移。
(2)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长期居于北方,尤其是元明清三代长期以北京为政治中心,但经济重心向南移动,在南宋完成南移,政治、经济核心区不相吻合(空间分离);隋朝修建大运河,元代修缮京杭大运河,发展海运,体现了中央政府以强大的中央集权,维系政治、经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
42.(1)错误①修改为:以家世、道德、才能作为选拔标准;错误③修改为:无形中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错误④修改为:不需中央的中正官来评定九品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择优录取);分科取士,自主报名;公平公开不问家世。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流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43.(1)背景: 人地矛盾尖锐,人口向山区迁移;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及推广、种植;商品经济发展;明清以前山区开发经验的积累/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科技成果的总结。
(2)特点:
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具有多样性;开发与维护相结合;重视山田水利灌溉;
影响: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地矛盾;为后世山区开发提供了借鉴。但过度开发也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D
D
A
C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B
A
B
B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B
C
C
A
D
C
A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A
C
B
D
A
D
A
A
C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试题docx、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艺术班)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